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
久坐办公室有点累的李副所长,出门活动筋骨,偶然听见汪新在和户籍科的同志聊天,期间提到了广安街37号院的陈淑仪。
愣了一下后出声问道:“汪新,你们刚才聊的人是谁?是谁要办理户口迁移?”
被突然出现的声音吓了一跳的户籍科同志,听到李副所长的话,赶紧回道:“李副所长,是陈淑仪。”
再次确定自己没听错后,李副所长一把拿过了对方手里的文件,对比了记忆里人像和手里照片是同一个人后,呵呵的笑了,接着丢下一句:“这个手续先压着。”
说完带着东西回了办公室,留下搞不清楚状况的两人。
接着好奇的汪新立马跟了上去,同时喊到:“师傅,这还有封你的信,和那个申请手续是一起来的。”
-------------------------------------
时间朝前推半个月,山城涪陵区白涛街道武陵大道家属区刘家
刘安诚夫妻俩,当年为了响应国家三线建设,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参加建设工作。
因为夫妻俩都是有知识、有技术的工人,经过组织的仔细评估和背景审查后,于1969年来到了位于山城涪陵区白涛街道武陵大道816项目地点。
今天刘父刘母不上班,得到小道消息的刘母,兴奋的拎着卖菜用的包,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跑了回来。
搬着煤炉的陈淑仪看见疯跑的女儿,笑着说到:“多大的人了,还这么没轻没重的疯跑,后面是有狗在撵你嘛?”
听着自己母亲的话,兴奋不已的刘母停了下来,随后拉着对方进了屋。
屋里的刘父看着进来的两人,吧嗒了一口烟后,笑着问到:“跑这么快是捡着金元宝了么?小心扶着点妈,别摔着了。”
轻拍着闺女手背的陈淑仪笑着问到:“说吧,是什么事让你这个平时稳重的人,这么激动?”
放开母亲胳膊,坐到一边的刘母深吸一口气后,小声的说到:“今天我和房产科的张姐聊天,她给我透露了一个消息。
说是我们厂子要分房子了,如果家里有老人的和小孩的,可以分大房子,也就是两室的。”
这下屋里的另外两人也不淡定了,只听刘父问到:“你这消息是不是真的呀?”
陈淑仪虚拍了对方一下,说到:“这叫什么话,既然我闺女说了,那肯定是真的,这事我们得好好计划一下。”
得了母亲的肯定,刘母也就是林语诗点头说到:“妈,要不趁这个机会把苏州的户口迁过来吧,老刘你说呢?”
有些不舍的陈淑仪想了一下后说到:“把户口迁过来可以是可以,但是万一小勇回来了,找到不到家该怎么办?”
提起这个沉重的话题,三人都沉默了,好一阵后,刘父说到:“妈,我们就迁户口,老家的房子还是留着,这样万一要是小勇回来了,也有个落脚的地方。”
听着女婿的话,陈淑仪疑惑的问到:“这样可以么?”
刘母听了笑着说到:“妈,你忘了,我们那房子可是私房,有政府发的房契的,哪怕我们的户口不在那边了,那房子也是我们的。”
恍然大悟的陈淑仪拍着大腿,笑着说到:“老了,妈真是老了,这么大的事都能忘了。
既然这样的话,那就迁,迁过来分大房子,到时手也能给小瑶瑶弄个独立的床。”
一边的刘父看着自己丈母娘和媳妇三下五除二的把事情聊完了,无奈的一笑,然后提醒到:“小道消息始终是小道消息,不确定信太大了。
要我说呀,我们先写封信去那边的派出所问问情况再说,还有分房的事,我也去打听打听再做决定。”
高兴了一阵的陈淑仪点头赞同到:“安诚的话也有道理,这样老家那边的派出里的李达康,我和他有过几面之缘。
寄申请的同时,给他也写封信问问,看看具体都需要什么手续,要不要我们回去个人什么的。”
边上的刘母听了,笑着说到:“妈,你这个意见好,这样你来说我来写,一会儿我去买菜,顺带就把信寄出去。”
说着动作利索的母女俩就忙活了起来。
再说小巷这边,睡足了美觉的刘胜勇,带着去看苏小冉外婆的礼物出了小院,刚打开车库的门,就听到一群人围着一鸣在说话。
一个大爷:“一鸣呀,听说们家要开店,手续都办完了嘛?我可是一直等着呢。”
年轻的小媳妇:“呀,李一鸣你这身衣服太好看了,哪里买的呀?还有你这领口挂着的眼镜是什么眼镜,看着和我见过的都不一样。”
围着的人多,各种话题也多,被围在中间的李婶听着大家的话,满脸笑意的说到:“大家太热情了,我都听不清你们说的什么。
但是我们家要开小卖部的事情,这个是确定了的,这两天我家一鸣一直在忙这事呢。”
随着她这话出口,围着的人激动的说到:“这个好呀,这样我们再买什么零散的东西,就方便多了,不用走远路了。”
“是呀是,我看有点店都有安电话,你们家安不安呀?”
