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惊动隐世宗 百家论道决苍生】
蜀汉讨魔檄文,如巨石入水,激起的涟漪远超战场,悄然荡入了下三天那些超然物外、隐于名山大川之间的古老宗门。
这些宗门,传承久远,底蕴深厚,或精于道法,或研习儒术,或参悟佛理,平日紧闭山门,不问世事,宛若仙家净土。
但这一次,“域外天魔”四字,太重!太重!
重得足以敲开任何一座山门,惊醒任何一位闭关的老怪。
……
昆仑墟,玉虚峰。
云海缥缈,仙鹤翔集。一座古朴道观坐落于峰顶,仿佛与天地同在。
观内,三位须发皆白、气息与自然合一的老道,围着一枚悬浮的金色檄文,沉默不语。
正是玉虚宫当代掌教,玉鼎真人,及其两位师弟。
良久,一位面色红润的胖道人开口,声音如洪钟:“师兄,刘备此言…未免危言耸听。域外天魔?远古神战?太过缥缈。怕是其与曹魏争霸,故意夸大其词,欲借我道家之势。”
另一面白无须、眼神锐利的瘦道人却摇头:“清虚师弟,未必。曹魏魔气日盛,迥异常理,早已非寻常王朝争龙。且檄文所言‘幽瞳’,与古籍中零星记载的‘天外邪眼’颇有相似…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玉鼎真人缓缓睁开眼,眸中似有星云流转,声音平淡却带着无上威严:“天道循环,自有定数。魔涨道消,亦非虚言。”
他指尖轻点,一道清光没入檄文。
檄文微微震动,其上一缕极其细微、却阴冷暴虐到极点的气息被强行剥离出来,正是诸葛亮以莫大法力加持其上的一丝“煞灵”本源气息!
虽然只有一丝,却让整个玉虚宫的温度骤然下降!仙鹤惊飞,云海翻腾!
三位真人脸色齐变!
“好恶秽的气息!绝非此界之物!”清虚真人失声。
“冰冷,死寂,吞噬一切…像极了古籍所述‘域外恶秽’!”瘦道人眼神无比凝重。
玉鼎真人挥手驱散那丝气息,面色沉静如水:“刘备、诸葛亮,未说谎。此劫,恐是真的。”
他看向两位师弟:“我玉虚一脉,承天道,卫苍生。魔劫已至,无法独善其身。”
“然,如何应对?是助蜀汉?还是静观其变?”
清虚真人皱眉:“蜀汉虽倡仁德,然终究是沾染凡俗的王朝,插手其间,恐沾因果,坏我清修。”
瘦道人却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若九天倾覆,玉虚宫又能存在几时?当有所为!”
玉鼎真人沉吟片刻,决断道:“即刻起,开启护山大阵,最高戒备。遣门下弟子,入世历练,暗中查探魔踪,重点关注曹魏动向及那‘幽瞳’之秘。暂不直接介入王朝之争,但…若遇天魔,或蜀汉有难,可酌情出手。”
“尊法旨!”两位真人躬身。
玉虚宫,这座道家圣地,终于被惊动,悄然将目光投向了纷乱的尘世。
……
文圣学宫。
位于一座不起眼的书香小世界内,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
当代儒宗,夫子“孟熹”,一位身着简朴麻衣、目光睿智平和的老者,手持檄文,立于学宫正殿“明伦堂”前。
下方,是数百名气息纯正、忧国忧民的儒门弟子。
“诸位,”孟熹声音温和,却传遍学宫,“蜀汉之檄,尔等皆已阅之。有何看法?”
一名年轻学子出列,慷慨激昂:“夫子!曹魏倒行逆施,修炼魔功,荼毒生灵,已失人君之德!蜀汉倡仁德,伐无道,正合我儒家‘仁者爱人’、‘诛一夫纣’之义!学宫当出山助之,挽天倾,扶社稷!”
另一名较为年长的弟子则持重道:“李师弟所言虽善,然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我儒门子弟,当以教化为主,贸然介入厮杀,恐非善策。当遣使节,责曹魏之过,劝其改邪归正,方为上策。”
“迂腐!”先前那学子反驳,“与魔讲理,犹如对牛弹琴!曹孟德已入魔道,岂会听你教化?当以直报怨!”
