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智脑站旁的新棚子比想象中热闹。“共享工坊”的木牌刚挂了三天,长桌上就摆满了各式工具——磨得锃亮的修枝剪、型号不一的嫁接刀、缠着胶带的小型播种器,还有台村民捐的二手3d打印机,正“嗡嗡”打印着一个塑料洒水壶配件,旁边堆着几个试做的样品,有歪歪扭扭的,也有精致光滑的。
一、闲置农具的“新生之旅”
“李婶,你家的嫁接刀借我用下,”王大哥拿着登记本走进来,他今天要给桃树换头,急需一把锋利的刀。李婶从工具堆里翻出把银亮的刀递过去:“记得用后消毒再还,我下午要接李树穗子,别给我弄锈了。”王大哥在本子上写下名字、日期和用途,笑着应道:“放心,上次借的修枝剪都给你磨出刃了。”
墙上的挂钩上,挂着十几件贴了标签的农具:“张家用过的喷雾器,喷头略堵”“李家闲置的锄头,木柄新换”“王家捐的卷尺,量程5米”。登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借还记录,最近一条是:“6月18日,赵六借走除草机,用于玉米地除草,预计归还时间6月20日”。
“以前谁家都堆着几件用不上的农具,占地方还浪费,现在集中起来共用,方便多了。”负责管理工具的刘叔说。上周,他把村民捐的十多件旧农具送去镇上修补,花了50元,回来后大家凑钱平摊,“比谁家买新的都划算”。
工坊的角落里,有个“农具修复角”,摆着锉刀、砂纸、螺丝刀。村民可以自己动手修农具,修不好的就登记到“待修”栏,等着镇上的手艺人每月来一次集中修理。李大叔昨天在这里修好了自家的播种器,省下了买新的钱:“就是弹簧松了,紧一紧还能用三年。”
二、技术共享的“互助网络”
长桌另一头,几个妇女围着台小型烘干机忙碌。张婶把刚摘的金银花倒进去,按了下“花茶模式”,屏幕上显示“温度45c,时间3小时”——这机器是村里20户人家合资买的,谁家有少量干货需要烘干,都能来用,按斤算电费就行,每斤只要2毛钱。
“上次用它烘的菊花茶,颜色黄亮,比太阳晒的香多了,在镇上卖价高了三成。”刘婶边说边掏出手机,点开“智农互助圈”小程序,上传了张金银花的照片,配文“今日烘干批次,色泽佳,50元\/斤,需要的接龙”,底下很快跳出几条回复:“给我留半斤”“算我一份,送朋友”。
这个小程序是小林帮忙开发的,分“工具共享”“技术互助”“产品代售”三个板块。有人在上面问“黄瓜尖发黄怎么办”,很快就有种植能手回复;有人说“家里的番茄熟了吃不完”,立刻有餐馆老板联系采购。上周,王大哥在上面发起“联合采购化肥”,凑了30户人家,从厂家直接进货,每吨便宜了80元。
工坊的墙上挂着块电子屏,滚动显示着互助信息:“王家有多余的玉米种,可换绿豆种”“赵家有闲置蜂箱,免费借新手试用,需签养护协议”“周六上午9点,邀请张技术员来讲草莓种植,有空的接龙”。屏幕下方,几个年轻人正围着那台3d打印机,其中一个举着刚打印好的配件:“你看这洒水壶嘴,跟原装的一样,比买新的省了20块,还能按自己的需求改形状。”
三、从“各顾各”到“抱团干”
棚外的空地上,几个孩子拿着共享的风筝跑来跑去,风筝线轴是用旧光盘和木棍改造的,也是工坊里的“成果”。李大叔蹲在工坊门口,给新来的土壤传感器换电池,旁边放着村民凑钱买的工具箱,谁的农具坏了,都能来这里找零件修。
“以前总觉得自家的东西金贵,舍不得借,怕弄坏了说不清。”王大哥拿着修好的桃树穗子往外走,回头说道,“现在才知道,互通有无比啥都强。上次我家的收割机坏了,借张叔家的用,没耽误收割;他家收玉米时,我去帮忙,人多干活快。”
工坊里渐渐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借工具要爱护,用共享设备要打扫,谁有技术就主动教,谁有困难大家帮。上周,刘婶家的葡萄遭了霜霉病,在互助圈一发消息,当天就有五户人家来帮忙喷药,保住了大半收成。
傍晚的阳光透过棚顶的缝隙,在工具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小林在统计今天的互助数据:“工具借出12件,烘干花茶15斤,技术问答8条,成功交易3笔。”她准备把这些数据打印出来贴在墙上,让大家看看互助带来的好处。
远处传来智脑站的播报声,说明天天气好,适合收割早稻。工坊里的人开始商量着联合收割,你家出劳力,我家出机器,他家管运输,分工清清楚楚。共享的不只是工具和技术,更是那份守望相助的乡情,在数字时代的田埂上,开出了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