“哎呀,这可是我们巷子里的第一家小卖部呀,到时候卖的东西要该街坊们算便宜点哈。”
“一鸣呀,你们这小卖部缺人不?我家姑娘从小就聪明,可以给你们家当个卖货员。”
看着激动的人,说着不同的话,一鸣苦笑一下后说到:“大家都别激动,我们家就是开个小卖部,不招人的。
这个店主要是给父母他们养老用的,卖的东西都是大家日常需要的油盐酱醋茶什么的,价格都很便宜的。
还有电话我们也会安的,到时候也方便大家打电话,价格大家放心,绝对不会太贵。”
巷子口,人群外的宋莹挽着黄玲的胳膊,小声的说到:“看看现在的一鸣,真是风光呀,几年没见了。
这一回来就给家里弄了个小卖部,真是发大财了。”
满脸微笑的黄玲,听着闺蜜的话,赞同的点头到:“确实是发财了,看得我都想去南方发展了。”
她这话可把宋莹惊了一下,接着她笑着说到:“玲姐,你这搞得我也想去了。
你听见没,一鸣他还要给家里安电话呢,我可听说了,安一部至少要好几百块呢,顶的上我好几个月的工资了。”
现在是82年,这时候的座机需求还不大,因此初装费也不高,几百块就能搞定。
涨价要到90年代后因需求激增,初装费才会飙升至 4000-8000元(需耗普通家庭1-2年工资),且需排队数月甚至“找关系”。
同时电话机是需要租的,样式有老式的拨盘电话,这种每个月5块;还有新式的塑料按钮电话,这种每个月的租金是15块,最后拆机的时候可以退。
开了半天车库门的刘胜勇靠着门,也在听众人的聊天。看着被围在中心的母子两,满脸幸福的红光,暗自想到:
“这个李一鸣做生意确实有一手,这店还没开门呢,宣传工作就搞起来了。这下李婶老两口享福了哟。”
接着推开了车库另外一边的门,把车挪了出去。
众人看着开出来的车,羡慕的同时,对着一鸣问到:“一鸣呀,你这也发财了,什么时候也弄台这样的小汽车开开?”
“这小子又显摆他的小汽车了,看着就来气。”
“嚯,这小车可真漂亮。”
边上的宋莹也注意到了车库的动静,听着众人的话,撇嘴小声的说到:“玲姐,你看看这些人,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酸。”
乐了一下的黄玲,轻拍了对方几下,然后说到:“嘴长在他们身上,随他们说吧。走了我们去买菜吧,晚了没好菜了。”
一身新潮打扮的一鸣,听着众人的话,心里突然一动,看着在关车库门的刘胜勇,笑着说到:“小勇呀,哥和你商量个事,你看看把你这车卖我怎么样?价格随你开。”
关好门的刘胜勇听着对方的话,转身仔仔细细的看了几眼,然后笑着问到:“一鸣哥,你是在说笑话吧?就你这身价,能看上我这破车?我不信。”
邻居们听着一鸣的话,纷纷低声交流起来,有人小声的说到:“一鸣这是赚了多少钱呀,不知道会便宜了哪家姑娘。”
“你倒是提醒了我,我家她大姨的女儿好像还没结婚,可以试试。”
也有稍微懂点汽车的说到:“嚯,要买这车,怎么也要花个几万吧?一鸣这又是开店,装电话的,有这么多钱么?”
“哎呀,南方的钱有这么好赚?”
“切,那又怎么样?没保障呀,还是我们厂子职工好,各种保障齐全,傻子才会去南方呢。”
这些议论声,一鸣也听见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好像闹了个大笑话,自己是赚了点钱,但是要一下掏出几万块,也是办不到的。
就在他不知道该说点什么的时候,汪新骑着自行车来了,听到人群外笑着说到:“哟,你们这还挺热闹的,都聊什么呢?”
随着他这一开口,围观的众人立马就散开了一些,接着纷纷喊道:“汪公安来呀,我们随便聊聊。”
听着大家的话,汪新笑了一下,接着看着人群中的李一鸣,说到:“回来了呀,还走么?”
这边正聊着呢,刘胜勇关好车库门,已经拉开车门坐上了驾驶室。那边汪新一看,笑骂到:“我说你小子,我来了不打招呼就算了,怎么的?这是要跑呀?”
打着火的刘胜勇探出车窗,笑着说到:“哥,我们都这么熟了,那些虚礼就用不着了吧,我这赶着去看望病人呢,走了啊。”说着收回了探出车窗的头。
气笑了的汪新,挥舞着手里的信封说到:“你小子可别后悔,我可是特意绕了一个圈来找你的哟。”
车里的刘胜勇看着对方的做派,想了想后,笑着说到:“得,汪哥你都这么说了,那我好奇的问问,找我什么事呀?”说着推开车门下了车,来到了对方跟前。
满脸胜利笑意的汪新,看着走到近前的人,拿着信的手虚指了几下后,一把把信封拍给了对方。
随后跨上自行车说到:“这是山城来的信,应该是你外婆来的,走了。”说完这句话,用力一蹬自行车冲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