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助学基金的运作,像一脉细小的溪流,悄然汇入我们原本只围绕着彼此旋转的生活星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折射光。
起初,这只是我一时心软提议、陆砚深基于对我的支持而同意的一件事。我们都未曾预料,这涓滴善意,最终会反过来,如此深刻地滋养我们自身。
与那几名受助学生的定期联系,主要由我负责。我会通过邮件和定期的简短面谈,了解他们的学业进展,也倾听他们生活中细小的烦恼——可能是对某个深奥课题的困惑,可能是与室友相处的小摩擦,也可能是对未来的短暂迷茫。
阅读他们的邮件,成了我一项隐秘而愉悦的日常。
林薇,那个保洁员的女儿,在邮件里总是带着小心翼翼的感激和汇报般的认真。她会详细列出每一笔资助款的用途,附上最新的成绩单,字里行间是生怕辜负我们期望的努力。但渐渐的,她的文字里也开始出现别的内容:她加入了学校的物理兴趣小组,第一次操作精密仪器时的兴奋;她读到了一本开拓视野的好书,迫不及待想与人分享心得;甚至,她开始用省下的钱,给劳累的母亲买护手霜,字里行间带着女儿特有的、笨拙的疼爱。
其他几个学生也是如此。有的在竞赛中获奖,兴奋地发来获奖证书的照片;有的在导师带领下参与了有趣的项目,开始接触学术前沿;有的只是简单地说,终于可以不用在周末奔波打工,能安心在图书馆看一整天的书了,感觉“幸福得像在做梦”。
这些充满生机的、向上生长的细节,像一簇簇微弱但坚韧的火苗,透过冰冷的电子屏幕传递过来,无声地温暖着我。
我常常会在晚上,把一些我认为陆砚深也会感兴趣的内容分享给他看。起初,他只是随意瞥一眼,淡淡点评一句“不错”或“继续观察”。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会看得仔细些,甚至会问:“林薇提到的那个理论模型,是不是和我们集团新投的那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有关?”
他开始用他商业领袖的视角,在这些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中,看到了更具象化的“潜力”和“未来价值”。这种视角的转变很微妙,不再是纯粹的慈善施予,而是带上了一种类似“天使投资人”般的审视与期待,但这期待里,并无功利性的索取,更像是一种发现璞玉的欣慰。
有一次,我收到一个学生长长的邮件,倾诉他因家境产生的自卑感,以及在精英云集的校园里感到的格格不入。那字里行间的挣扎与敏感,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我内心最深处、早已结痂却并未消失的伤疤。我曾几何时,不也是如此?
那天晚上,我情绪有些低落。陆砚深察觉到我的异常,放下手中的工作,坐到我身边。
“怎么了?”他问。
我把平板电脑递给他,让他看那封邮件。
他沉默地看完,房间里只听得见彼此的呼吸声。过了好一会儿,他放下平板,伸臂将我揽入怀中。
“都过去了。”他低声说,手掌轻轻拍着我的背,像安抚一个受惊的孩子。他的声音不高,却有种沉静的力量。“你看,我们现在不是很好吗?”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在回忆什么,又像是在审视自己。“而且,我们现在有能力,让这些孩子……少吃一点我们当年吃过的苦。”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我抬起头看他。他侧脸的线条在台灯光线下显得有些柔和,眼神里没有了平日的锐利,倒映着一点复杂的光,像是愧疚,又像是释然。
我忽然意识到,这场看似是我们在单向付出的助学行动,其实也是一场无声的、对我们自身过往的和解与疗愈。
通过帮助这些年轻人,我们仿佛在时空的另一端,轻轻拥抱了当年那个孤立无援、在绝望中挣扎的自己。看到他们能够避开我们曾坠落的陷阱,在扶持下继续前行,我们心中那些因苦难而留下的褶皱,似乎也被一只温柔的手,一点点地、耐心地抚平了。
陆砚深亦然。他在商场上杀伐决断,习惯用效率和利益衡量一切。但在这件“不划算”的事情里,他体验到了另一种价值感——一种超越金钱数字的、关于“人”的成长与改变的价值。这让他身上那些因常年征战而过于坚硬的棱角,似乎也磨圆润了些许。
某个周末的夜晚,我们没有应酬,也没有加班。洗漱完后,我们并肩靠在床头。他没有像往常那样看财经新闻或邮件,而是拿起了我放在床头柜上的一叠资料——那是受助学生们本学期寄来的成绩单和简要总结。
台灯散发着昏黄柔和的光晕。他戴着平时很少用的阅读眼镜,一页一页认真地翻看着。灯光勾勒出他专注的侧影,竟有几分像个审阅学生作业的温和教授。
我看到他的目光在林薇近乎满分的专业课成绩单上停留了片刻,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看到另一个学生在总结里写道“感谢资助,让我有机会安心准备考研,目标是国内顶尖的物理所”时,他轻轻点了点头。
他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但那种无声的赞许和满足,清晰地写在他的眉宇间。
我放下自己正在看的书,静静地望着他。
这一刻,没有激情澎湃的告白,没有缠绵悱恻的亲昵。只有一室安宁,灯下并肩的两人,和几份承载着年轻梦想与希望的单薄纸张。
但空气中流淌着的幸福感,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平和,更加深沉。
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小情小爱。
它融入了更广阔的意义:关于救赎,关于成长,关于将曾经承受过的风雨,化作滋养他人梦想的甘霖。
我们在照亮别人前行道路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驱散自己心底最后的阴霾?
这束由我们亲手点燃的光,最终,也温暖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