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尸那揭罗港的清晨,总是被码头的喧嚣与集市的香气唤醒。李逸在天竺的半个月里,除了安排随行技师孙师傅学习玻璃制造技术,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港口的集市上 —— 他想更深入地了解天竺的物产与民生,或许能找到更多对大唐有用的宝贝。
集市建在港口西侧的一片开阔空地上,用竹制的棚子搭建起一排排摊位,五颜六色的布匹悬挂在棚子边缘,像一道道彩色的屏障。摊位上摆满了各色商品:香料摊位前,胡椒、豆蔻、肉桂堆成小山,浓郁的香气能飘出数十步远;宝石摊位上,红宝石、蓝宝石、翡翠被放在铺着绒布的托盘里,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水果摊位上,芒果、菠萝蜜、椰子等新奇水果堆叠如山,商贩们用小刀切开水果,邀请路人品尝,甜美的汁液顺着刀尖滴落,引得孩子们围在摊位前不肯离去。
李逸穿梭在集市中,不时停下脚步,与商贩们交流。他用刚学会的几句天竺语,夹杂着波斯语,勉强能与商贩沟通。在一个棉花摊位前,他拿起一团棉花,手感比大唐的棉花更柔软,便向商贩询问种植方法;在一个陶器摊位前,他看到造型奇特的陶罐,便打听制作工艺 —— 每一次交流,都让他对天竺的物产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日午后,李逸走到集市尽头,突然闻到一股清甜的气息,顺着香气望去,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夫,正坐在一棵大榕树下,面前摆着一小捆翠绿的甘蔗。甘蔗节节粗壮,外皮泛着鲜亮的绿色,老农夫用一把弯刀,将甘蔗切成一尺长的段,放在竹篮里,等待顾客购买。
“老丈,这甘蔗是您种的吗?” 李逸走上前,用刚学会的天竺语问道,语气中带着好奇。老农夫抬起头,脸上布满皱纹,却露出温和的笑容,他点点头,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天竺语回答:“是啊,小伙子。我在城外的田里种了一辈子甘蔗,这东西又甜又能填肚子,就是不耐储存,也不好运输,只能在本地卖,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李逸心中一动 —— 大唐虽有甘蔗,却多产自岭南,且品种一般,茎秆细、糖分低,制糖技术也落后,只能熬制出暗红色的红糖,白糖极为稀缺,只有皇室与顶级贵族才能偶尔享用,普通百姓调味多靠蜂蜜。眼前这天竺甘蔗,茎秆粗壮,看着就糖分充足,若是能将种子带回大唐,在岭南推广种植,再改良制糖技术,说不定能解决大唐白糖短缺的问题。
“老丈,” 李逸蹲下身,指着竹篮里的甘蔗,眼中满是期待,“您这甘蔗种子,能不能卖给我一些?我们大唐气候温暖,岭南地区与天竺的气候相似,说不定也能种出这么好的甘蔗。”
老农夫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放下手中的弯刀,仔细打量着李逸:“你是从大唐来的?就是那个盛产丝绸、瓷器的大唐?” 得到李逸肯定的答复后,老农夫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他摆摆手,笑着说:“种子我送你,不要钱!若是我的甘蔗能在大唐生长,让更多人尝到甜味,那是我的荣幸!”
说着,老农夫站起身,对李逸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给你取种子。” 他拄着一根竹杖,慢慢走向集市外的村庄,背影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佝偻。李逸站在原地,心中满是感动 —— 这位朴实的老农夫,不求回报,只希望自己的作物能造福更多人,这份纯粹的心意,比任何财富都珍贵。
半个时辰后,老农夫提着一个布包回来,里面装着晒干的甘蔗种子。他将布包递给李逸,还从怀里掏出一张用树叶绘制的简易图纸,指着图纸上的图案,详细讲解种植方法:“这甘蔗种子要先在温棚里育苗,等芽长到三寸长再移栽到田里。田里要施足腐熟的牛粪,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 —— 积水会烂根。甘蔗长到一人高时,要剥掉底部的老叶,让阳光照射到茎秆,这样糖分才能积累得更多。五个月就能收获,收获后不用重新播种,留在地里的根还能再长一茬,能连续收获三年呢!”
李逸认真听着,将每一个细节都记在心里,他从随从手中拿过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十块香料肥皂,递给老农夫:“老丈,这是我们大唐的肥皂,用皂荚和猪油制成,还加了安息香,洗手、洗衣服都很好用,去污力强,洗完还有香味。您收下,就当是我对您的感谢。”
老农夫接过肥皂,好奇地放在鼻尖闻了闻,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东西还真香!真的能洗干净衣服吗?” 李逸让随从取来一盆水,将一块脏布放进盆里,用肥皂轻轻揉搓,很快,盆里的水变得浑浊,脏布却变得干干净净。老农夫看着眼前的景象,连连称赞:“真是好东西!比我们用的草木灰好用多了!谢谢你,小伙子!”
