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大学的临时行政中心,与其说是一个办公室,不如说是一个由模块化金属板临时搭建起来的巨大箱子。苏沐晴的首席运营官办公室就在这个“箱子”的角落,视野最好,也最安静。
然而,此刻的安静,仅限于听觉。
视觉上,这里正上演着一场无声的风暴。
苏沐晴看着眼前几乎要将桌面彻底淹没的文件山,精致的眉头无声地蹙起。这就是她上任首席运营官的第一天,所要面对的全部“遗产”。
数十份来自不同项目组的申请报告,材质各异,格式五花八门。有的用的是最普通的打印纸,有的则是带着特殊纹路的保密文件,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苏总,您看……”
站在办公桌对面的,是后勤部主管钱解放。他五十多岁,头发微秃,是从一家大型国企抽调来的后勤保障专家。此刻,这位见惯了大场面的老同志,脸上却写满了无奈和为难,手里还捧着几份刚刚送来的、热乎的报告,往那座“文件山”上添砖加瓦。
“这些都是今天早上截止的,三个重点攻关小组的资源申请。我……我实在是做不了主,只能拿来请您这位大领导裁决。”钱解放的语气带着一丝恭敬,也有一丝解脱。
这个烫手的山芋,总算甩出去了。
苏沐晴没有立刻回答,她伸出纤长的手指,从文件山里抽出三份最厚、也最被钱解放垫在最上面的报告。
第一份来自林向东教授的“先进材料攻关小组”。
报告的需求清单那一页,密密麻麻罗列了几十种材料,其中超过十种,是苏沐晴即便在哈佛商学院接触过无数前沿科技项目案例,也只是听过名字的稀有金属。铼、锇、钌、还有几种以星辰命名的虚构元素……每一种的申请量都以“吨”为单位。
饶是苏沐晴心志坚定,看到这份清单时,眼角还是忍不住轻微跳动了一下。她几乎可以想象,如果这份申请单泄露出去,会在全球的稀有金属市场上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这已经不是“狮子大开口”了,这简直是想把整个地球的元素周期表都搬进实验室。
第二份报告,来自王院士领衔的“高能物理研究小组”。
这份报告的文字部分倒是言简意赅,充满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风格。但它的核心诉求,却比林向东的材料清单更加惊人——申请调用“未来大学”地下基地百分之百的能源储备,进行一次“超高功率复合能量场持续性压力测试”。
百分之百的能源!
这意味着,在测试期间,整个基地的照明、通风、数据中心、甚至包括她办公室里的这盏灯,都将会熄灭。整个未来大学,将为这一个实验,陷入彻底的黑暗和沉寂。
第三份,则来自叶晴的“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小组”。
这位天才少女的需求同样毫不客气,她申请获得超算中心百分之九十的算力资源,为期一个月,以进行“初级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深度自迭代学习”。
苏沐晴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
三个小组,一个要掏空基地的矿产库存,一个要抽干基地的能源血脉,一个要霸占基地的大脑。
他们的需求,就像三头在独木桥上迎面相遇的猛虎,谁也不肯退让,彼此之间产生了最根本、最无法调和的资源冲突。
钱解放看着苏沐晴愈发凝重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补充道:“苏总,这三位可都是咱们的宝贝疙瘩。林教授说,他的新材料研究关系到未来太空电梯的缆绳强度,是重中之重;王院士那边,说是实验如果成功,可能触摸到可控核聚变的门槛;叶晴小姐……她说她的AI如果完成迭代,可以将我们所有人的研究效率提升十倍。”
他叹了口气:“个个都重要,个个都紧急。可咱们的资源就这么多,基地的总功率是有上限的,超算中心的算力也要为其他几十个子项目提供支持,更别说那些稀有金属,有好几种,咱们现在的库存都是按‘克’来计算的……”
这是一个死局。
一个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的管理困境。
就在这时,办公桌上那部红色的、拥有最高通讯权限的电话,刺耳地响了起来。
苏沐晴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王院士的专线。她对钱解放做了个手势,后者立刻识趣地微微躬身,退出了办公室,并体贴地关上了门。
“王院士,您好。”苏沐晴接起电话,语气平静而尊重。
“小苏啊!”电话那头传来王院士洪亮的声音,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的那份申请报告,你看到了吧?情况紧急,我们团队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推演了上百遍,就等着这临门一脚!基地的全部能源,我需要至少72个小时,你批一下,我们今晚就开始!”
