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尔河畔的夕阳把新建的土城墙染成金黄。林小山站在城门口,看着最后一批粟特商队缓缓入城。他耍了个双节棍花式,对正在调整水渠闸门的牛全喊:“胖胖,咱们这算不算是‘一带一路’古代版?”
牛全抹了把汗,胖脸上全是泥点:“别贫了!赶紧来帮忙,这水车轴承又卡住了!”
这是他们西行的第七个月。在张骞的指引下,团队选择在撒马尔罕以东的绿洲建立根据地。如今,“天汉城”已初具规模——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人城池。
城东武馆里,程真正在示范改良的汉剑术。她的链子斧缠在腰间,手中木剑划出流畅的弧线。
“注意腰力,”她用刚学会的粟特语夹杂汉语解释,“不是用手臂,是用这里!”她拍了拍一名波斯学徒的后腰。
场边,几个康居贵族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优雅又致命的剑法——融合了汉家的严谨与草原的彪悍。
“程师傅!”一个粟特少年跑进来,“我阿妈请您去医馆!妹妹又发热了!”
城西的医馆飘着药香。陈冰正在教当地妇女辨认草药,她的汉医方剂与波斯医术在这里奇妙交融。
“这是柴胡,”她指着晒干的草药,又拿起另一味,“这是你们说的‘沙漠金’,退热效果更好。”
一位白发苍苍的波斯老医师激动地记录着,他行医四十年,第一次见到有人能把东西方医术如此完美结合。
牛全站在新落成的水渠旁,满脸自豪。他放弃了制造枪炮的计划,转而指导当地人建造更高效的水车和灌溉系统。
“看,这个齿轮组能省力三成!”他对着围观的工匠们比划。
一个当地老匠人突然跪地亲吻水车:“天神啊!这能让我们的庄稼多收一倍!”
更让土着们震惊的是城里的公共卫生系统。按照牛全的设计,每条街都建有公共厕所和排污渠,还配备了原始的化粪池。开始还有人抵触,当疫情季节来临时,天汉城成为方圆百里唯一没有爆发瘟疫的城池。
城主府内,苏文玉刚刚颁布《天汉约法》。石板上刻着三种文字——汉文、粟特文和希腊文。
“第一条:各族平等,皆受律法保护。
第二条:信仰自由,不得互相攻讦。
第三条:私产不可侵犯......
第一百零八条:凡有创新利民者,不论出身,皆可受赏。”
一个帕提亚商人读完约法,激动地找到苏文玉:“女士,这上面说,我也可以申请开作坊?”
“当然。”苏文玉微笑,“只要遵守约法,天汉城欢迎所有勤劳智慧的人。”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这座新兴城市的繁荣。
三十里外,匈奴残部首领呼衍折正与本地部落酋长会面。
“那座城里的人正在改变一切!”一个酋长愤怒地说,“他们教女人识字,让奴隶学手艺!再这样下去,谁还愿意为我们放牧?”
呼衍折摩挲着弯刀:“我得到长安的消息,他们是汉朝的叛徒。杀了他们,汉帝会有重赏。”
另一个波斯部落长老冷笑:“他们那些邪术很厉害。我亲眼见过,那个胖巫师能让水自己流到田里!”
“那就趁他们还没成气候!”呼衍折猛地站起,“集结所有部落,五千骑兵,踏平那座邪魔之城!”
探子将消息传回时,霍去病正在训练民兵。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军队”里不只有汉人。
“弓箭手列队!”命令被翻译成三种语言。波斯射手、粟特工匠、甚至几个希腊佣兵都迅速就位。
林小山负责训练巷战小组。他的双节棍术被改良成适合平民的防身术:“记住!打膝盖、打手腕!让他们骑不了马、拉不开弓!”
程真组织妇女组成医疗队,陈冰把医馆改成战地医院。连牛全都带着他的工匠们赶制出改良的投石机和弩箭。
呼衍折的大军兵临城下时,看到的是一座看似不堪一击的土城。
“就这么个小土围子?”他嗤笑,“一个冲锋就能拿下!”
但当他发起进攻时,奇怪的事发生了。
城墙上的波斯射手用改良的复合弓精准射击,箭矢穿透了匈奴骑兵的皮甲。粟特工匠操作的投石机抛出点燃的油罐,那是牛全指导他们提炼的猛火油。
更让呼衍折震惊的是巷战。当他的骑兵好不容易突破城门,等待他们的是林小山训练的民兵。这些平民用渔网、铁钉甚至厨房用具作为武器,把狭窄的街巷变成了死亡陷阱。
一个匈奴百夫长惊恐地发现,朝他扔陶罐的老妇人,居然是三天前还在他部落里换盐的粟特商人妻子。
“撤退!撤退!”呼衍折终于意识到不妙。
但为时已晚。霍去病亲率精锐从侧翼杀出,他的骑兵中不仅有汉人,还有归附的乌孙战士。各种语言的喊杀声汇成一片,却配合得天衣无缝。
夕阳再次染红锡尔河时,战场已经平静。
霍去病站在城墙上,看着下面忙碌的景象:波斯医师在救治匈奴伤员,粟特商人在分发食物,希腊工匠在修复城墙。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因为这座城而团结在一起。
苏文玉来到他身边,轻声道:“我们证明了,文明本身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林小山在下面喊:“将军!抓到的俘虏怎么办?”
