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这天的“山海花田”,从清晨便浸在热闹里。天刚蒙蒙亮,老水手就带着几个乡亲在花田边搭戏台,木头碰撞的“咚咚”声、绳索拉扯的“哗啦”声,混着远处海浪的轻响,成了新年最鲜活的序曲。谢怜和花城则在厨房忙碌,案板上摆着刚剁好的肉馅、泡发的干笋,锅里炖着的猪头肉咕嘟咕嘟冒着泡,香气顺着窗户缝飘出去,引得路过的小海娃频频探头。
“谢怜哥哥,戏台快搭好了!”小海娃跑进来,脸上沾着点雪沫,手里还攥着个刚编好的草蚱蜢,“老水手说,等会儿戏班子一到,就能试唱了!”墨尾跟在后面,脖子上的香囊晃来晃去,嘴里叼着一根用来固定戏台的麻绳,像是在帮忙,却把麻绳缠得乱七八糟,惹得众人笑作一团。
花城从锅里捞出一块猪头肉,切成薄片递给水娃:“先垫垫肚子,等中午吃饺子。”小海娃接过肉,塞进嘴里嚼得满嘴油香:“好吃!比去年的还香!”谢怜笑着递过一张纸巾,帮他擦了擦嘴角:“慢点吃,锅里还有很多。”
上午时分,镇上的戏班子赶着马车来了,车上装着戏服、锣鼓和道具。乡亲们纷纷围过来帮忙卸车,绣娘带着姑娘们给戏子们递上热茶:“路上冷,快喝口茶暖暖身子。”戏班班主握着绣娘的手,笑着说:“每年都来给大家唱戏,咱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客气啥!”
午后,饺子宴正式开席。故事阁的院子里摆了好几张木桌,桌上摆满了热腾腾的饺子,有白菜肉馅的、韭菜鸡蛋馅的,还有谢怜特意做的素馅饺子,供不吃荤的乡亲们品尝。小海娃端着一碗饺子,跑到戏班子那边,给每个戏子都递上一碗:“你们辛苦了,快吃饺子!”戏子们接过饺子,心里暖烘烘的,连说“谢谢”。
傍晚时分,戏台前挂起了灯笼,几十盏红灯笼把戏台照得亮如白昼。戏班子开始化妆,描眉、画眼、贴花钿,转眼就变成了戏里的模样。小海娃凑在旁边看,眼睛瞪得大大的:“姐姐,你的眉毛画得真好看!像蝴蝶一样!”戏子笑着捏了捏他的脸:“等会儿姐姐唱《天仙配》,你可要好好听哦。”
随着锣鼓声响起,戏正式开唱。台下坐满了乡亲,有的搬着小板凳,有的抱着孩子,还有的站在后面踮着脚看。谢怜和花城坐在中间,手里捧着温热的梅子酒,听着戏里的唱腔,看着身边热闹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墨尾趴在谢怜脚边,时不时抬头看看戏台,像是也看入了迷。
戏唱到高潮时,文书提着一筐烟花走过来:“等会儿守岁的时候,咱们放烟花,庆祝新年!”小海娃立刻跳起来:“我要放!我要放最大的那个!”老水手笑着说:“好,等会儿让你点第一个烟花。”
临近午夜,戏散场了,但乡亲们的兴致丝毫未减。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吃着点心,聊着天,等着守岁。谢怜煮了一锅汤圆,分给众人:“吃了汤圆,来年团团圆圆。”小海娃接过一碗,咬了一口,芝麻馅流出来,烫得他直咧嘴,却还是笑得开心。
午夜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文书点燃了第一支烟花。烟花“嗖”地一下冲上天空,在黑夜里炸开,变成了一朵巨大的牡丹花,紧接着,更多的烟花接连升空,红的、黄的、紫的、绿的,把“山海花田”的夜空照得五彩缤纷。小海娃拿着烟花棒,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烟花棒的火花映着他的笑脸,格外灿烂。
乡亲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红包,分给孩子们。小海娃接过红包,笑得合不拢嘴:“谢谢爷爷奶奶!谢谢叔叔阿姨!”他把红包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说要留着买种子,明年种更多的花。
守岁到凌晨,乡亲们才渐渐散去。谢怜和花城收拾着院子,墨尾跟在后面,帮着把散落的烟花纸壳叼到垃圾桶里。月光洒在院子里,地上的雪还没化,映着灯笼的光,像是撒了一层碎银。
“三郎,”谢怜靠在门框上,看着漫天的星光,“这一年,真的很圆满。”花城走过来,从身后抱住他,下巴抵在他的肩上:“以后的每一年,都会这样圆满。”
两人站在院子里,听着远处的海浪声,感受着彼此的体温,心里满是安稳。墨尾趴在他们脚边,渐渐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意。新的一年,就在这温暖的氛围里,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