长安的冬月,寒风卷着残雪,拍打在大理寺的朱红大门上,透着刺骨的凉意。寺内的公堂之上,烛火摇曳,气氛肃穆得让人窒息 —— 礼部尚书王家的定罪文书,正由大理寺卿亲自宣读,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砸在跪在堂下的王轩心上。
“犯人王轩,早年经营盐商期间,偷税漏税达五万贯,证据确凿;后因私盐案被判流放,却在途中买通押送官逃脱,属‘欺君逃刑’;更于今年四月,勾结沙陀盗匪,意图劫掠大唐联合商队,从其身上搜出勾结书信,罪无可赦!” 大理寺卿展开卷宗,声音洪亮如钟,“其家族礼部尚书王氏,纵容子弟作恶,包庇偷税漏税,依据大唐律法,剥夺王家爵位,全家流放岭南,永不叙用!”
王轩跪在地上,身着囚服,头发散乱,早已没了往日长安纨绔的嚣张气焰。听到 “全家流放岭南” 时,他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恐与不甘:“大人!我认罪!可我家人是无辜的!求大人开恩,饶过我父母妻儿!”
大理寺卿冷冷瞥了他一眼:“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勾结盗匪时,怎没想过家人?你逃脱流放时,怎没想过家族荣辱?这是陛下亲批的判决,无可更改!”
话音落下,两名狱卒上前,架起瘫软的王轩,押向牢狱。公堂外,王家的府宅已被禁军围住,仆役们抱着衣物细软,满脸惶恐地走出大门,往日门庭若市的尚书府,如今只剩下紧闭的朱门与门前散落的残雪,一派衰败景象。消息传到长安街头,百姓们纷纷感叹:“王家这是自作自受!王轩平日里横行霸道,欺压商户,如今落得这般下场,都是活该!”
三日后,是王家流放岭南的日子。临行前,王轩突然向狱卒提出请求:“我想见李逸一面!我有重金相赠,求他在陛下面前为我求情!” 狱卒上报后,唐太宗念及李逸与王轩素有纠葛,便准了这一请求,让李逸前往长安城外的驿站见王轩最后一面。
驿站内,炉火微弱,王轩被铁链锁在柱子上,面前的桌上摆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盒 —— 里面装满了金条与珠宝,是他藏在府中密室、未被抄没的私产。看到李逸走进来,王轩眼中瞬间燃起希望,挣扎着起身:“李逸!你来了!快坐!”
李逸走到桌前,没有看那木盒,只是静静地看着王轩,目光平静无波。“李逸,我知道你如今深得陛下信任,又有百姓支持。” 王轩急切地说道,双手紧紧抓着木盒,“这里有五百两黄金,还有这些珠宝,都给你!求你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饶我一命!哪怕让我做牛做马,我也愿意!”
李逸缓缓摇头,从怀中取出一册泛黄的《论语》,放在王轩面前的桌上。“王轩,这些年你我争斗不断 —— 你阻我盐铁改革,抢我商户客源,我从未想过要赶尽杀绝。可你呢?偷税漏税,逃脱流放,甚至勾结盗匪,危及商队安全,这每一件事,都是你自己选的。”
他指着桌上的《论语》,语气沉重:“我不缺钱,也不会收你的钱。这册《论语》,送你路上读。里面有句话,‘德不孤,必有邻’,反之,德若败坏,再富贵的家族,也会分崩离析。败家不可怕,败德才致命 —— 若你早年踏实经商,遵守律法,而非处处算计、作恶多端,何至于落得家破人亡、流放岭南的下场?”
王轩看着那册《论语》,又看了看桌上的黄金珠宝,脸上的希望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绝望与悔恨。他想起自己年少时,父亲曾教他 “诚信经商”,可他却嫌太慢,总想走捷径;想起自己偷税漏税时,商户们敢怒不敢言的眼神;想起自己勾结盗匪时,沙陀首领贪婪的笑容…… 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他突然瘫坐在地上,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我错了…… 我真的错了……”
李逸看着他悔恨的模样,心中没有报复的快感,只有一丝惋惜。“岭南虽远,却也能重新做人。” 他转身准备离开,走到门口时,停下脚步,轻声说道,“若你能在流放途中读懂这册《论语》,或许,还有机会弥补对家人的亏欠。”
说完,李逸推门而出,将王轩的呜咽声与驿站的寒冷一同留在了身后。门外,苏瑶正站在 “逸品代步车” 旁等候,见他出来,连忙上前:“逸哥哥,都结束了?”
李逸点点头,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远方的官道 —— 王家的流放队伍正缓缓前行,车轮碾过积雪,留下两道长长的辙印,渐渐消失在天际。“结束了。” 他轻声说道,“这场持续两年的‘纨绔之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的朝堂与江湖。商户们得知李逸拒绝重金、只赠《论语》,纷纷称赞他 “仁商”:“李大人不仅为我们商户做主,还不赶尽杀绝,这份胸襟,真是难得!” 西市的张掌柜甚至在逸品轩门前挂起了 “仁商典范” 的牌匾,号召商户们向李逸学习。
朝堂上,苏定方、程处默等官员也对李逸赞不绝口。在早朝时,苏定方奏道:“李逸面对王轩的重金诱惑,不为所动,反而以《论语》教化,既彰显了律法的威严,又体现了君子的慈悲。如此胸襟,可为百官表率!”
唐太宗听后,笑着对群臣说:“李逸这孩子,不仅务实利民,更有君子之风。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强者,不是靠打压对手,而是靠坚守品德、造福百姓。朕能得此贤臣,实乃大唐之幸!”
那日傍晚,李逸与苏瑶并肩走在拓宽后的广济路上。百姓们看到他们,纷纷热情地打招呼,有的递上刚烤好的红薯,有的送上自家做的点心。李逸接过一个红薯,剥开外皮,递给苏瑶一半,笑着说:“你看,百姓的认可,比任何爵位、任何财富都珍贵。”
苏瑶咬了一口红薯,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她点点头:“逸哥哥,你一直说‘德是根本’,如今,大家都看到了你的德,也认可了你的德。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这份初心,为百姓多做实事。”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长安的街道上,照亮了百姓们的笑容,也照亮了李逸与苏瑶紧握的双手。王轩的末路,成了长安百姓口中的 “警示故事”,而李逸 “以德报怨” 的胸襟,则成了大唐朝堂与江湖共同推崇的 “君子典范”。
这场 “纨绔之争” 的落幕,不仅让李逸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更让 “务实利民、坚守品德” 的理念,深入了更多人的心中。未来,当李逸继续推动科技革新、拓展贸易版图时,这份 “德” 与 “实”,将成为他最坚实的支撑,也将成为大唐繁荣的重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