霍去病与苏文玉对视一眼,朗声道:“依《天汉约法》处置!愿留者,分田授技;愿去者,发放干粮!”
这个决定在俘虏中引起轰动。三天后,三分之一的俘虏选择留下。
夜深了,牛全在新建的钟楼上调试水力钟。他看着城中星星点点的灯火,对身边的程真感慨:
“也许我们真的找到了答案——不是用科技碾压,而是让文明自然融合。”
程真望向远方,链子斧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但这只是个开始。东有汉帝,西有安息,北有匈奴残部......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钟声响起,在锡尔河畔回荡。这座奇迹之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
天汉城铁器工坊内,公元前116年
林小山举着松明火把,照亮墙上用炭笔画满的草图。牛全的胖脸上映着跳动的火光,他正用匕首在泥地上划出最后一道计算式。
\"磁生电……\"霍去病皱眉看着那些鬼画符般的图示,\"这与雷公电母有何区别?\"
\"区别大了!\"林小山兴奋地耍了个双节棍,\"将军,这玩意儿要是成了,咱们晚上也能亮如白昼,还能让水自己往高处流!\"
牛全擦着汗指向窗外:\"锡尔河就是现成的动力源。对岸的露天煤矿昨天刚开出优质无烟煤,程真他们在上游找到了磁铁矿……天时地利啊!\"
十日后,第一台原型机在锡尔河边的作坊里诞生。
\"摇起来!\"林小山光着膀子,和两个粟特工匠一起转动沉重的木轮。马蹄形磁铁是请城中老铁匠反复锻打磁铁矿制成的,虽然磁性微弱但勉强可用。
铜线成了最大难题。天汉城所有的铜器都被收集起来,甚至包括几个希腊商人的铜酒杯。陈冰带着医馆学徒把铜丝缠了整整三天,指尖全是水泡。
\"有反应了!\"负责监测的波斯老工匠突然惊呼。检流计的银针微微颤动——这是西域大地上的第一缕人造电流。
但问题随之而来:手动摇动产生的电流微弱得只能让银针偏移,连最微小的油灯都无法点亮。
\"效率太低了。\"牛全颓然坐倒,\"这玩意儿还不如多点几根蜡烛。\"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的访客。曾经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当过抄写员的希腊学者阿里斯托,在看到原型机后激动地比划:
\"我在羊皮卷上见过类似的装置!需要让铜线绕着铁环往复缠绕……\"
团队立即调整方案。程真带着武馆学徒日夜不停地锻打铁片,叠成环状铁芯。林小山改进了传动装置,利用锡尔河的水车提供稳定动力。
当第一个格拉姆环在西域的土地上开始旋转时,连最沉稳的霍去病都屏住了呼吸。
\"把输出电流引回到电磁铁上!\"牛全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
这个看似简单的回路让整个系统产生了质变。随着水车越转越快,电磁铁的磁场不断增强,输出功率呈指数级增长。
\"亮了!\"不知谁喊了一声。
挂在输出端的炭棒突然迸发出刺目的白光——这是西域历史上第一盏电弧灯。围观的各族工匠纷纷后退,有人甚至跪地祈祷。
林小山兴奋地耍起双节棍:\"成功了!我们真的点亮了西域!\"
随后的三个月里,天汉城开始了疯狂的基建:
动力系统:三座水车沿锡尔河建立,辅以三座风力叶片,确保阴天也能供电;
输电网络:用浸渍沥青的亚麻布包裹铜线,架设在木杆上;
用电终端:改良的电弧灯用于公共照明,简易电动机开始驱动工坊的机床。
最让人惊喜的应用出现在医馆。陈冰发现电流可以通过调节用于镇痛,她设计的原始电疗仪成为治疗风湿的利器。
变化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
工坊效率提升五倍,天汉兵器开始远销安息;
夜间集市出现,粟特商队的交易时间延长了;
公共澡堂用电动水泵供水,卫生条件大幅改善;
甚至程真的武馆都开始使用电动砂轮打磨兵器。
霍去病在视察完整个系统后,对苏文玉感叹:
\"昔日以为诸位所长不过奇技淫巧,今日方知此乃文明进阶之道。\"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雨夜,输电线路短路引发火灾,烧毁了半个集市。
\"必须制定安全规范。\"苏文玉在灾后立即颁布《用电约法》,明确规定线路架设标准和事故问责制度。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资源。天汉城周边的铜矿很快告急,牛全不得不带人远赴天山寻找新矿源。
年末庆典上,当天汉城千盏电灯同时点亮时,来自波斯的使节惊得打翻了酒杯。这个消息随着商队传遍丝绸之路:
\"东方有城,囚闪电以为奴,化流水以为力。\"
在遥远的罗马,正在元老院演讲的西庇阿收到密报后沉默良久,对幕僚说:
\"我们要重新评估东方的威胁了。\"
而此时此刻,林小山正对着新造出的电动磨面机手舞足蹈,牛全则在规划着更宏大的电网。
没有人知道,这场始于锡尔河畔的能源革命,将会如何改变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1. 磁铁制作:采用磁铁矿(Fe3o4)手工锻造成U形
2. 铜线绝缘:丝绸之路上的天然沥青+亚麻布包裹
3. 换向器:青铜分瓣环+石墨电刷
4. 传动系统:水车通过皮带传动至发电机轴
5. 输出电压:约12-24V直流(实测可点亮炭弧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