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阳光带着夏日特有的炽热,炙烤着黎明新城的田野。水稻田的秧苗已进入“分蘖期”,翠绿的茎秆从根部抽出新的分枝,像一把把小伞撑开在水面上;石滩据点的大豆苗长到了半尺高,紫色的花穗开始孕育,预示着秋天的丰收;绿谷试验田的抗霉玉米种也移栽成功,叶片舒展,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老周每天天不亮就穿梭在各块农田之间,手里的“作物生长监测仪”(老郑用旧时代的传感器改装)能实时检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土壤肥力,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水稻需要追加氮肥,大豆要补充磷肥,玉米则要多施钾肥,不同作物的需求得精准把控,不然会出现肥害。”
林墨陪着老周在水稻田检查时,远远就看到老郑带着机械师团队在田埂上安装新设备——“自动追肥机”。这是老郑根据之前的播种机改装的,机身两侧装有肥料箱,底部有可调节的施肥口,能根据作物的行距自动控制施肥量,还能通过传感器检测土壤肥力,肥力不足的地方会自动多施肥。“这追肥机一天能给二十亩地追肥,比人工快十倍,还能避免肥料浪费。”老郑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对林墨说,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在设备的钢板上,瞬间蒸发。
然而,这份忙碌的喜悦在下午被打破。种植组的小王慌慌张张地从西边的玉米试验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根折断的玉米茎,茎秆内部是空的,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皮,里面还残留着淡黄色的黏液和细小的虫粪。“周叔!墨哥!玉米苗出事了!刚长到半尺高的玉米苗,突然就蔫了,拔出来一看,茎秆里面全被啃空了!”
林墨和老周立刻跟着小王赶往玉米试验田。眼前的景象让两人脸色凝重——近半亩的玉米苗倒伏在地上,叶片发黄枯萎,用手一拔,茎秆很容易就折断了,断面处能看到明显的啃食痕迹,几只白色的小虫正从茎秆里爬出来,体型像蛆虫,却比蛆虫更细长,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一碰到空气就会蜷缩起来。
“是‘钻茎变异体’!”老周蹲下身,用镊子夹起一只虫子,放在放大镜下观察,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种变异体专门钻进作物的茎秆里,啃食内部的髓部,导致作物无法输送养分和水分,最后枯萎死亡;而且它们藏在茎秆内部,普通的除虫设备根本伤不到它们,只能靠人工掰开茎秆清理,效率极低!”
苏晚晴和医疗组的人很快也赶到了,她用试管收集了一点黏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黏液里含有麻痹性物质,能让作物的茎秆组织失去活性,方便虫子啃食;而且虫子的繁殖速度很快,一只雌虫能产一百多粒卵,卵就产在茎秆的缝隙里,三天就能孵化成幼虫,钻进茎秆内部,要是不尽快根除,整个试验田的玉米都会被毁,甚至会扩散到其他作物田!”
林墨立刻召集联盟核心成员在试验田旁的临时会议室开会,帆布棚里的气氛格外沉重——钻茎变异体藏在茎秆内部,常规的除虫方法都无效,要是人工清理,不仅效率低,还可能伤害到健康的作物,大家一时都陷入了沉默。
“我有个办法!”老郑突然开口,他从怀里掏出一张草图,上面画着一个圆柱形的设备,“我们可以做‘热气流驱虫管’!用耐高温的金属管,一端连接小型发电机,另一端做成尖状,能插进玉米茎秆里,通电后管内会产生50摄氏度的热气流,热气流能杀死茎秆内部的虫子和卵,却不会伤害到作物的外部组织;而且金属管可以做成不同的直径,适配玉米、水稻、大豆等不同作物的茎秆!”
老周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可行!50摄氏度的温度刚好能杀死虫子,又不会让作物细胞失活;而且我们可以在热气流里加入少量的驱虫剂蒸汽,既能提高杀虫效果,又能防止虫子再次钻进茎秆!”
苏晚晴也补充道:“医疗组可以熬制‘熏蒸型驱虫剂’!用艾草、薄荷、樟脑混合熬煮,制成浓缩液,加入热气流中,蒸汽能渗透到茎秆内部,不仅能杀死虫子,还能在茎秆内壁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虫卵孵化!”
赵磊则主动请缨:“巡逻队负责制作热气流驱虫管的金属管!我们可以用钢铁厂的废钢材,切割成不同直径的管子,再用砂纸打磨光滑,防止插进茎秆时划伤作物;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试验田周围挖深沟,沟里撒上驱虫剂粉末,防止虫子扩散到其他农田!”
