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口前线的风雪愈发凛冽,寒风像刀子般刮过士兵的铠甲,连呼出的白气都能瞬间凝结成霜。苏清鸢站在临时救护营的帐篷外,望着远处被积雪覆盖的运输路线,眉头微蹙——前线士兵每日作战消耗巨大,粮食和御寒物资若不能及时送达,别说击退匈奴,就连守住阵地都难。她握紧手中的药箱背带,心中已有了清晰的统筹计划:后勤是前线的命脉,她必须用尽全力,守住这条命脉。
粮食供应的“生命线” 是苏清鸢首先要稳住的。她立刻让人快马加鞭赶回蓟州,从军粮储备库调运五千石粮食——这些粮食是去年秋收时百姓们上交的“定心粮”,此刻正好派上用场。可运输之路并不平坦:匈奴骑兵时常在半路骚扰,一旦粮食被劫,前线将陷入断粮危机。苏清鸢思来想去,决定采用“马车+担架”的组合方式:马车负责装载大部分粮食,由士兵护送走相对宽阔的石子路;同时组织百姓组成“担架队”,每人用担架扛着两袋粮食,走山林间的小路,两条路线同时出发,互为备份。
出发前,苏清鸢亲自给运输队的士兵和百姓讲解路线:“马车队走西坡村到黑风口的主路,遇到匈奴骑兵不要硬拼,往山林里撤;担架队走红柳村后的密道,那里有村民熟悉地形,能避开匈奴的巡逻队。”她还特意让百姓在粮食袋外裹上厚麻布,既能防止雪水浸湿粮食,又能在遇到危险时快速将粮食藏进雪堆。
运输队出发后,苏清鸢的心一直悬着。直到第三天傍晚,先看到担架队的身影出现在雪地尽头——百姓们扛着粮食,身上的粗布衣裳被雪水浸透,却没有一袋粮食丢失。又过了一个时辰,马车队也平安抵达,护送的士兵笑着说:“王妃娘娘您放心,我们按您说的,遇到匈奴巡逻兵就往山林里撤,他们追不上我们,粮食一点没少!”苏清鸢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立刻让人将粮食分发给前线士兵和救护队,看着士兵们捧着热气腾腾的米粥,她的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御寒物资的“暖身符” 同样刻不容缓。前线士兵们穿着单薄的铠甲,不少人已经生了冻疮,手指肿得连兵器都握不住。苏清鸢立刻让人传回蓟州,发动全城百姓缝制棉衣、棉鞋——她在告示中写道:“前线将士为守护燕云浴血奋战,他们冻得握不住枪,我们怎能坐视不理?恳请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将士们缝一件棉衣、纳一双棉鞋,让他们能暖暖和和地打仗!”
告示贴出后,蓟州百姓纷纷响应:王大娘把给儿子准备的棉袄捐了出来,还带着村里的妇女们连夜赶制棉鞋;布坊的老板免费提供布料,让百姓们有足够的材料缝制棉衣;就连蒙学班的孩子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用碎布拼接棉垫。不到十天,第一批两千件棉衣、三千双棉鞋就被送到了前线。苏清鸢亲自将棉衣棉鞋分到士兵手中,看到一个年轻士兵穿上新棉衣后,激动得红了眼眶,她轻声说:“这是家乡百姓的心意,穿上它,就像家乡在陪着你们打仗。”
除了棉衣棉鞋,苏清鸢还想到了“暖身汤”。她从空间里取出灵泉水,搭配艾草、生姜、红枣等驱寒草药,在救护营的大锅里熬煮——灵泉水能快速驱散寒气,草药则能预防风寒,士兵们喝上一碗,浑身都能暖透。每天清晨和傍晚,苏清鸢都会带着救护队的姐妹们,给前线的士兵们送暖身汤。有个生了冻疮的士兵,喝了几天暖身汤后,冻疮渐渐消了,他握着苏清鸢的手说:“王妃娘娘,这汤比棉袄还暖和!喝了它,我感觉浑身都有力气,杀匈奴更有劲了!”
情报传递的“千里眼” 是苏清鸢为萧玦提供的另一重保障。她知道,前线作战离不开准确的情报,而受伤的士兵往往是最了解匈奴动向的人——他们在战场上与匈奴近距离厮杀,能看清匈奴的兵力部署、粮草情况,甚至能听到匈奴士兵的对话。于是,苏清鸢特意叮嘱救护队的姐妹们,在救治伤员时,多留意他们口中的“匈奴消息”:“大家在给士兵换药、喂饭时,别忘记问问他们,看到匈奴有多少骑兵、粮草放在哪里、士兵们有没有冻伤,这些消息都很重要,能帮王爷制定作战计划。”
林姑娘在救治一个腿部受伤的士兵时,士兵提到:“我在战场上看到,匈奴的粮草营在黑风口西北的山谷里,守卫好像不多,而且他们的士兵很多都生了冻疮,走路都一瘸一拐的。”林姑娘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苏清鸢。苏清鸢连夜整理情报,用暗号写在纸条上,让可靠的士兵快马送给萧玦。萧玦收到情报后,心中大喜——这正是他制定奇袭战术的关键依据。
还有一次,一个被俘后逃脱的士兵,在救护营养伤时提到:“匈奴可汗想速战速决,因为他们的粮草只够撑三天了。”苏清鸢立刻将这个消息传递给萧玦,让他知道匈奴已是强弩之末,只需再坚持几日,就能找到破敌良机。
前线的日子里,苏清鸢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白天统筹粮食和御寒物资的运输,给士兵们送暖身汤;晚上整理情报,安排第二天的救治和后勤工作,常常忙到深夜。救护队的姐妹们劝她休息,她却笑着说:“前线的士兵们在拼命,我多忙一点,他们就能多一份保障,值!”
萧玦每次来救护营,看到苏清鸢忙碌的身影,心中都满是心疼和敬佩。他握着苏清鸢的手,轻声说:“清鸢,辛苦你了。没有你的后勤保障,我们不可能在前线支撑这么久。”苏清鸢摇摇头,笑着说:“我们是夫妻,更是战友。你在前线杀敌,我在后方守好后勤,这是我应该做的。”
正是苏清鸢的智慧和付出,为燕云军筑起了坚实的后勤防线——充足的粮食让士兵们有体力作战,温暖的物资让士兵们能抵御严寒,准确的情报让萧玦能精准制定战术。这道防线,看似没有刀光剑影,却比前线的铠甲更坚固,比手中的长枪更有力量,最终成为燕云军大败匈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