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心探索后的第三周,星盘研究所的广场被各国旗帜装点得格外热闹 —— 来自 28 个国家的代表、15 支天文团队、30 位灾害预警专家齐聚于此,共同见证 “星盘技术全球落地计划” 的启动仪式。广场中央的舞台上,重圆的星盘仪泛着温润金光,守护徽章嵌在仪盘核心,与全球星象监测网络的信号指示灯形成同步共振,每一次闪烁都代表着一个地区的预警站完成设备对接。
“凌小姐,这是非洲片区的设备适配报告。” 肯尼亚灾害管理局的代表阿莎手持平板电脑,屏幕上清晰标注着当地的地理参数,“我们那里多干旱、地震,普通预警设备在草原地区信号不稳定,迷你星盘仪能适应这种环境吗?” 凌星眠接过平板,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草原地形图,突然将手覆在迷你星盘仪的表面 —— 仪盘瞬间投射出非洲大陆的星象模型,绿色光点代表已适配区域,红色则是信号薄弱点,“你看,我们在迷你仪盘里加入了‘星象中继’功能,只要在草原制高点设置太阳能信号塔,仪盘就能通过星力共振增强信号,哪怕在马赛马拉保护区的深处,预警信息也能在 30 秒内送达。”
顾时砚站在一旁,与 NASA 团队对接探测器数据:“星尘号捕捉的第八星能量数据,已经同步到所有迷你星盘仪的芯片里。” 他指着仪盘边缘的微型接口,“这个‘星力充电口’能吸收宇宙中的微弱星能,就算遇到极端天气导致断电,仪盘也能持续工作 72 小时。” 马克教授点头赞叹,举起手中的星象记录仪:“我们已经将星语破译的‘灾害预警符号’植入记录仪系统,只要迷你仪盘捕捉到异常星象,记录仪会自动生成多语言预警报告,连当地的部落长老都能看懂。”
启动仪式的核心环节,是 “全球星力校准”—— 凌星眠站在星盘仪前,手持守护徽章,将能量注入全球监测网络的主控系统。刹那间,广场上空的无人机群组成巨大的北斗七星图案,每一颗 “星” 都对应一个大洲的预警站,随着徽章的光芒流转,无人机依次亮起:亚洲站的淡蓝、欧洲站的银白、非洲站的翠绿、美洲站的赤红…… 当最后一颗无人机亮起时,全球 200 个首批落地的预警站同时传来 “校准成功” 的信号,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午后,凌星眠和小桃在培训室为非洲学员授课。小桃打开 “星象 App” 的多语言版本,屏幕上出现卡通化的星象教程:“大家看,当‘土星’图标变红时,代表未来一周可能有地震;‘木星’图标闪烁时,要注意防范洪水。” 她特意调出马赛族的传统星象符号,“这些符号和我们的星盘仪能对应上,比如你们说的‘草原守护者星’,其实就是我们的‘天权星’,都代表‘稳定与守护’。” 学员们围在屏幕前,用当地语言热烈讨论,其中一位名叫卡鲁的年轻学员突然举手:“凌老师,我们能在仪盘上刻上部落的星象图腾吗?这样长老们会更愿意接受这项技术。” 凌星眠笑着点头,从工具箱里取出特制的星砂刻笔:“当然可以,星盘技术不是‘外来工具’,是和当地文化融合的‘守护伙伴’。”
当天傍晚,首批迷你星盘仪通过专机运往全球各地。凌星眠站在停机坪,看着载满设备的飞机升空,突然想起外婆笔记里的一句话:“星力无国界,守护无距离。” 顾时砚走到她身边,递来一杯温热的陈皮茶:“肯尼亚的首个预警站,下周就能投入使用,小桃和阿凯会带队过去支援。” 凌星眠接过茶杯,目光望向天边的第八星 —— 那颗淡蓝色的星球此刻格外明亮,仿佛在为这场跨越洲界的守护计划,送上无声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