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护城河畔的柳树垂下碧绿的枝条,微风拂过,泛起阵阵涟漪。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正朝着城门行进,旗帜飘扬,甲胄鲜明,正是平定青海叛乱后班师回朝的允禵大军。
允禵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眉宇间带着胜利的骄傲与疲惫,历经数日跋涉,终于回了京城。
城门口一名太监快步迎了上来,躬身说道:“十四爷,皇上已在养心殿等候,盼着您即刻入宫觐见。”
允禵勒住马缰绳,目光扫过太监,语气带着几分随意,甚至透着些许傲慢:“烦请公公回禀皇上,本王一路劳顿,身体乏累,需先回府休整。明日一早,再入宫向皇上复命。”
太监愣了一下,没想到允禵会拒绝即刻觐见,允禵言语坚决太监也不敢多劝,只能躬身应道:“奴才遵旨,这就去回禀皇上。”
“十四弟,你倒是有底气,刚回京就敢让皇上等。”看着太监离去的背影,身边的允?笑着说道:“好啊,哥哥我也跟着沾光了,回府去咯!”
允禵嘴角勾起一抹淡笑,不再多言,挥了挥手,朝着恂亲王府的方向而去,穿过热闹的街道,百姓们纷纷驻足观望。
若曦得了允禵提前回京的消息,来不及去城门口,便在门口等着,弘春拉着若曦的衣角,踮着脚尖朝着街道尽头望去,嘴里不停地念叨:“阿玛怎么还没到?阿玛怎么还没到?”
终于,远处传来马蹄声,弘春眼睛一亮,高声喊道:“阿玛!是阿玛回来了!”
若曦顺着弘春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允禵骑着马,朝着王府而来,允禵翻身下马,一把将若曦拥入怀中:“我回来了。”
若曦靠在允禵的怀里,感受着他熟悉的气息,泪水忍不住滑落:“我和孩子们都好想你。”
允禵轻轻擦去若曦脸上的泪水,目光转向一旁的弘春,笑着伸出手,“好小子,过来让阿玛抱抱。”
弘春立刻跑上前,扑进允禵怀里,搂着他的脖子,兴奋地说道:“阿玛,我在宫里听师傅说你好厉害呢!弘春以后要好好练习骑射,日后也要保卫大清!”
“好,阿玛等着弘春成为大英雄的那一天。”
乳母抱着安悦迎了上来,安悦已经七个月大了,穿着一身粉色的小衣裳,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允禵。
允禵从乳母手中接过安悦,小心翼翼地抱着,想要亲她一口,可安悦却认生,看着眼前陌生的男人,“哇” 的一声哭了起来,小手还不停地挥舞着,想要挣脱允禵的怀抱。
若曦连忙接过安悦,轻轻拍着她的背,柔声哄道:“安悦乖,不哭了,这是阿玛呀,阿玛回来了,快让阿玛抱抱。”
允禵看着安悦哭红的小脸,有些无奈地笑了笑:“看来这小丫头是不认得我了,没关系,以后阿玛天天陪着你,很快你就会认得出阿玛了。”
众人走进内室,允禵换下铠甲,穿上一身舒适的常服,坐在若曦身边,握着她的手,细细跟她和弘春说着青海平叛的经历, 从分兵部署到激战叛军,从擒获叛军头目到安抚百姓,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格外认真。
弘春听着允禵讲完,拿起自己画的画,跑到允禵面前:“阿玛,你看,这是我画的,穿着铠甲,骑着大马,可威风了!”
允禵接过画,仔细看着,笑着说道:“弘春画得真好,比阿玛想象中还要威风,阿玛要把这幅画好好珍藏起来。”
安悦好奇爬到允禵身侧,伸出小手,想要去抓允禵。允禵见状,小心翼翼抱起安悦,任由她抓着自己的胡须,脸上满是温柔。
安悦看着允禵的笑容,也咯咯地笑了起来,小脸上还挂着泪珠,模样格外可爱。
夕阳渐渐落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可口的饭菜,聊着家常,温馨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恂亲王府。
次日清晨,紫禁城的宫道上整齐的脚步声,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沿着汉白玉台阶缓缓走向太和殿,允禵身着亲王朝服,头戴红宝石顶戴,与允禩、允?、允祥、允礼等亲王一同走在队伍前列,身姿挺拔。
太和殿,檀香袅袅,胤禛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御座上,目光平静地扫过阶下的百官,待众人行完跪拜大礼后,才缓缓开口:“众卿平身,近日西宁叛乱平定,边陲得以安定,此乃大清之幸,也是恂亲王率众同心协力之功。”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说道:“皇上圣明!此次青海平叛,抚远大将军身先士卒,运筹帷幄,短短时日便平定叛乱,实乃我大清的栋梁之臣!”
“恂亲王军事才能出众,更能安抚百姓,稳定西北局势,震慑蒙古各族,日后必定对我大清愈发臣服!”
