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长安,寒风卷着梧桐叶,在大明宫的朱红宫墙上打旋。太极殿的早朝已连续三日推迟 —— 唐太宗的咳嗽愈发频繁,昨夜甚至咳醒了三次,内侍传话说 “陛下需静养,政务暂由太子与魏王共同署理”。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本就紧绷的朝堂池水,激起层层暗流。
早朝虽停,魏王府的门却比往日更热闹。辰时刚过,崔氏、卢氏、郑氏等世家的族长便陆续登门,马车在王府外排起长队,车帘掀开时,能看到里面装着的名贵字画、西域美玉。李泰身着紫色亲王袍,坐在正厅的紫檀木椅上,笑容满面地接待每一位客人,手中的玉扳指摩挲不停,眼中却藏着算计。
“崔族长,前日我与你说的‘技艺科压缩名额’之事,还需你在朝堂上多费心。” 李泰端起茶杯,看似随意地说道,“如今朝堂需的是懂经义、能治国的文人,那些只会种地、打铁的‘匠人’,占着科举名额,实在浪费。”
崔氏族长连忙点头,眼中满是谄媚:“殿下放心,我已联络了十余名世家官员,明日若陛下召集群臣议事,我们定会上奏‘技艺科过度扩张,挤占传统科目名额’,要求将技艺科录取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只要殿下登基,我们崔氏定能为殿下举荐更多经世之才。”
卢氏族长也附和道:“殿下,我们还按您的吩咐,在长安街头散布了些‘太子处理江南赈灾时,依赖下属建议,自身无决断力’的话,如今百姓中已有不少人议论‘太子懦弱,难当大任’,再过几日,这说法定能传到陛下耳中。”
李泰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做得好。父皇如今最忧心的便是‘继承人能否独当一面’,只要让他觉得李治无能,我的机会便多一分。你们放心,他日我登基,定不会亏待各位世家 —— 盐铁、丝绸的专营权,会优先分给你们。”
世家族长们闻言,脸上的笑容更浓,纷纷起身道谢,离去时脚步都轻快了几分。待众人走后,李泰的谋士崔玄龄(与世家崔氏同族)上前,低声道:“殿下,还有一事需注意 —— 李逸近日虽未与太子公开往来,却在暗中推动江南芒果种植、增设航海科,这些民生项目若成功,只会让百姓更认可‘太子党推崇的务实政策’,对我们不利。”
李泰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知道。你派人去江南,找几个与世家交好的地方官,给芒果种植的农户添点麻烦 —— 比如借口‘土地用途不合规’,拖延发放种植补贴;再去逸品学院,散播‘航海科是浪费国库,海上贸易风险大,不如专注陆上’的谣言,动摇学子信心。”
崔玄龄躬身应下,转身离去。正厅内只剩下李泰一人,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东宫方向,冷哼一声:“李治,李逸,你们以为躲在‘民生’后面就能安稳?我定要让你们知道,这大唐的未来,只能由我掌控。”
与此同时,东宫的书房内,气氛却与魏王府截然不同。苏定方、魏徵(魏徵之子)等太子党官员围坐在桌旁,桌上摊着几张纸,上面是李泰与世家官员往来的书信副本 —— 那是苏定方派人暗中搜集到的,信中清晰写着 “若崔氏支持泰登基,盐铁专营权归崔氏”“卢氏助泰打压技艺科,可获江南丝绸配额”。
“这些书信,足以证明李泰私结世家、出卖国家利益!” 苏定方拍着桌子,怒声说道,“若将这些呈给陛下,定能治李泰的罪!”
