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潇潇巧妙分摊圣寿筹备事务,以及公正处理宫女纠纷之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两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虽不剧烈,却持续扩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后宫众人对她的看法。
那些被林潇潇“分权”的妃嫔,如齐妃、敬妃等人,因参与其中,对圣寿筹备的艰难有了切身体会,反而少了许多挑剔和闲话,甚至偶尔还会在皇后面前替林潇潇说上两句“办事还算周到”的公道话。而低位妃嫔如欣贵人、贞嫔等,因得了露脸的机会,心中对林潇潇也存了几分感激。
底层宫人更是感念其“仁德”。那日受罚又得赏的小宫女,所在的花房上下,都对林婉仪赞不绝口。消息传开,内务府、御膳房等各司衙中,那些常年受管事压迫、克扣的普通太监宫女,心中也隐隐将林潇潇视作了一股清流,虽不敢明着投靠,但办理她交代的差事时,明显多了几分用心,少了些许推诿。
这一日,林潇潇前往内务府核对一批寿宴所需的瓷器数目。负责此事的太监不再是往日那般敷衍,而是早早将账册物品准备齐全,核算起来异常顺利。
那太监还陪着笑脸,低声提点了一句:“婉仪娘娘,这批瓷器是江西景德镇新贡的,釉色清亮,胎薄如纸,最是受太后娘娘喜爱。只是运输途中难免有极细微的损伤,不仔细瞧看不出来,但若呈于御前,便是大不敬。娘娘您待会儿亲自查验时,还需格外留意碗碟边缘与底足之处。”
这话已是冒着风险在示好了。林潇潇心中明了,微微颔首:“有劳公公提点。”
她仔细查验,果然在几只杯盏的底足发现了极其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磕碰痕迹。她不动声色地将这些有瑕疵的瓷器另作记录,退回处理,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风波。
回碎玉轩的路上,槿汐低声道:“娘娘,如今底下人对您,倒是恭敬用心了不少。”
林潇潇望着宫道两旁开始挂起的喜庆宫灯,目光沉静:“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以诚待人,虽未必能换得所有人真心,但至少能减少许多无谓的恶意。只是……”她话锋一转,语气带着警惕,“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声望越高,落在某些人眼里,便越是扎眼。”
她很清楚,皇后绝不会乐见她如此顺利地积累声望,稳固地位。太后的支持是隐性的,皇帝的态度尚且模糊,她如今这点微末声望,在皇后的绝对权威面前,依旧不堪一击。皇后若真要动手,必然会是雷霆万钧之势。
她现在要做的,便是在这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里,继续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将圣寿之事办得圆满漂亮,让自己拥有更多立足的资本。同时,也要更加小心谨慎,不给任何人留下可乘之机。
碎玉轩仿佛成了风暴眼中短暂平静的地带,但林潇潇知道,这平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她如同走在钢丝上,每一步都必须精准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