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玥玥主动为太奶奶洗脚后,那份童稚却真挚的孝心,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家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念晴,让她在欣慰女儿成长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在省城的自己的父母。
“天赐,”一天晚上,哄睡玥玥后,念晴靠在丈夫肩头,轻声说,“看着玥玥对奶奶和太奶奶这么好,我突然特别想我爸妈了。我们好像有两个月没回去看他们了吧?平时都是电话里报喜不报忧,也不知道他们身体到底怎么样。”
天赐搂住她的肩膀,理解地点点头:“是啊,是该回去看看了。正好我这个周末不忙,咱们带玥玥一起回去住两天,陪陪爸妈。”
这个决定让念晴心情雀跃。她立刻给母亲打了个电话,电话里,苏母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但念晴却隐约感觉母亲似乎有点欲言又止,不像往常那样絮絮叨叨地叮嘱个不停。她没多想,只当是母亲怕打扰她工作。
“妈,我和天赐打算这周末带玥玥回去看你们!”念晴高兴地说。
“啊?回来啊?好,好……”苏母的语气带着欣喜,但似乎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路上小心点,不用急着赶。”
挂了电话,念晴心里那点异样的感觉更明显了。她想了想,又拨通了父亲的手机。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父亲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和沙哑:
“喂,晴晴啊……”
“爸,您声音怎么了?是不是感冒了?”念晴立刻警觉起来。
“没……没事,”苏父清了清嗓子,努力让声音听起来精神些,“可能就是有点累,睡一觉就好了。你刚说周末要回来?好,好啊,爸给你做你爱吃的糖醋排骨……”
父亲越是掩饰,念晴心里越是不安。她了解父亲,他是个报喜不报忧的人,小病小痛从来不会跟儿女说。
带着这份隐隐的担忧,周末一早,天赐开车,一家三口踏上了回省城的路。一路上,念晴都有些心神不宁。
到了父母家门口,是苏母来开的门。看到女儿一家,她脸上堆满了笑容,但眼神里的那丝忧虑却没逃过念晴的眼睛。进屋后,念晴发现父亲正靠在沙发上,脸色有些苍白,精神明显不济。
“爸,您到底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念晴坐到父亲身边,担心地握住他的手。
“真没事,就是年纪大了,容易累。”苏父摆摆手,想岔开话题,“玥玥快来,让姥爷看看长高没?”
但念晴没有放弃,她看向母亲:“妈,您跟我说实话,我爸到底怎么了?”
苏母看了看老伴,叹了口气,知道瞒不住了,才低声说:“你爸他……前几天开始,就有点莫名其妙的头晕,还吐过两次,说耳朵里像塞了棉花似的嗡嗡响。我让他去医院看看,他死活不肯,说歇歇就好,怕你们担心,还不让我告诉你……”
念晴一听,心猛地一沉。头晕、呕吐、耳塞……这听起来不像是普通的疲劳!她立刻严肃起来:“爸!这怎么能是小事呢?必须马上去医院检查!天赐,快,我们陪爸去医院!”
苏父还想推辞,但在女儿、女婿和外孙女担忧的目光下,终于妥协了。天赐立刻起身去开车,念晴扶着父亲,苏母拿着医保卡,一家人匆匆赶往医院。
这一刻,念晴深深地体会到,为人子女,无论自己多大,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但当父母年迈,孩子便成了他们最坚实的依靠。 女儿的孝心唤醒了她对父母的牵挂,而这份及时的牵挂,或许就能避免一场可能被延误的病情。孝心的传承,在这一刻完成了它最现实的闭环——从被教育者,变成了担当者。家庭的温情与责任,就在这代际之间,生生不息地流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