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秋霞的提议像一阵风,迅速吹遍了靠山屯。屯民们议论纷纷,大多觉得是件好事。农忙时节,半大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漫山遍野地疯跑,不是磕着就是碰着,有人能看着、还能教点东西,省心!孩子们更是兴奋,下了工不用被揪着去捡柴火、喂猪,能聚在一起“上学”玩,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知青点那边也活络起来。几个人围坐在煤油灯下,就着那点昏黄的光线,开始商量“教学分工”。
“我数理化还行,”刘建业推了推眼镜,当仁不让,“尤其是数学,可以教孩子们打算盘、认钟点、简单记账。”他脑子里已经开始规划课程了。
赵援朝挠挠头:“我……我语文和历史还成,好歹也看过几本小说,《红岩》《林海雪原》啥的,也能讲讲。画画也凑合,能教他们画个太阳、小房子啥的。”
孙晓玲一拍大腿:“我唱歌还行!可以教他们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北京的金山上》,体育也能带带,做做操,跳个绳。”她性子活泼,觉得带孩子活动正合适。
王琳想了想声音温和:“我语文基础比较扎实,可以教拼音,认最简单的字,笔画顺序不能错。”她对自己要求高,对教学任务也很认真的想过。
李文娟细声细气地补充:“我……我可以帮着王琳,或者教他们写毛笔字?我带了毛笔和一点墨块来。”她心思细腻,觉得写字是静心的事。
分工大致明确,几个人心里都有了底,脸上的愁云也散了些。教孩子,总比跟不会说话的土坷垃较劲,多了些成就感和希望。
郑卫国和队里干部商量后,决定给负责教学的知青每人每天额外记两个工分,虽然不多,但也是个贴补,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态度,别让知青活不下去闹出事来,地点就定在知青点里那个闲置的大库房。
消息传开,屯民们自发地行动起来。老马和屯里的老木匠带着几个后生,搬来了几条废弃的长条凳,擦洗干净,修好架在库房里,给孩子们又能坐又能当课桌用。又找来了几块表面相对平整的深色石板,用绳子固定在墙上,充当黑板。郑卫国找熟人找来块红砖头砸成小碎块,就是现成的粉笔。知青们也贡献出了自己带来的铅笔、小本子和橡皮,虽然不多,但凑合着也能用起来。
开学那天,下工的钟声敲响后,知青点的院子竟比往常热闹许多。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涌来。铁蛋、狗剩跑在最前面,有姐姐牵着弟弟的,连最小的小铃铛张珰也被张盛慧领来了。程飞被程秋霞牵着,安静地走在后面,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布置一新的学堂。
更让人动容的是,许多大人也来了,手里都没空着。你家出几个土豆,我家拿几个地瓜,还有用衣襟兜着栗子、花生的,有的端来了半碗金黄的玉米碴子,有的拎着一小碗自家腌的酸菜,或者一块咸菜疙瘩,甚至有一碗油汪汪的大酱。孩子们也显摆似的举着自己下午刚摘的野果子,沙果、山丁子,红红绿绿的。
“孙知青,刘知青,一点心意,别嫌弃。”
“不会的不会的,太谢谢你们了,这怎么好意思。”
“给你们这些城里娃娃们添点嚼咕,我家闺女就拜托你了啊,不老实你就好好教导,不行跟我说,我家去教训,我家闺女皮着呢。”
“什么嚼咕?”
“张大家的说的土话,零食的意思。我家小子也皮实,过来大儿子!给老师问好。”
“辛苦你们了啊,哪家孩子不听话你们吱声啊。”
知青们看着堆在库房门口的那些东西,眼睛都有些发热。这些东西不值钱,却是屯民们能拿出的、最朴实真挚的心意。赵援朝吸了吸鼻子,大声说:“谢谢!谢谢乡亲们!我们一定好好教!”
郑卫国和程秋霞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这热闹又温馨的场面。郑卫国点点头,低声道:“秋霞,你这主意,真不赖。瞅瞅,还挺有模有样。”
程秋霞笑了笑,目光却瞥见老马也站在不远处,神情有些犹豫,他身边站着安安静静的莲娜。莲娜今天穿了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衣裳,头发梳得整齐,眼神依旧有些空茫,但似乎被这热闹的气氛吸引,没有像往常那样躲闪。
老马搓着手,走到程秋霞身边,低声问:“秋霞妹子,你说…我把莲娜也带来,行不?她虽然不懂,但让她在旁边听着,看看,兴许也能沾点人气儿?”他眼里带着期盼。
程秋霞看着莲娜那如同孩童般纯净又迷茫的脸,心里一软,拍了拍老马的胳膊:“带来!咋不行?让她坐着听挨着飞飞,不碍事。”
老马脸上顿时露出感激的笑容,连忙拉着莲娜,找了个靠墙角的条凳坐下。莲娜顺从地坐着,手指无意识地卷着衣角,目光却落在了前面那块深色的石板上。
“上课了!上课了!”孙晓玲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显得有威严。孩子们嘻嘻哈哈地找到位置坐下,大人们则围在库房门口和窗户边,好奇地张望。
第一课,由王琳和李文娟主持。王琳拿起一块红砖头,在石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人”、“口”、“手”三个大字。她的字娟秀有力。
“同学们,跟我念,人——”
孩子们参差不齐地跟着念:“人——”
“口——”
“口——”
“手——”
“手——”
程飞坐在莲娜旁边的条凳上,小腿够不着地,在空中轻轻晃荡。她看着石板上那三个陌生的符号,又看看自己的手,学着王琳的样子,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地描绘着。
窗外的夕阳透过窗户,将金色的光斑洒在库房里,照亮了孩子们认真或假装认真的小脸,照亮了知青们带着汗水和期望的面庞,也照亮了角落里莲娜那安静侧影和门口屯民们带着笑意的脸庞。
在这间充满泥土气息的简陋库房里,知识如同悄然落地的种子,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始孕育新的希望。琅琅的跟读声飘出窗外,与晚风、炊烟融合在一起,谱成了靠山屯这个夏日傍晚,最动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