方案确定后,各路人马立刻行动起来。钢铁厂里,赵磊的队员们正在切割钢材,火花四溅,金属切割的“滋滋”声不绝于耳;小张负责打磨金属管,他手里的砂纸在管子上快速摩擦,很快就将管口打磨得光滑圆润:“磊哥,这管子得做多长啊?”赵磊拿起一根玉米茎秆,比划着说:“六十厘米长就行,一端做成尖状,另一端留十厘米的接口,方便连接发电机。”
机械车间里,老郑的团队正在组装热气流驱虫管的核心部件——加热装置和气流泵。小李负责焊接加热丝,他小心翼翼地将加热丝缠绕在金属管的内壁上,确保加热均匀:“郑工,加热丝的功率够吗?能不能达到50摄氏度?”老郑拿着万用表测量电流:“没问题!功率刚好,通电后三分钟就能达到预定温度,气流泵的压力也调好,能将热气流和驱虫剂蒸汽顺利输送到茎秆内部。”
医疗组的院子里,苏晚晴和陈阳正熬制熏蒸型驱虫剂。大铁锅里,艾草、薄荷、樟脑被煮得翻滚,深褐色的浓缩液冒着热气,辛辣的香气飘得很远。“陈阳,注意控制火候,煮到浓缩液的浓度达到1.2克\/毫升就行,太浓会伤害作物,太稀则没效果。”苏晚晴一边搅拌药锅,一边叮嘱,手里拿着一个密度计,时不时测量一下浓缩液的浓度。
当天傍晚,第一批热气流驱虫管就制作完成了。老郑拿着一根直径1厘米的金属管,走到一株枯萎的玉米苗前,将金属管轻轻插进茎秆里,按下发电机的开关。三分钟后,他拔出金属管,掰开茎秆一看——里面的钻茎变异体已经失去了活性,身体蜷缩成一团,黏液也被热气流烘干了。“成功了!”老郑兴奋地大喊,周围的队员们也欢呼起来,之前的沉重气氛一扫而空。
接下来的两天,联盟的队员们分成多个小组,在玉米试验田进行驱虫作业。老郑带领机械师团队负责操作热气流驱虫管,将金属管插进每一株玉米茎秆里,杀死内部的虫子和卵;苏晚晴和医疗组的人则负责调配驱虫剂浓缩液,确保热气流中的药剂浓度适宜;老周和种植组的队员们则负责检查驱虫效果,将已经枯萎无法挽救的玉米苗清理出来,补种新的幼苗;赵磊的巡逻队则在试验田周围挖沟撒药,防止虫子扩散。
孩子们也加入了进来,朵朵和丫丫带着小伙伴们,拿着小刷子,将驱虫剂粉末刷在玉米苗的茎秆缝隙里——这些缝隙是钻茎变异体产卵的主要位置,刷上粉末能防止虫卵孵化。“周爷爷,我们刷得认真吗?”朵朵仰着小脸问老周,小手上沾满了淡黄色的粉末。老周笑着点头:“认真!朵朵刷得最好了,等玉米成熟了,爷爷给你煮玉米吃,又香又甜!”
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玉米试验田的钻茎变异体被彻底根除。健康的玉米苗重新焕发生机,叶片恢复了翠绿,茎秆也变得挺拔;补种的新幼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没有再出现虫子钻进茎秆的情况。老周拿着作物生长监测仪,测量了一株玉米苗的叶绿素含量:“比驱虫前提高了20%,已经恢复到正常生长水平,只要后续管理得当,秋天肯定能丰收!”
林墨站在试验田旁,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玉米苗,心里满是欣慰。从立夏的钻茎变异体危机,到联盟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再到最终的成功根除,每一次挑战都让联盟更加团结,每一次胜利都让联盟更加壮大。他转头看向身边的苏晚晴,后者正和陈阳一起,将驱虫剂的配方记录在“作物保护手册”上,准备推广到各据点。
“苏晚晴,”林墨轻声说,“明天让医疗组把熏蒸型驱虫剂的配方分享给所有据点,再让老郑制作一批热气流驱虫管,送到石滩、枫木等据点,防止钻茎变异体扩散;另外,让老周在绿谷种子基地建立‘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心’,专门研究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各据点提供技术支持。”
苏晚晴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我明天就安排医疗组整理配方和使用方法,老郑那边我也会去沟通;对了,医疗组还发现,熏蒸型驱虫剂对其他藏在植物内部的虫子也有效果,以后可以用于水稻、大豆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
当天晚上,联盟的食堂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庆祝会——后勤组用新收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做了馒头和面条,搭配着畜牧据点送来的炖羊肉,还有河港据点带来的熏鱼。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热饭,聊着白天的驱虫经历,虽然有些疲惫,却依旧充满干劲。
老周端着一碗面条,走到林墨身边坐下:“墨哥,明年我们可以扩大抗霉玉米的种植面积,再引入其他的优质作物品种,比如从旧农业研究所找到的‘高油大豆种’,榨出来的豆油能给大家改善伙食;还有‘甜高粱种’,既能当粮食,又能用来制作糖浆,孩子们肯定喜欢。”
林墨接过老周递来的筷子,夹起一口面条,笑着说:“好!明年我们就大干一场,不仅要种好粮食,还要发展经济作物,让联盟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另外,我们还要建一座‘农产品加工厂’,将粮食加工成面粉、大米、食用油,将水果加工成果酱、果干,让大家的餐桌更丰富。”
夜色渐深,食堂里的笑声和谈笑声渐渐散去,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各自的住处,却没人抱怨——他们知道,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丰收,今天的付出是为了联盟的未来。林墨站在食堂门口,看着远处的农田,月光洒在玉米苗上,泛着淡淡的银光,热气流驱虫管的金属管在月光下闪烁着微光,像守护着希望的卫士。
他知道,联盟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新的变异体、新的挑战,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依靠智慧和双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些在田地里茁壮成长的作物,不仅是粮食的希望,更是联盟未来的希望——它们会在夏天生长,在秋天成熟,就像黎明联盟,在末日的废墟上,一点点扎根、生长,终会在这片土地上,结出属于人类的新生与辉煌。黎明联盟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直到光明彻底驱散末日的阴霾,直到人类的文明在这片废土上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