一时间,殿内百官纷纷附和,称赞之声不绝于耳。允禵站在阶下,面对众人的恭维,神色依旧平静,只是微微颔首,接受着这份属于他与全体将士的荣耀。
胤禛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一丝自嘲的笑容,目光落在允禵身上:“老十四,此次青海平叛,确实劳苦功高。率大军长途跋涉,克服青海恶劣的气候,为朝廷守住了西北门户,这份功绩,朕都看在眼里。”
允禵闻言,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语气不卑不亢:“皇上谬赞!臣弟此次能顺利平叛,离不开将士们的拼死作战,离不开十哥、马尔泰将军、岳钟琪将军等人的辅佐,臣弟不敢独揽功劳。”
“你能有这份谦逊之心,朕很欣慰。”提高声音,对着殿内百官宣布:“恂亲王允禵,平定叛乱功绩卓着,赏黄金千两,京郊园子两座,以作嘉奖;其长子弘春,聪慧机敏,册封其为贝勒,赐封号‘泰’,其女安悦,册为和硕安悦公主。”
“弘春这么小就册为贝勒,不可限量啊!”
“是啊,这亲王嫡女册为公主,这福气可不是一般人能比!”
允禵听着圣旨和大臣们的讨论声,一切都在自己意料内。
旨意宣读完毕,允禵再次躬身行礼,语气恭敬:“臣弟谢皇上恩典!弘春与安悦能得皇上如此厚爱,臣弟代他们叩谢皇上!”
胤禛又看向站在一旁的十爷:“允?作为副统帅,奋勇杀敌,立下战功,晋封你为敦亲王,赏黄金五百两,绸缎千匹。”
允?性子本就直率,听到自己晋封亲王,顿时喜上眉梢:“臣弟谢皇上!”
随后,胤禛的目光转向允礼:“允礼晋封为果亲王,赏黄金三百两,绸缎五百匹。”
允礼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连忙躬身行礼,语气带着几分恭敬:“臣弟谢皇上恩典!臣弟定当以哥哥们为榜样,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皇上,臣弟有一事启奏。此次平叛,虽将士奋勇,但有九哥的功劳不可不提 。”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百官们纷纷看向允禵,允禵此刻提及他,不知是何用意。
胤禛的脸色微微一变,语气带着几分探究:“允禟请旨做了海关衙门,商贸盈利本是他分内经营之事,怎算得平叛大功?”
这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想将允禟的贡献弱化,百官们都听出了弦外之音,纷纷低下头,没人敢轻易接话,如今允禵当众为其争功,无疑是在挑战帝王的底线。
允禵却丝毫没有退缩,语气不失恭敬:“皇上,臣弟不敢苟同,率军出征前,国库空虚,兵部奏报军需缺口高达四十万两,粮草恐怕都撑不过三月。若不是九哥连夜调度海外商船,将商贸盈利尽数运回京城,填补军需空缺,臣弟麾下将士怕是早已因饥寒交迫失去战力,何谈平定叛乱?”
目光扫过殿内的户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继续说道:“此事户部与兵部皆可作证,九哥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后续粮草供应源源不断,将士们方能安心作战。这份功劳,不是‘分内经营’四字便能抹去的 ,若没有这笔银子,臣弟纵有再大的本事,也难敌饥肠辘辘的士兵、空荡的粮库啊!”
这番话字字恳切,让胤禛无从辩驳,户部尚书见皇上目光扫来,只能硬着头皮躬身道:“回皇上,恂亲王所言属实,户部有详细账目可查。”
兵部尚书也跟着附和:“臣亦可作证,若非粮草充足,我军在青海寒冬中恐难支撑,更别提速战速决。”
胤禛不悦的看向朝臣,脸色愈发复杂,看着允禵不卑不亢的神情,心中怒火中烧。
允禵仿佛看穿了胤禛,语气稍缓:“臣弟并非要为九哥争什么权势,只是想争一个公道 ,九哥的支援,让这场胜利多了一份保障。若是有功者得不到认可,日后谁还愿为朝廷尽心出力?臣弟斗胆进言,赏罚分明,方能让天下人信服,让人心归向啊!”
这话直接点出了 “赏罚” 与 “人心” 的关联,戳中了胤禛的要害。
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允祥悄悄看向允禵,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允禩则依旧神色平和,允礼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喘,生怕说错一句话。
终于,胤禛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声叹息里满是无奈,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似带着几分不甘。
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允禵所言极是,赏罚不明,难安人心。传朕旨意,那就晋允禟为恪郡王,以示嘉奖。”
“皇上圣明!”
此时,站在一旁的允禩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上前一步,躬身说道:“皇上赏罚分明,臣等心悦诚服。此次青海平叛,众亲王各有功勋,皇上一一册封,既彰显了朝廷的恩宠,也让天下人看到我大清君臣同心、上下一心的景象,实乃大清之福。”
允祥也跟着说道:“皇兄圣明!我大清定能国泰民安,疆土永固!”
朝会结束后,百官纷纷向允禵、允?、允礼等人道贺。允?被众人围着,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不停地与众人寒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