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长安,大明宫紫宸殿内暖意融融。鎏金铜炉中燃着上等的银霜炭,火焰跳跃间,将殿内的朱红梁柱映照得愈发庄严。文武百官按品级肃立,目光都集中在御座上的唐太宗身上 —— 今日早朝,陛下要对长安税收改革试点的成果进行表彰,这是满朝文武期待已久的时刻。
唐太宗手持户部呈递的《长安税制改革试点总结报告》,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数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抬起头,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终落在站在改革派前列的李逸身上,声音洪亮而庄重:“众卿可知,今岁长安税收较去年同期增长一成二,而平民税负却下降一成?这皆归功于李逸提出的‘按资产征税’之策!”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响起低低的议论声 —— 虽早有耳闻试点成效显着,可亲耳听到陛下当众肯定,仍让不少官员心生赞叹。唐太宗继续说道:“李逸以敏锐之洞察,察觉现行税制弊端,提出改革之策;试点期间,他亲力亲为,走访商户、乡村,耐心讲解规则,化解疑虑;更难得的是,他兼顾公平与民生,推出‘以工抵税’,既减轻平民负担,又完善基础设施,实乃有功之臣!”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朕决定,升李逸为户部侍郎,正四品实职,主持全国税制改革推广事宜,望其再接再厉,为大唐财政出谋划策,惠及更多百姓!”
“臣谢陛下恩典!” 李逸快步出列,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激动却不失沉稳。他身着青色官袍,身姿挺拔,虽年纪轻轻(年仅二十四岁),却因改革成果的加持,眉宇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从容与坚定。
这一任命,让满朝文武为之侧目。吏部尚书张柬之站在列中,看着躬身谢恩的李逸,心中虽仍有对 “年轻官员掌权” 的顾虑,却也不得不承认 —— 李逸以实打实的改革成果,赢得了陛下的信任与朝堂的认可,这升迁无可非议。不少保守派官员也纷纷点头,看向李逸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佩。
更令人称奇的是,李逸的父亲李明远,此时正担任户部左侍郎,负责户籍与农田事务;李逸升为户部右侍郎,主持税制改革,父子二人同任户部侍郎,分管不同领域,携手为大唐财政效力,这在大唐开国以来,尚属首次。
“想不到李侍郎父子竟能同朝为官,还都在户部任职,真是一段佳话!”
“李逸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成就,其父教导有方啊!”
“父子同心为大唐效力,定能让户部更有作为!”
群臣的议论声中,李明远站在列中,眼中满是骄傲。他看着儿子挺拔的身影,想起李逸幼时便显露的 “务实” 特质 —— 不同于其他世家子弟沉迷诗文,李逸总爱研究农具、琢磨经商之道,如今这份特质,终于在朝堂上绽放光彩。退朝后,李明远走到李逸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为父为你骄傲!往后在户部,咱们父子俩要好好配合,为大唐的财政与民生,多做实事。”
“父亲放心,儿子定不负您的期望,也不负陛下的信任。” 李逸笑着回应,心中满是温暖 —— 从最初提出改革提案时的忐忑,到试点推行中的困难,再到如今的升迁,父亲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时常与他探讨税制细节,提出宝贵建议。
李逸升为户部侍郎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逸品轩内,老张与伙计们正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李逸升迁的喜讯,脸上满是激动:“咱们郎君真是好样的!从改良制糖,到推动科举改革,再到税制改革,每一件都做得漂亮!”
“可不是嘛!以前咱们逸品轩缴税,总觉得跟那些大商户缴一样多,不公平,现在按营业额缴税,公平合理,生意也越来越好!” 伙计小王笑着说,“郎君升了户部侍郎,以后定能让更多商户、农户受益!”
长安西市的 “王家布店” 内,王掌柜正拿着一张报纸(大唐新办的《长安日报》,上面刊登了李逸升迁的消息),对前来买布的顾客说:“李侍郎可是个好官!以前按户缴税,我这小店跟隔壁的大绸缎庄缴一样多,心里憋屈;现在按营业额缴税,公平多了,我这生意也比以前好了三成。他升了户部侍郎,以后全国都能享受到公平税制了!”
顾客们纷纷点头赞同,有的说 “李侍郎年轻有为,是百姓的福气”,有的说 “希望新税制能尽快推广到江南,让家里的亲戚也能减轻负担”。
李逸升迁后,并未沉溺于荣誉,而是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在户部设立 “税制改革推广办公室”,从技艺科抽调三十名 “商旅类” 人才,从户部选拔二十名经验丰富的官员,组成推广团队,负责制定洛阳、江南地区的试点细则。
首次推广会议上,李逸看着团队成员,语气郑重:“长安试点成功,不代表推广就能一帆风顺。洛阳的世家商户更多,避税手段更隐蔽;江南的农户土地分散,核算难度更大,咱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他提出三项重点工作:
前期调研:派团队分赴洛阳、江南,走访当地商户与农户,了解实际情况,调整税制细则 —— 如江南多水患,可增加 “水灾减免” 条款;洛阳多丝绸商户,需制定专门的 “丝绸行业核算标准”;
人才培训:在洛阳、江南设立 “税制培训中心”,培训当地官员与核查人员,确保他们熟悉新税制的核算方法与监督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争议;
宣传引导:联合当地官府,通过张贴告示、举办宣讲会等方式,向百姓宣传新税制的好处,邀请长安试点中受益的商户、农户现身说法,打消大家的疑虑。
为了确保推广顺利,李逸还特意邀请魏徵与苏定方担任 “推广顾问”,魏徵负责监督核查过程,防止官员贪腐;苏定方则协助协调地方军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如水渠、道路)的安全与进度。
“推广新税制,不仅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更是为了让全国的百姓都能享受到公平 —— 商户公平经营,农户安心种地,这才是大唐繁荣的根基。” 李逸在会议上强调,“咱们每一个人,都要牢记‘实用利民’的初心,不辜负陛下的信任,不辜负百姓的期待。”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干劲 —— 他们中不少人参与过长安试点,亲眼见证了新税制给百姓带来的改变,如今能参与全国推广,既感到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
唐太宗得知李逸的推广计划后,十分满意,特意召见他,赏赐黄金五十两、锦缎二十匹,鼓励道:“你做事细致周全,朕很放心。推广过程中若有困难,可随时上奏,朕会全力支持你。”
“臣谢陛下恩典!” 李逸躬身谢恩,心中满是感慨 —— 升迁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对 “实用利民” 理念的认可。他暗暗发誓,定要将新税制推广好、完善好,让全国的商户都能公平经营,让全国的农户都能安居乐业,为大唐的财政稳定与民生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深秋的阳光,透过户部的窗户,洒在李逸的案上,照亮了桌上的《洛阳、江南税制推广细则草案》。李逸拿起笔,在草案上写下 “公平、利民、务实” 六个字,作为推广工作的核心原则。他知道,新的挑战已在眼前,可只要坚守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定能让新税制在大唐的土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此时的长安城外,乡村的田野里,农户们正忙着收割玉米,金黄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市集上,商户们忙着盘点当月的营业额,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一场关乎大唐财政与民生的变革,已从长安出发,向着洛阳、江南,向着大唐的每一个角落,稳步前行。而李逸,这位年轻的户部侍郎,正以坚定的步伐,引领着这场变革,书写着属于大唐的 “实用利民” 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