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阳在楼梯间里站了很久,好不容易将心里的热意压下,这才将手机揣回兜里,小心的推开演播厅的门,悄无声息地溜回座位上。
舞台上,节目仍在继续。
主持人正与一位文物修复师对谈,大屏幕上展示着一件刚修复完成的唐代仕女俑,陶俑的眉眼间带着千年前的温婉。
台下的观众,无论是白发苍苍的学者还是被家人带来的年轻人,都看得聚精会神。
故阳坐回自己的位置,没有立刻投入进去,而是又一次掏出了手机。
网上的动向他得留意一下,免得凌落被人尬黑。
他点开微博,#落幕寻宝记#的词条已经悍然冲到了热搜第一,后面那个红得发紫的“爆”字。
他点了进去,最新的实时微博和他几分钟前看到的,已经完全是两个画风。
起初,热门广场还被“幕后黑手”们占领,满屏都是对落幕的赞美和粉丝内部的狂欢。
【啊啊啊啊!我宣布落幕从此以后就是我的担了!谁反对!】
【家人们谁懂啊,粉了个从不营业的主,一出手就是核弹级别的。】
【前面的,别光吹彩虹屁了,快去听《象王行》补课!入股不亏!】
但现在,往下刷新几条,评论区的风向就出现了奇妙的偏转。
【本来是冲着落幕来的,结果这个‘曾侯乙编钟’的故事给我听哭了,古人的智慧太顶了,我都没有想到08年奥运会上颁奖仪式的音乐居然是用它和现代音乐以及民歌一起组成的,这也太浪漫了。】
【+1,我一个理科生,本来对这些瓶瓶罐罐无感,现在只想说,老祖宗牛逼!】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听完《水龙吟》觉得很燃,看完这个‘金瓯永固杯’的介绍,心里有点酸酸的。历史课本上短短的一句话,背后是这么多沉甸甸的故事。】
【我宣布,这节目我追定了!原本以为是给爷爷奶奶看的,没想到这么上头!央台爸爸,求日更!】
曾侯乙编钟(图为网上搜索的,侵权可删)
最开始那批被音乐吸引进来的年轻人,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顺便看了看后面的节目内容。
他们以为会很枯燥,可没想到,一件件国宝背后的传奇,比任何编造出来的故事都更动人心魄。
他们是为“落幕”而来,却为“华夏”而留。
故阳看着这些评论,嘴角的弧度越扬越高。
他往下一翻,便看到一条评论,是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发的。
【感谢落幕老师,我敢打赌,今晚过后,我们专业下学期的选修课教室,绝对会爆满。】
底下有人回复:【别说了,我已经在查全国各大博物馆的官网,准备规划旅游路线了。】
还有人开玩笑:【我妈刚才路过客厅,问我怎么突然爱学习了,还主动看起了文化节目。我该怎么跟她解释,我是来追星的?】
这场网络热潮,从一场对作曲家的个人崇拜,悄然演变成了一场自发的、全民参与的文化寻根。
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发现,那些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原来都曾有过那么波澜壮阔的生命。
故阳滑动着屏幕,心里的满是骄傲。
除了对凌落的才华骄傲以外,还有对华夏历史的自豪。
凌落的音乐,像一把钥匙。
它用最动人的旋律,悄悄的打开了一扇门,让无数原本不感兴趣的人,好奇地探进头来,然后被门后那个璀璨了五千年的世界,彻底迷住了眼。
这才是凌落真正想做的。
故阳忽然明白了凌落为什么不让泛音宣传。
毕竟一个只对一首歌的期待,听完就走的节目,并不是凌落想要的。
他想要的是,这场盛宴中,这首歌只做点缀,而华夏文明才是主角。
而自己呢?
故阳低头,看着自己备忘录里那四个字——《鼓乐承风》。
他想,他也要做这样的人。用他的歌声,去承接这阵风,让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典故文明,那些快要被遗忘的传统曲牌,重新在年轻人的耳机里唱响。
手机又震了一下,是邵辉发来的微信。
【疯了!彻底疯了!你知道吗,刚才节目里介绍完那件汝窑,网上所有仿古瓷器店的网店,同款高仿直接卖断货了!我刚刚也想下单来着,结果排队都排到了三个月后!】
紧接着又是一条。
【我不管!我一定要拿到凌落的微博密码!这已经不是个人宣传了,这是文化输出战略!是商业价值和家国情怀的完美结合!我今晚就写一份八千字的ppt,明天发给他!】
故阳看着邵辉这打了鸡血似的文字,忍不住笑出了声。
他可以想象到邵辉在办公室里一边抓头发一边踱步,眼里闪着人民币和理想主义混合的光。
他没有回复邵辉,只是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回了口袋。
舞台上,第一单元的讲述已经接近尾声。
主持人走上台,声音里带着真诚的感慨:“一件国宝,就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讲解,也欢迎每一位观众,走进这扇属于历史的大门,感受我们共同的,名为华夏的根。”
这段话,像是为故阳心中的想法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他抬起头,目光落在舞台中央,那件在灯光下静静伫立的文物上。
他感觉自己和远在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凌落,在这一刻,从未如此接近。
他们走在不同的路上,却望着同一个方向。
演播厅的灯光亮起一些,第一单元结束,中场休息。
故阳身旁那位一直正襟危坐的老教授,忽然转过头来,扶了扶眼镜,对他这个从刚才开始就一直在偷偷玩手机的“年轻人”说:“小伙子,刚才那首开场曲,确实不错。不过后面的内容,更值得一看。”
故阳连忙摘下口罩,露出一个灿烂的笑。
“您说得对,后面的更好看。”
老教授看到他的脸,愣了一下,似乎觉得有些眼熟,但又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故阳没给他细想的机会,主动搭话:“特别是刚才讲的那个修复师的故事,太让人感动了。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真了不起。”
“是啊,”谈到专业领域,老教授的话匣子也打开了,“这叫匠人精神,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多了解了解这些。”
两人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从文物修复聊到历史典故,故阳听得津津有味。
原来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从真正热爱它们的人口中说出来,竟是如此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