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殿外,甲士林立,殿门紧闭,内外隔绝。
周遭尽皆是范琼心腹,里里外外围了八层。
诨王赵楷大步而来,一摆手,守卫甲士立刻恭敬打开殿门。
殿内光线昏暗,崇祯帝阴沉着脸坐在龙椅之上,和受伤未愈的傅临渊在下棋。
赵楷踱步至殿中,嘴角噙着笑意,并未行君臣之礼。
“皇兄在此,可还安好?龙德宫那边,父皇正为复位之事忙碌,倒是比皇兄这里热闹许多。”
赵楷负手而立,眼中带着一丝“关心”,实则阴阳怪气:“想来皇兄在此,也无人打扰,正好可以静心思过一番,思量这大宋江山,是如何落到今日这般田地的。”
崇祯冷眼看他,目光如刀,直刺赵楷心底。
他未发一言,那份超乎寻常的平静,反而让赵楷心头微颤。
殿内气氛凝重,落针可闻。
半晌,崇祯才启口,语气不带丝毫情绪:“吾弟此来,所为何事?莫非,是来炫耀尔等叛逆之功?”
赵楷闻言,笑意更甚:“皇兄何出此言?赵楷不过是来探望兄长,顺道告知兄长,父皇即将复位,大宋危局,亦将迎刃而解。”
他刻意加重了“危局”二字,暗讽崇祯无能。
崇祯目光一凛,带着一股直视人心的穿透力:“夜袭青城金军大营,我军溃败,可是你泄露军机?”
此言一出,赵楷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瞬,随即恢复如常。
他缓步向前,直至崇祯帝龙椅近前,俯下身子,凑到崇祯耳边,露出阴恻恻的笑容:“皇兄果然聪慧,彼时夜袭金营,兵锋凌厉,原可收奇效,然则,若无些许‘变故’,皇兄又岂会心灰意冷,转而清算权贵?不将京城搅个天翻地覆,那些蠹虫又岂会狗急跳墙,反戈一击?”
“今日之局,皆皇兄一手促成,臣弟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赵楷直起身子,脸上是得逞的笑容:“皇兄将那些权贵逼入绝境,抄家夺产,他们便视皇兄为死敌,范琼之流,不过是群利欲熏心的卒子,稍加诱导,便可为吾所用。待皇兄与百官离心离德,众叛亲离之时,再将父皇捧出,重拾人心,此乃堂堂正正之阳谋。”
他干脆不装了,直接摊牌了。
崇祯闻言,气的浑身剧颤,一股滔天怒火自胸腔勃发:“赵楷竖子!你枉为赵氏子孙!与敌勾结,出卖国事,陷大宋将士于死地!此等行径,何异禽兽?你非但不是大宋亲王,更不配为赵氏子弟!卖国通敌,天地不容!”
赵楷被劈头盖脸一顿怒骂,竟面不改色,甚至还笑着摇了摇头。
“皇兄何必如此动怒?成王败寇,自古皆然,今日之势,皇兄已失先机,多言无益。”
他语气傲慢,已将崇祯视作俎上鱼肉。
以胜利者的姿态装完逼,赵楷畅然大笑,不再理会崇祯,转身便向殿外走去。
他要确保明日的朝会万无一失。
太上皇复位,而他赵楷,作为三皇子,便可以顺理成章成为未来储君。(宋徽宗次子早夭)
至于大哥赵桓的怒火,不过是困兽之斗,对他而言,毫无意义。
殿门在身后缓缓合上,将崇祯帝和傅临渊一同锁入这方黑暗之中。
殿内,崇祯帝仍旧怒目圆睁,胸膛剧烈起伏。
他怎么也没想到,堂堂大宋亲王,竟能做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事!
卖国求荣,只为一己私欲,这赵氏皇族,竟已腐烂至此!
这场宫变,来的突然,结束的也很快。
对于城外的十万大军和满城百姓而言,皇城内昨夜的一切,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皇帝依旧在宫中坐镇,城防依旧由张叔夜、宗泽等一干主战派将领主持,金军依旧兵临城下,一切都维持着表面上的平衡。
那场血腥的“天子之劫”和骇人的宫廷政变,被叛乱者们用一块巨大的黑布,死死地捂住了。
整个皇城,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幕布拉下,台前一切如常,幕后却已是风云变色,暗潮汹涌。
宫变的消息被严密封锁,比任何时候都要严密。
因为那些投降派心里都清楚得很,一旦让城外的勤王大军,特别是那些誓死追随官家的主战派将领们得知,他们把那个军头皇帝给推翻了,愤怒的军心恐怕会瞬间将他们撕成碎片,连渣都不剩。
到时候,什么张邦昌、王时雍,什么范琼,都得被挫骨扬灰!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那帮丘八发起狠来,比金人还可怕。
御史台。
御史中丞秦桧,这些日子一直跟做贼一样,死死盯着这帮投降派的动向。
他知道这帮人迟早要搞事,但没想到会来这么一出“釜底抽薪”的大动作。
当秦桧从心腹口中得知宫变发生,官家被软禁的消息时,整个人大吃一惊,脑子里“嗡”的一声炸开了。
秦桧心里那个“卧槽”啊,自己可是官家亲手破格提拔上来的,在外人眼里是忠诚的帝党。
如今皇帝被软禁,如果他坐视不理,或者表现出任何“骑墙”的姿态,那么一旦崇祯帝真的出事,或者将来有机会翻盘,他秦桧在主战派那里,绝对会被“秋后算账”,撕成碎片。
反之,如果他现在就跳出来“硬刚”张邦昌他们,万一这帮“老狗”真的把事情办成了,那他秦桧可就成了“出头鸟”,也得玩完。
横竖都得倒霉,秦桧有苦难说。
但他心里清楚得很,张邦昌、王时雍这帮人,之前是主和派的核心,现在搞了这么一出,无非就是想彻底掌握朝政,然后和金人议和,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铲除异己,尤其是像自己这种被官家钦点过的“红人”。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站出来!”
于是,秦桧决定面见宰相何栗。
何栗,这位老兄,之前也是主和派的一员,后来被崇祯帝的强硬手腕给感化(或者说吓怕了),一度表现出主战的倾向,成为了朝堂上“摇摆不定”的典型代表。
这种人,虽然不靠谱,但也有个好处,那就是容易被策反,也容易被拿捏。
秦桧没敢多耽搁,立刻换上官服,揣着一颗七上八下的心,径直往宰相何栗的府邸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