离开老农夫后,李逸拿着甘蔗种子,心中满是喜悦 —— 这趟天竺之行,原本只计划带回香料、棉花种子与玻璃技术,没想到竟意外收获了甘蔗种子,这无疑是最大的惊喜。他立刻返回商船,将甘蔗种子交给老张,叮嘱道:“这种子很珍贵,用防潮油纸包好,放在干燥的船舱里,千万别受潮了。”
与此同时,孙师傅的玻璃制造技术学习也进入了尾声。天竺的玻璃工匠,是一位名叫婆罗的老人,他从事玻璃制造四十余年,掌握着最核心的工艺。在这半个月里,婆罗毫无保留地向孙师傅传授技术:从石英砂的筛选(需挑选颗粒均匀、杂质少的石英砂,用清水反复冲洗),到窑炉的搭建(用耐火黏土砌成,炉温需控制在一千两百度),再到玻璃溶液的烧制(石英砂与纯碱按 31 的比例混合,加入少量氧化铅可增加透明度),最后到器皿的塑形(用吹管将玻璃溶液吹成所需形状,待冷却后进行打磨抛光)。
孙师傅每天都带着纸笔,将每一个步骤详细记录下来,还亲手操作,从筛选石英砂到吹制简单的玻璃杯,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婆罗见孙师傅学习认真,还将一套小型玻璃制造工具送给了他,包括吹管、耐火钳、打磨石等,这些工具都是婆罗亲手制作的,用起来格外顺手。
“这些技术,是我们天竺工匠世代相传的宝贝,现在传给你,希望你能带回大唐,让更多人学会玻璃制造。” 婆罗握着孙师傅的手,语气温和地说,“手艺只有传播开来,才能不断进步,若只藏着掖着,迟早会失传。”
孙师傅感动得连连点头:“多谢婆罗大师,我定会将您传授的技术带回大唐,培养更多的玻璃工匠,不辜负您的期望。”
半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离开天竺的日子终于到来。“逸品号” 商船队的船舱被塞得满满当当:主舱内,三百匹上等丝绸整齐地堆放在一起,色彩鲜艳,质地柔软;香料舱内,一百斤胡椒、五十斤豆蔻用麻袋装着,浓郁的香气弥漫在船舱内,船员们路过时,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气;种子舱内,十箱棉花种子与一包甘蔗种子,用防潮油纸包裹着,放在干燥的木板上;工具舱内,一套玻璃制造工具与孙师傅记录技术的手稿,被小心地放在木箱里,木箱外用铜锁锁住,防止损坏。
除了这些主要物资,李逸还从集市上采购了不少特产:象牙雕刻的摆件、色彩斑斓的宝石、天竺特有的手工地毯,还有一些新奇的水果种子,如芒果、菠萝蜜的种子,计划带回大唐尝试种植。
船员们忙着清点物资,脸上满是兴奋。老张拿着账本,笑着对李逸说:“郎君,这次远航真是大获全胜!光是香料和丝绸,按长安的市场价,就能赚回两倍成本,更不用说棉花种子、玻璃技术和这意外的甘蔗种了 —— 这些东西的价值,可比金银还珍贵!”
李逸点点头,心中满是成就感。他走到甲板上,看着俱尸那揭罗港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此次天竺之行,不仅开拓了新的贸易航道,为逸品轩解决了香料短缺的问题,还带回了能在大唐推广的棉花种子、急需的玻璃制造技术,更意外收获了甘蔗种子 —— 每一项成果,都将为大唐的民生与手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返航的航程比来时顺利许多,没有遇到海盗,也没有遭遇恶劣天气。船员们每天除了日常的航行工作,便在甲板上交流此次天竺之行的见闻,有的船员学着天竺人的样子,用树枝在甲板上画天竺的图案;有的船员则向孙师傅请教玻璃制造的简单知识,对这项新技术充满好奇。
李逸则常常站在甲板上,望着茫茫大海,思考着未来的计划:回到长安后,首先要将棉花种子与甘蔗种子交给官府的农技部门,让他们在岭南进行试种;玻璃制造技术要传授给长安的工匠坊,尽快制作出大唐自己的玻璃器皿;香料则要尽快运回逸品轩,让酒楼重新推出招牌菜品 —— 每一个计划,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一个多月后,“逸品号” 商船队终于驶入了长安渭水码头。远远望去,码头上早已挤满了人 —— 市舶使崔大人带着官员们站在码头中央,逸品轩的员工们举着写有 “欢迎逸品号归来” 的旗帜,还有闻讯而来的百姓们,挤在码头边缘,好奇地等待着商船靠岸。
当三艘商船缓缓停靠在泊位上,码头上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崔大人率先登上主舰,握着李逸的手,激动地说:“李郎君,你们可算回来了!朕和百姓们都盼着你们的好消息呢!”
李逸笑着回应:“崔大人,幸不辱命!此次天竺之行,收获颇丰,定能为大唐的贸易与民生添砖加瓦。”
随后,李逸指挥船员们卸货。当一箱箱香料、丝绸、种子被搬下船时,码头上的百姓们发出阵阵惊叹 —— 尤其是当孙师傅拿出制作的玻璃杯子,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时,百姓们更是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 “透明的宝贝”。
李逸将棉花种子、甘蔗种子亲手交给官府农技部门的官员,详细介绍了种植方法:“棉花种子适合在岭南、江南种植,甘蔗种子则要种在沙土地里,需多浇水、多施肥。” 官员们认真记录下来,承诺会尽快安排试种。
玻璃制造技术则被李逸带到了长安的工匠坊,他让孙师傅向工匠们演示玻璃制造的过程,工匠们看着透明的玻璃器皿,眼中满是震撼,纷纷表示要尽快学习这项新技术。
胡椒、豆蔻则被运回逸品轩,第二天,逸品轩便重新推出了 “胡椒炖羊肉”“豆蔻烧鱼” 等招牌菜品,消息传开,食客们纷纷前来,逸品轩门前排起了长队,生意比之前更加火爆。
站在渭水码头,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李逸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此次天竺之行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逸品号” 还将驶向更远的波斯、阿拉伯,将大唐的丝绸、瓷器、肥皂带向更广阔的世界,也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先进技术带回大唐。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码头上,照亮了百姓们幸福的笑容。李逸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默默说道:大唐的海上贸易之路,才刚刚开启,未来,定会更加宽广、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