魏徵却摇头,语气沉稳:“苏将军莫急。陛下如今身体虚弱,最忌‘皇子争位闹大’,若此时呈递书信,陛下恐会觉得‘两派都不安分’,反而不利于太子。不如先将书信收好,待他日李泰再有异动,再一并呈递,那时证据更足,陛下也更易决断。”
李治坐在主位上,脸色虽有些苍白,却比往日更沉稳。他看着桌上的书信,缓缓说道:“魏御史说得对。如今我们最该做的,不是与魏王争斗,而是做出实绩 —— 父皇常说‘治国看实绩’,只要我们能把民生办好,让百姓安居乐业,父皇自然会认可我。”
他顿了顿,看向苏定方:“苏将军,江南芒果种植的补贴,需尽快发放到农户手中,不可让地方官拖延;逸品学院航海科的教材,我已让人从市舶司调来了最新的航线图,明日便送去学院,绝不能让魏王的谣言影响学子。”
苏定方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 李治已不再是往日那个需要依赖他人的太子,而是学会了 “以实绩破谣言”,这其中,李逸的影响功不可没。
此时的户部衙门,李逸正埋首于一堆报表中,桌上摊着市舶司分司送来的 “海上贸易监管细则修订稿”。他用红笔在 “货物查验流程” 旁批注:“需增设‘商户信用评级’—— 连续三年无走私、无欺诈的商户,可享受‘快速查验通道’,缩短通关时间。” 这是他昨日与泉州港的市舶司官员商议的结果,既能提高监管效率,又能激励商户诚信经营。
门帘轻响,小禄子端着一个食盒走进来,比往日多带了一个油纸包,里面是江南刚送来的新鲜芒果。“李侍郎,太子殿下让奴才给您带些芒果,说是您推广的品种,让您尝尝味道。” 小禄子放下食盒,悄悄将一张折叠的纸条塞给李逸,“太子殿下还说,明日若陛下召集群臣议‘技艺科名额’之事,需您帮忙准备些江南技艺科毕业生的实绩数据。”
李逸接过纸条,上面是李治的字迹:“魏王党明日定会发难‘技艺科无用’,我已整理了江南技艺科毕业生的政绩报告(如农科毕业生陈默在苏州推广新棉种,亩产增两成;工科毕业生赵木匠在扬州改良织布机,效率提三成),但需您补充‘毕业生带动农户增收的具体数据’,这样更有说服力。”
李逸心中一暖 —— 李治已学会主动整理实绩,而非单纯依赖他的建议,这正是 “务实合作” 的意义所在。他立刻起身,从书架上取下 “江南民生档案”,翻到 “技艺科毕业生成效” 那一页,上面详细记录着:“苏州陈默:推广新棉种 500 亩,惠及农户 200 户,每户年均增收 15 贯;扬州赵木匠:改良织布机 30 台,织工日均织布从 5 丈增至 8 丈,月均增收 8 贯;湖州王杏(医科):在乡村设医疗点,诊治病患 1200 人,疫病发生率下降 6 成……”
他将这些数据抄在纸上,又附上两张农户签字的 “增收确认书”,折好后交给小禄子:“告诉太子殿下,这些数据可直接呈给陛下,若魏王党质疑,可传苏州、扬州的农户代表来长安作证 —— 我已让民生服务站联系好了人。”
小禄子接过纸条,又补充道:“李侍郎,太子殿下还问您,江南有些农户反映‘芒果苗栽种后,成活率不高’,您看是否需要派农科毕业生去指导?”
“当然需要。” 李逸立刻说道,“我已让逸品学院的农科毕业生准备了‘芒果栽种手册’,明日便派 5 名毕业生去江南,每县留 1 人,驻点指导农户 —— 告诉太子殿下,让地方官配合毕业生,提供农具与灌溉水源,确保成活率能达到八成以上。”
小禄子应下,转身离去。李逸拿起桌上的芒果,剥开皮,咬了一口,香甜的果肉在口中散开 —— 这是他去年从天竺带回的种子,在江南试种成功后,今年首次大规模推广,如今已成为农户的 “新收入来源”。他想起上月去江南考察时,农户王老汉握着他的手说:“李侍郎,这芒果要是能卖出去,我家今年就能给娃娶媳妇了!” 那笑容,比任何高官厚禄都让他觉得踏实。
次日午后,唐太宗果然召集群臣在太极殿偏厅议事,议题正是 “技艺科科举名额是否需要压缩”。李泰一进门,便示意崔氏族长先发难。
崔氏族长出列,躬身道:“陛下,技艺科开设三年来,录取的多是农户、工匠子弟,这些人虽会种地、打铁,却不懂经义、不通治国,占着科举名额,实在浪费。如今朝堂需的是能辅佐陛下的‘治国之才’,而非‘匠人’,臣恳请陛下将技艺科录取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
魏王党官员纷纷附和:“崔侍郎所言极是!技艺科毕业生多在地方做小官,从未有人能进入中枢,可见其‘无用’!”“若继续扩张技艺科,恐会让寒门子弟轻视经义,不利于文化传承!”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脸色苍白,咳嗽了两声,目光转向李治:“李治,你怎么看?”
