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二年五月初,初夏的阳光洒满燕云大地,田地里的玉米已长到半人高,红薯藤蔓在地上蔓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一封封带着“燕云边境安稳、农耕丰收”消息的书信,正从燕云出发,辗转送到周边并州、幽州的逃难村落,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流离失所的燕云百姓心中生根发芽。
李家村的李老汉,就是最早收到消息的人之一。他捧着书信,手指反复摩挲着信上“家乡已无匈奴袭扰,今年春麦长势喜人”的字样,眼眶瞬间湿润。两年前,匈奴突袭李家村,抢走了家里仅有的存粮,烧毁了半边房屋,为了活命,他不得不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一路乞讨逃到并州,在城郊搭了个茅草棚勉强度日。这两年,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却又怕回去后再次遭遇战乱,只能在夜里对着家乡的方向叹气。
“孩儿他娘,收拾东西!我们回燕云!”李老汉把书信递给妻子,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信上说,萧大人把边境守得牢牢的,今年还种了好多庄稼,咱们回去就能种地,再也不用在这寄人篱下了!”妻子接过书信,反复读了几遍,也忍不住落下泪来,连忙拉着儿子开始收拾行囊——几件打补丁的衣裳、攒下的几文钱,还有在并州学到的织布工具,都被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布包里。
第二天一早,李老汉一家就踏上了返乡的路。从并州到燕云,一路要走十几天,他们白天赶路,晚上就住在路边的破庙里,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路边的溪水。可即便如此,李老汉心里却充满了希望,他每天都跟儿子说:“等咱们回到家,就能吃上自家种的粮食,住上暖和的房子了。”
十几天后,当蓟州城的城墙出现在视野中时,李老汉一家停下脚步,久久伫立。眼前的蓟州城,与他记忆中截然不同——城墙被重新修缮过,青砖黛瓦整齐排列,城门口的士兵衣着整齐,正有序地检查进出的行人,没有了以往的慌乱与戒备;街道两旁,原本破败的房屋被翻修成了崭新的瓦房,集市上人头攒动,商贩们的吆喝声、百姓们的谈笑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粮食和布匹的香气。
“这……这真的是蓟州城吗?”李老汉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年前他离开时,蓟州城还是“流民遍地、人心惶惶”的景象,如今却变得如此热闹繁华。他拉着妻儿,小心翼翼地走进城门,一位守城的士兵看到他们风尘仆仆的样子,主动上前询问:“老乡,你们是从外地回来的吧?要去哪个村子?”
“我们是李家村的,回……回家。”李老汉有些拘谨地回答。士兵笑着说:“李家村啊,离这不远,顺着这条街一直走,再往西走十里就到了。萧大人早就让人把村里的破房子修好了,你们回去就能住。”说完,还指了指集市的方向,“要是饿了,先去集市上买点吃的,现在集市上啥都有,粮食、蔬菜、布料都很便宜。”
李老汉连声道谢,拉着妻儿走进集市。集市上的景象让他更加惊喜——摊位上摆满了金黄的麦子、翠绿的蔬菜、五颜六色的布料,还有崭新的农具。百姓们提着篮子,一边挑选商品,一边和商贩讨价还价,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他花了两文钱,给儿子买了一个白面馒头,儿子吃得狼吞虎咽,这是他两年来第一次吃到这么香甜的馒头。
当天下午,李老汉一家终于回到了李家村。村口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树下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看到李老汉一家,都惊讶地站起身:“是老李啊!你们可算回来了!”村长老李快步走过来,握着李老汉的手,激动地说:“你走后,萧大人派人来村里,把所有被烧毁、倒塌的房子都修好了,还留下了玉米、谷子的种子,就等着你们这些逃难的人回来种地呢!”