苏沐晴握着话筒,目光落在窗外一丝不苟的地下基地景观上,声音依旧沉稳:“王院士,我完全理解您实验的重要性。但在批准之前,我需要一份更详细的报告,包括但不限于:实验的具体流程、每个阶段的能源需求峰值与谷值、以及应对实验失败的紧急预案。调动全部能源影响太大,我们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似乎没想到这个年轻的coo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过去,他们这些国宝级的专家要资源,往往就是一张条子、一个电话的事。
“小苏,你是不相信我的团队吗?这些东西都在我们的研究日志里,写成报告,那得耽误多少时间!”王院士的语气明显有些不悦。
“我当然相信您的专业能力。”苏沐晴不卑不亢地回答,“但我作为首席运营官,也必须履行我的职责。我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一份资源的投入,都有最高效、最安全的产出预期。请您给我半天时间,我会给您一个完整的答复。”
她没有直接拒绝,也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用一种专业且不容置疑的口吻,将皮球巧妙地推了回去,并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挂断王院士的电话不到五分钟,林向东教授的电话又追了进来。这位材料学大师的脾气显然更火爆一些,电话一接通,就是一连串的质问,质问后勤部门为什么耍卡着他的材料,质问那些金属是不是被谁私藏了。
苏沐晴用同样的理由,同样的态度,顶住了压力。
她像是一块坚硬而光滑的礁石,任由巨浪拍打,岿然不动。
挂断最后一个电话后,整个办公室终于彻底归于平静。
苏沐晴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她没有被那些老专家的威望和压力所击溃,眼神反而变得愈发清亮和坚定。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王院士或者林教授,而在于“规则”的缺失。
在一个追求极致创新和自由探索的环境里,如果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高效而公平的资源管理体系,那么,天才们的热情,最终只会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混乱。
她要做的,不是当一个和稀泥的“裁判”,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做出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决定。
她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
苏沐晴走到门口,将办公室的状态从“空闲”调成了“请勿打扰”。然后,她拉上百叶窗,将自己与外界的喧嚣彻底隔绝。
整个下午,她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
她没有再去看那些混乱的申请报告,而是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芒,映照着她专注得近乎完美的侧脸。
作为世界顶级商学院的优等生,她脑中储存着全球最先进、最成功的几十种项目管理理论和模型。从瀑布式开发,到敏捷开发,再到精益生产……这些现代管理学的精髓,此刻在她的大脑中飞速运转、碰撞、融合。
同时,她调用了高斯宇之前为她开放的部分基地系统辅助功能,以及叶晴团队开发的、尚在初级阶段的辅助决策AI。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一行行代码、一个个逻辑框架、一张张流程图,在屏幕上不断生成、修改、完善。
传统的“报批条”模式,依赖的是人情、是权威、是领导的拍板,效率低下且极易引发矛盾。在“未来大学”这个汇聚了全世界最顶级天才的地方,这种模式注定会失灵。
她要设计的,是一套能够将所有人的“主观诉求”,转化为“客观数据”,并由智能系统进行最优化调度的全新体系。
这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降维打击”。
当夕阳的余晖,以模拟的形式,透过舷窗的光线调节系统,为这间办公室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时,苏沐晴终于直起了身子,轻轻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
在她的电脑屏幕上,一个全新的系统构架已经蔚然成形。
她为它命名为——【“奇点”项目资源管理系统】。
这个名字,寓意着它将成为汇聚所有项目、所有资源的那个“奇点”,并从这里,爆发出推动未来的强大能量。
系统的核心功能,被她清晰地划分为四个模块:
一、资源申请的标准化。所有项目组,无论资历深浅,无论项目大小,都必须通过系统提交申请。申请表格被设计得极为详尽,除了需要什么资源,还必须填写:该资源的具体用途、量化到每一个阶段的消耗预估、可衡量的预期成果、以及精确到天的项目时间表。任何一项填写不合格,申请将会被系统自动驳回。
二、进度汇报的自动化。系统将与各个实验室的数据端口打通,项目组需要将核心研究进度实时上传(非核心数据以保密)。系统会根据这些数据,自动生成所有项目的进度甘特图,向所有拥有权限的管理者实时展示。谁在奋力前行,谁在原地踏步,一目了然。
三、资源调度的智能化。这是整个系统的心脏。那个初级AI将被植入系统后端,成为资源调度的智能核心。它会根据各个项目的紧急程度、科学价值、预期回报率、以及实时更新的进度数据,通过复杂的算法,自动计算出一个全局最优的资源分配方案和时间表。它会告诉王院士,在他的实验进行到哪一步时,可以获得百分之五十的能源;它也会告诉林教授,根据他的研究进度,下一批稀有金属将在何时送到他的实验室。它冰冷、客观,只相信数据,不相信眼泪。
四、数据权限的层级化。苏沐晴深知这些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看得有多重。因此,系统设计了极为严格的数据权限管理。除了项目组成员和最高管理者,没有人能看到项目的核心数据。但项目的进度和资源消耗情况,则对所有项目负责人公开。这就在数据共享协作和研究成果保密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
看着这套近乎完美的系统设计方案,苏沐晴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
这,就是她在未来大学点燃的第一把火。
她没有依靠高斯宇的权威,也没有凭借任何人的帮助,而是用自己所学的、代表着这个世界最顶尖水平的管理学知识和组织能力,为眼前的混乱,建立起了全新的秩序。
她将这份详细的设计方案,附上了一封措辞严谨又不失温度的公开信,通过内部邮件系统,发送给了所有项目组的负责人,包括林向东、王院士和叶晴。
邮件的标题是:《关于建立“奇点”项目资源管理系统,以提升科研效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案》。
邮件发出后不到十分钟,她就收到了第一封回信。
来自叶晴。
内容很简单,只有两个字:“漂亮。”
紧接着,陆陆续续有其他项目组的负责人回信,大部分都对这套系统清晰的逻辑和高效的设计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和支持。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早已对那种靠“吼”来抢资源的混乱模式,感到厌倦。
然而,苏沐晴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习惯了的“舒适区”。
果然,在一片赞同声中,一封措辞激烈、标题仅有一个词的邮件,突兀地跳进了她的收件箱。
发件人:林向东。
标题: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