“然则刀兵一起,生灵涂炭,岂是仁者所为?”
双方争论不休。
孟熹静静听着,直至声音渐歇,才缓缓开口:“曹魏之魔行,确凿无疑。非人道也。蜀汉之仁,虽有待考量,然其檄文所言大义,无可指摘。”
他目光扫过众弟子:“我儒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者,非独善其身,亦要兼济天下,除魔卫道。”
“然,亦不可盲目介入。当持中守正,明辨是非。”
“这样吧。”孟熹做出决定,“学宫不直接参与征战,但可做三事。”
“一,派遣贤良弟子,前往蜀汉新占之城,助其教化百姓,宣讲仁德,稳固人心。”
“二,编纂《辟魔正心录》,广传天下,揭露魔功之害,助修士百姓固守本心,抵御魔气侵蚀。”
“三,若遇曹魏魔军屠戮无辜,我儒门弟子,当仗义出手,护卫苍生!”
“夫子英明!”众弟子心悦诚服,齐声应诺。
文圣学宫,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介入。
……
大雷音寺。
佛光普照,梵唱低沉。
大雄宝殿内,当代方丈“智深”禅师,一位面容枯槁、眼神却慈悲深邃的老僧,看着手中檄文,长眉低垂,默诵佛号。
“阿弥陀佛。魔劫将至,众生皆苦。”
下首,达摩院首座“慧刚”禅师,性情刚烈,声如金刚:“方丈!佛亦有金刚怒目!域外天魔,乃众生之敌!我佛门岂能坐视?当派遣金刚护法,助蜀汉降魔!”
罗汉堂首座“慧净”禅师则摇头:“慧刚师兄,嗔怒乃修行大忌。魔由心生,外魔亦是心魔显化。我佛门当以无上佛法,度化魔念,消弭杀孽,而非以杀止杀。”
“迂腐!等你度化,苍生早已死绝!”慧刚怒目。
“阿弥陀佛。”智深禅师缓缓开口,声音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慧刚之念,出于护生之心。慧净之言,亦合我佛慈悲之旨。”
他看向殿外,目光似乎穿透虚空,看到了那无尽的杀戮与苦难。
“天魔之劫,非一人一宗之事。我佛门,不可不闻不问,亦不可深陷其中。”
“这样吧。开放寺内三处‘甘霖泉眼’,接纳四方受魔气侵蚀、无处可去的难民,以佛法为其洗涤魔气,暂得安宁。”
“另,挑选精通《静心咒》、《伏魔经》的弟子,组成‘弘法团’,前往战乱之地,诵经祈福,安抚亡魂,超度苦难,亦助生者固守灵台,抵御魔念侵蚀。”
“至于征战厮杀…”智深禅师叹息一声,“非我佛门所长,亦非我佛门该为。但若魔临山门,我雷音寺,亦有金刚伏魔之力。”
“谨遵方丈法旨。”众僧合十。
大雷音寺,选择了庇护与教化。
……
墨家机关城、法家刑名谷、兵家演武堂、阴阳家观星阁…
一家家或显或隐的宗门,都因这道檄文而震动。
或积极,或谨慎,或排斥。
但无一例外,都无法再完全置身事外。
整个下三天的水面之下,因蜀汉这一纸檄文,暗流变得更加汹涌澎湃。
无数双眼睛,开始聚焦于那场发生在天河两岸,却可能决定整个世界命运的战争。
而刘备、诸葛亮也很快通过暗网,得知了这些隐世宗门的反应。
“玉虚宫态度暧昧,儒门选择教化,佛门倾向庇护…”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深邃,“都在观望,都在权衡。”
庞统嘿嘿一笑:“正常。这些老狐狸,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过,他们既然已经睁开了眼,看到了魔劫,便是好事。待曹魏魔功更显,待我等再胜几场,不怕他们不下场!”
刘备颔首:“孔明,士元所言甚是。我等只需做好自身,秉持仁德,抗击魔寇。天下人心,自有公断。”
然而,他们都知道。
想让这些隐世宗门真正全力出手,还需要一个契机。
一个足以让他们感到切身之痛,或是看到绝对希望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或许就在不久之后。
(第七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