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告示贴出去的第三天,清晨的阳光刚透过窗棂,在“清鸢药膳坊”的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门口就传来了一阵怯生生的询问声。
“请……请问,这里是在招工吗?”
苏清鸢正在后厨检查刚从空间里取出的药材,闻言连忙擦了擦手走出去。只见门口站着两个姑娘,年纪都不大,约莫十五六岁的样子。
站在左边的姑娘身形瘦小却显得很利落,梳着一个简单的发髻,几缕碎发贴在额前。她的眼睛很大,黑白分明,透着一股机灵劲儿,正好奇地打量着店铺的招牌和内部陈设。右边的姑娘则稍微高些,皮肤是健康的麦色,显得很结实。她垂着头,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脸颊有些泛红,看起来腼腆又局促。
“是的,我们这里正在招工。”苏清鸢温和地笑了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亲切些,“你们两个都想找活干吗?”
左边的姑娘立刻点了点头,抢在同伴前面开口:“是的姑娘!我叫阿巧,这是我同乡阿珍。我们听说您这儿招帮工,就赶紧过来了。我们什么活都能干,不怕苦不怕累!”她的声音清脆,说起话来条理清晰。
旁边的阿珍也连忙抬起头,小声地补充了一句:“我……我也什么都肯学。”说完又飞快地低下头去。
苏清鸢看着她们,心中微微一动。这两个姑娘,一个机灵外向,一个老实内敛,倒像是互补的。她指了指店里的椅子:“你们先坐,我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以前做过什么活计吗?家里情况怎么样?”
阿巧和阿珍在椅子上坐下,阿巧依旧是主要的发言人。她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苦涩:“我们都是邻村的,家里条件不好。我爹去年冬天上山砍柴摔断了腿,家里就靠娘一个人撑着。我以前在村里帮人缝补浆洗,能挣几个铜板贴补家用,但那活不常有。阿珍家更难,她爹娘都生病了,还有两个弟弟要养活,她之前一直在镇上的杂货铺帮过几天忙,后来铺子关门了,就没活干了。”
苏清鸢静静地听着,心中生出几分怜惜。在这个年代,贫苦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两个姑娘小小年纪就出来挣钱养家,实在不容易。她又看向阿珍:“阿珍,你在杂货铺做过,那你会算账吗?或者识些字?”
阿珍的头垂得更低了,声音细若蚊呐:“我……我不识多少字,就认识自己的名字和几个简单的数字。算账也只会算些个位数的……”说着,她的脸更红了,似乎觉得自己很没用。
苏清鸢却摆了摆手:“没关系,这些都可以学。我看你们两个都挺老实本分的,也确实需要这份工作。这样吧,你们就先留下来试试,我会教你们怎么做。如果做得好,就正式录用你们,月钱三百文,管一日两餐。”
“真的吗?谢谢姑娘!”阿巧惊喜地跳了起来,拉着阿珍的手激动地说,“阿珍你听到了吗?我们有活干了!”
阿珍也抬起头,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对着苏清鸢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谢谢姑娘给我们机会。”
苏清鸢笑着扶起她:“不用谢,好好干就行。现在,我先带你们熟悉一下店铺的情况。”
她先带着两人参观了整个店铺。前堂是接待客人和售卖药膳、伤药的地方,柜台后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药材和包装好的成品。柜台旁边是几张方桌和椅子,供客人堂食。后堂则是厨房和储物间,厨房里一口大铁锅和几个砂锅正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药材和食物的清香。
“以后阿巧你主要负责前堂的接待和售卖,包括招呼客人、介绍药膳和伤药、收钱记账等。阿珍你就先跟着我在厨房帮忙,学习制作药膳的流程,比如清洗食材、处理药材、掌握火候等。等你们都熟悉了,再互相轮换着学,争取两个人都能独当一面。”苏清鸢根据两人的性格特点,给她们分配了初步的工作。
阿巧和阿珍都用力地点了点头,表示会好好学。
接下来,苏清鸢开始了耐心的教导。
她先从认识药材开始教起。她从柜台里拿出各种常见的药材,如人参、枸杞、茯苓、当归、黄芪等,一一摆放在桌子上。
“这是人参,主要功效是大补元气,适合气血不足的人。你们看,上好的人参参须完整,颜色呈淡黄色,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苏清鸢拿起一根人参,仔细地讲解着它的特征和功效,“这是枸杞,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我们做药膳汤或者粥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它……”
阿巧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姑娘,这人参和西洋参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个当归是不是分好几种啊?”苏清鸢都一一耐心解答。阿珍则默默地记着,时不时地用手指在桌子上比划着,努力记住每种药材的样子和名字。
认识完药材,苏清鸢又开始教她们药膳的制作流程。今天上午要做的是“茯苓薏仁祛湿粥”和“人参枸杞乌鸡汤”。
在厨房里,苏清鸢先示范如何处理食材。她拿起一把薏米,说:“薏米要先淘洗干净,然后用清水浸泡一个时辰左右,这样煮出来才会软糯。茯苓要切成小块,方便出味。”她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熬粥的时候,要先把大米煮开,然后再放入浸泡好的薏米和茯苓,转小火慢慢熬煮,直到米粒开花、薏米软糯为止。”
阿珍站在旁边,仔细地看着每一个步骤,生怕漏掉什么。苏清鸢做完示范后,就让她试着操作。阿珍有些紧张,拿起薏米的手都有些发抖。苏清鸢在一旁鼓励道:“别紧张,慢慢来,第一次做都这样。”
在苏清鸢的指导下,阿珍慢慢地开始淘洗薏米、浸泡食材。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做得很认真。
另一边,苏清鸢又教阿巧如何与顾客交流。她模拟了一个顾客上门的场景:“如果有客人进来问‘姑娘,我最近总觉得浑身没力气,该吃点什么啊?’你们该怎么回答?”