李治上前一步,手中捧着厚厚的政绩报告,语气沉稳:“父皇,儿臣以为,技艺科并非‘无用’,而是‘大用’于民生。儿臣这里有江南技艺科毕业生的实绩报告,农科毕业生陈默在苏州推广新棉种,让 500 亩棉田亩产增两成,200 户农户年均增收 15 贯;工科毕业生赵木匠在扬州改良织布机,让织工效率提三成,月均增收 8 贯;医科毕业生王杏在湖州设医疗点,诊治病患 1200 人,疫病发生率下降 6 成……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效,比‘空谈经义’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将报告呈给唐太宗,又补充道:“儿臣还带来了农户增收的具体数据与签字确认书,若各位大臣质疑,儿臣可传苏州、扬州的农户代表来长安作证。”
唐太宗接过报告,手指划过 “农户年均增收 15 贯”“疫病发生率下降 6 成” 等字样,眼中闪过一丝亮色。他抬起头,看向李泰与世家官员:“这些数据详实,还有农户签字,绝非虚言。技艺科能让百姓增收、减少疫病,这便是‘治国之才’该做的事 —— 为何要压缩名额?”
崔氏族长还想辩解:“陛下,可这些‘匠人’终究不懂经义……”
“经义的用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是百姓能吃饱、穿暖、少生病。” 李逸突然开口,他本不想参与争论,却见世家官员仍在固执己见,忍不住说道,“陛下,臣补充一句:泉州港的市舶司近日招募了 10 名技艺科航海科毕业生,他们仅用半月,便绘制出了‘泉州至大食的新航线’,比旧航线缩短了 5 日航程,预计每月能为海上贸易节省 200 贯运费。这便是技艺科的‘治国之用’—— 不是所有治国之才,都要懂经义,懂航海、懂种植、懂医术,同样能为大唐效力。”
唐太宗点点头,语气虽虚弱却带着决断:“李逸说得对。技艺科不仅不压缩名额,还要从三成增至四成 —— 江南、蜀地的技艺科考场,可再增设‘航海科’‘制糖科’,录取更多实用人才。此事,就这么定了。”
李泰与世家官员脸色煞白,却不敢再反驳 —— 唐太宗虽虚弱,却仍有最终决定权,且李逸与李治拿出的实绩数据,让他们无从辩驳。
议事结束后,唐太宗在内侍的搀扶下,单独留下了李治。偏厅内,唐太宗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欣慰:“治儿,今日你用实绩说话,而非与泰儿争吵,这很好。记住,治国不靠谣言,不靠拉拢,靠的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 李逸是个好帮手,你要好好待他,将来他定能助你推行改革。”
李治躬身行礼:“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此时的户部衙门,李逸正看着逸品学院送来的 “航海科首批学员名单”,上面有 20 名学员,其中 10 名来自泉州港的船工家庭,对航海本就熟悉。他拿起笔,在名单旁批注:“需安排市舶司的老船长担任客座讲师,每月带学员出海实习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
门帘轻响,小禄子又来了,这次带来了李治的亲笔信:“李侍郎,今日多谢你补充的实绩数据,父皇已同意扩大技艺科名额。江南芒果种植的农科毕业生,我已让人派去,地方官也承诺配合。日后民生改革,还需你多协助。”
李逸放下笔,提笔回信:“殿下无需言谢,为民办事,是臣的本分。下月泉州港的市舶司分司将迎来首批‘快速查验通道’商户,若殿下有空,可去视察,让商户们知道‘朝廷支持诚信贸易’,也能提升殿下在商人中的声望。”
写完信,李逸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夕阳。寒风依旧在吹,朝堂的暗流也未平息,但他的书房内却很平静 —— 桌上的市舶司细则、航海科学员名单、江南芒果种植报告,每一份都关乎民生,无关党争。他知道,自己与李治的合作,没有高官厚禄的承诺,没有结党营私的算计,只有 “务实利民” 的共同目标。
这份平静下的合作,就像江南刚栽下的芒果苗,看似柔弱,却在悄悄扎根;又像航海科学员手中的航线图,虽只是一张纸,却能指引大唐的民生改革,驶向更广阔的未来。而这根基,终将在李治登基后,支撑起一场更深入的民生改革,也让李逸在新的朝堂格局中,成为不可或 - 缺的 “务实之臣”。
深秋的风卷过户部衙门的窗棂,吹动了桌上的报表,却吹不散那份藏在纸间的 “民生初心”。李逸拿起笔,继续批改市舶司的细则,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与远处长安的暮鼓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为大唐的未来,写下最踏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