李老汉走进自家的院子,看到原本烧毁的房屋已被修缮一新,屋顶盖着新瓦,墙壁刷得雪白,院子里还种上了茄子、辣椒等蔬菜,生机勃勃。“这……这都是萧大人安排的?”李老汉哽咽着问。村长老李点点头:“是啊!萧大人说,燕云的百姓,不管走多远,都是燕云的人,一定要让大家回来有房住、有地种、有饭吃。”
当晚,李老汉一家在自家的房子里,吃上了两年来第一顿在家做的饭——一碗玉米粥,一碟炒青菜,虽然简单,却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李老汉看着妻儿满足的笑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种地,多打粮食,不辜负萧大人的好意,也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李老汉一家返乡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到了周边的逃难村落。越来越多的燕云百姓,开始收拾行囊,踏上返乡的路。六月初,第二批返乡村民抵达燕云,其中有带着织布手艺回来的王家媳妇,她在并州的织布坊学了两年,不仅能织出普通的粗布,还能织出带有花纹的细布;还有带回新作物种子的赵大哥,他在幽州学到了种植棉花的技术,带回了好几斤棉花种子,想在燕云试试种植;更有不少村民,还带来了在外地认识的流民,这些流民听说燕云安稳、有粮吃,也愿意跟着来燕云定居。
萧玦得知越来越多的百姓返乡,立刻让人在蓟州城设立了“返乡接待点”,安排人手为返乡村民登记信息、分配住房、发放种子和农具。接待点里,每天都挤满了人,工作人员一边耐心地为村民登记,一边解答他们的疑问:“老乡,你家的房子已经修好了,这是钥匙,明天就能搬进去住。”“这是给你家的玉米种子,一亩地种三斤就够了,有不懂的可以问农桑官。”“要是想种棉花,我们可以请赵大哥来教你,他懂怎么种。”
返乡村民们拿着钥匙、种子和农具,脸上满是感激。王家媳妇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谢谢你们!我还以为回来后要重新盖房子,没想到你们都安排好了,还给我们发种子,这下我们就能安心过日子了!”工作人员笑着说:“这都是萧大人的安排,就是希望大家回来后,能尽快安定下来,好好生活。”
随着返乡村民越来越多,燕云的人口也在快速增长。萧玦让人统计了一下,截至六月底,燕云现有常住人口已达1.3万人,较他刚到燕云时的1万人增长了三成,其中返乡村民占比近六成,还有近四成是跟随返乡村民来的流民。新增的人口,不仅为燕云的农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还带动了集市贸易的繁荣。
以前,蓟州城的集市是“逢五开集”,每次开集只有半天时间,摊位也只有几十个。如今,随着人口增加,百姓们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集市变成了“每日开市”,摊位也增加到了两百多个,从粮食、蔬菜、布料,到农具、家具、日用品,应有尽有。村民们用自家种的粮食、织的布料,到集市上换取需要的商品;周边州府的商贩们,也听说燕云集市热闹,纷纷来蓟州城开设店铺,有的卖茶叶,有的卖瓷器,还有的开起了铁匠铺,专门打造农具。
每天清晨,集市上就开始热闹起来。王家媳妇带着自己织的细布来摆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赵大哥带着自己种的棉花苗,向村民们介绍种植棉花的好处,不少村民都买了棉花苗,想在自家的地里试试种植;铁匠铺里,师傅们忙着打造锄头、镰刀,村民们排着队,等着领取定制的农具。集市上的人流量越来越大,有时甚至会挤得水泄不通,百姓们的谈笑声、商贩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七月初的一天,萧玦和苏清鸢一起登上蓟州城楼,俯瞰着脚下的燕云大地。城楼下,返乡村民们正忙着搬运粮食、修缮房屋;边境线上,联合巡逻队的骑兵整齐列队,马蹄声沉稳有力;田野里,翠绿的玉米、红薯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田地里除草、施肥,一派忙碌而安宁的景象。
“清鸢,你看。”萧玦指着眼前的景象,语气中满是欣慰,“联防固了边,让百姓们不用担心战乱;安居引了人,让逃难的百姓愿意回来。现在人口多了,劳动力足了,集市也热闹了,燕云这盘棋,终于走活了。”
苏清鸢望着远处的田野和集市,眼中满是期待:“是啊!以前燕云只有1万人,很多地没人种,很多手艺没人会。现在人口增加了三成,不仅能把荒地都种上,还能发展织布、种植棉花等新产业。明年的燕云,定会更热闹、更富足。”
萧玦点点头,目光坚定:“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修更多的路,挖更多的水渠,让百姓们种地更方便;还要开设学堂,让孩子们能读书识字,让燕云不仅有粮食,还有文化。我要让燕云,成为百姓们真正安居乐业的家园。”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蓟州城的城楼上,洒在燕云的田野里,洒在返乡村民忙碌的身影上。燕云的土地上,不再有战乱的阴影,不再有流离失所的流民,取而代之的是安宁的边境、丰收的庄稼、热闹的集市和百姓们幸福的笑容。
越来越多的逃难村民还在陆续返乡,越来越多的流民选择来燕云定居。燕云的人口在增长,燕云的粮食在丰收,燕云的未来,正朝着更加繁荣、更加富足的方向前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萧玦的治理,离不开苏清鸢的守护,更离不开燕云百姓们对家园的热爱与坚守。在不久的将来,燕云定会成为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明珠,让所有人都为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