阿巧想了想,说:“我会告诉他,可能是气血不足,可以试试我们的‘人参枸杞乌鸡汤’。”
“嗯,说得不错。”苏清鸢点了点头,“但还要说得更详细一些。要先询问客人的具体症状,比如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然后再根据情况推荐合适的药膳,并说明它的功效和好处。同时,还要注意语气要亲切、真诚,让客人觉得你很专业、很可信。”
她又模拟了几个不同的场景,比如客人询问伤药的用法、对药膳的口味有特殊要求等,让阿巧进行练习。阿巧学得很快,渐渐地也掌握了与顾客交流的技巧。
上午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阿巧和阿珍开始了实战练习。
一个中年妇人走进店里,阿巧深吸一口气,走上前热情地招呼:“这位大嫂,您要点什么?我们这里有各种滋补药膳和实用伤药。”
中年妇人看了看柜台,问道:“我最近睡眠不好,晚上总爱做梦,有没有什么药膳能治啊?”
阿巧想起苏清鸢教她的知识,连忙回答:“大嫂,您可以试试我们的‘百合莲子安神粥’,它是用百合、莲子、红枣和大米熬制而成的,能清心安神、润肺止咳,对改善睡眠很有帮助。我们今天早上刚做的,还热着呢。”
中年妇人有些犹豫:“这粥会不会很苦啊?我最怕吃药了。”
“您放心,这粥一点都不苦,反而有点甜甜的,很好喝。”阿巧笑着说,“很多客人都喝过,都说效果不错。您要是不放心,可以先买一小碗尝尝。”
中年妇人被说动了,点了点头:“那行,给我来一小碗。”
阿巧连忙转身去后厨盛粥,动作虽然有些生疏,但还算麻利。
厨房里,阿珍正在帮苏清鸢炖鸡汤。她按照苏清鸢教的方法,时不时地掀开砂锅盖,查看鸡汤的火候和状态。苏清鸢在一旁指导着:“鸡汤要小火慢炖,这样才能把鸡肉的鲜味和药材的功效都炖出来。你看,现在汤已经有些浓稠了,再炖半个时辰就差不多了。”
阿珍认真地听着,点了点头。
就这样,在苏清鸢的教导和实战练习中,阿巧和阿珍进步得很快。
阿巧越来越熟练地应对顾客的各种询问,她的机灵和热情也赢得了不少顾客的好感。有时候遇到一些挑剔的客人,她也能应付自如,既不卑不亢,又能让客人满意而归。
阿珍虽然还是有些腼腆,但在厨房里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她学会了制作店里的几种招牌药膳,从清洗食材到掌握火候,都做得有模有样。而且她做事非常细心,每次制作药膳都会严格按照配方来,确保品质的稳定。
王大娘看着两个姑娘的进步,也由衷地为苏清鸢高兴:“清鸢丫头,你真是好眼光,这两个姑娘都很能干,有了她们帮忙,你也能轻松不少了。”
苏清鸢笑着说:“是啊,多亏了她们。有她们在,我确实省心多了。”
随着阿巧和阿珍的熟练上手,“清鸢药膳坊”的运营也愈发顺畅。苏清鸢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新的药膳配方,拓展业务。她知道,有了这两个得力的帮手,她的药膳坊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天晚上,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苏清鸢看着正在收拾店铺的阿巧和阿珍,心中充满了感慨。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现在有了王大娘的帮忙,又有了阿巧和阿珍这两个新帮手,她的药膳坊就像一棵小树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渐渐茁壮成长。
她走上前,对两人说:“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从明天起,你们就正式成为‘清鸢药膳坊’的一员了。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一起把这个店经营好。”
阿巧和阿珍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和喜悦。阿巧大声说:“谢谢姑娘!我们一定会好好干的!”
阿珍也用力地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坚定的光芒。
苏清鸢看着她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她的“清鸢药膳坊”,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