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章歌谣大赛的欢声笑语犹在耳畔,启明城的建设步伐却已迈入了更为贴近民生的领域。当“安家里坊”一期工程那排列整齐、青砖灰瓦的二千套平宅终于在渭水南岸落成时,一种不同于均田分地、却也关乎万家灯火的期待,在新联邦的民众心中悄然升起。
这些宅院,大多利用了拆除阿房宫旧址回收的巨木梁柱,墙体则由烧制着“宪章”徽记的特制青砖砌成,本身就承载着从旧宫阙到新家园的象征意义。更引人注目的是,它们并非孤立的屋舍,而是配备了格物院设计的“暖墙”、“污水井”,以及共享的“公圃”(公共菜园),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居住单元。
(一) 发券前夜:竹签定序
分宅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吸引了四方目光。流民、咸阳旧城的拥挤户、退伍老兵、乃至周边愿进城务工的农户,都将希望寄托于此。公告明确分宅顺序:“先无屋、后拥挤、后优抚”。
消息公布当晚,安家里坊南门外的空地上便已挤满了心急如焚的人群。尤其是部分原咸阳旧城的住户,虽家有陋室,却渴望改善,生怕数量有限的宅院被源源不断的流民抢光,情绪激动,与维持秩序的里正发生了争执。
“凭什么他们先?我们可是咸阳老户!”一个穿着稍体面些的中年人不满地喊道。
里正按着腰间佩刀(装饰意义更大),努力维持镇定:“榜文写得清楚!无屋者优先!此乃宪章公平之义!”
“公平?他们人多势众!”人群骚动起来,眼看局面就要失控。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寻常布衣、脑袋锃亮(方便行动,刘邦最近剃了头)的身影挤了进来,正是刘邦。他手里拎着一筒削好的细竹签,笑嘻嘻地插到人群中间:
“吵什么?吵什么?不就是个先后顺序嘛!来来来,都别争了,俺老刘有个法子——抽签!”
他举起竹签筒:“瞧见没?每根签上都有号,从‘壹’到‘贰仟’!今晚排好队,人人有份,抽到几号,明天就按号领券!全凭手气,童叟无欺,如何?”
这法子简单直接,看似儿戏,却瞬间平息了争执。毕竟,运气这东西,最是没道理可讲,也最是让人无话可说。人群很快排起了长龙,气氛从对抗变成了带着紧张期待的赌博。
一个从巴蜀来的老农,不识字,哆哆嗦嗦地抽出一根签,借着火把光眯眼看了半天,忽然咧嘴笑了,高举竹签对同伴喊道:“哈哈!俺中了!‘壶’!肯定是头名!明天第一个领券,说不定还赏壶好酒哩!”
周围识字的年轻人一看,那签上明明写的是“壹”(“一”的大写),顿时哄笑起来。有人好心解释,老农这才明白闹了乌龙,挠着头嘿嘿傻笑,也不尴尬,反而觉得这“壶”字挺吉利。这“壶酒之约”的笑话,倒也冲淡了抽签现场的紧张气氛。
人群外围,项羽正护着虞姬站在不远处。夜里风凉,项羽将自己的外袍披在虞姬肩上,低声问:“冷不冷?要不先回去,明日再来?”虞姬摇摇头,笑着看向热闹的人群:“不冷,你看大家多开心,我想多看看。”她瞥见那闹乌龙的老农,忍不住轻笑出声,项羽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见她笑得眉眼弯弯,自己也跟着勾起了嘴角。旁边几个士兵偷偷看着这一幕,纷纷别开眼,心里暗自嘀咕:“元帅对夫人也太温柔了,这狗粮吃得猝不及防!”
(二) 券到屋归:此屋姓羌
次日清晨,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安家里坊南门广场上,巨大的鼓架矗立。辰时正点,“咚!咚!咚!”三通鼓响,声震四野。
发券仪式正式开始。度支尚书萧何端坐于临时设置的公案之后,案上堆放着制作精良的“宅券”——特制的竹简,以火烫出“宪”字徽记,并以火漆封印,详细写着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宅基位置及广深尺寸,一式两份,官民各执其一。
里正按照昨夜抽签顺序,开始唱名。
“头签,阿羌——!”
一个衣衫褴褛、面色黝黑的流民少年,搀扶着一位盲眼老妇,怯生生地从人群中走出。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脚步虚浮地走到案前。
萧何拿起写有“阿羌”名字的宅券,递过去。少年看着那卷沉甸甸的竹券,双手颤抖,竟不敢去接。这代表一个家的凭证,对他而言太过沉重。
就在这时,一直微服立于人群边缘观看的嬴政,缓步走了上来。他从萧何手中接过那卷宅券,亲自递到阿羌面前,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耳中:
“少年,接券。”
“自今日起,此屋姓羌,你的房子。”
“哗——!”人群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阿羌猛地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贵人”,又看了看那卷竹券,眼中瞬间涌出泪水,他重重跪下,双手过头,接过了那份改变命运的凭证。
随后,跛足的退伍材官孟伯抽到了底层带暖墙的宅院,喜不自胜;旧城铁匠田娘子带着两个女儿,也如愿拿到了迁出拥挤旧城的券书,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发券过程中,另一个有趣的插曲出现了。许多百姓不识字,尤其是宅券上首次出现了辅助识读的“方言拼音”。典客尚书张良见状,索性临时当起了启蒙先生,一边发券,一边指着券上的拼音,教大家认读自己的名字和宅基信息。“阿——羌——”,“孟——伯——”,朗朗的跟读声此起彼伏,这场分宅大会,意外成了又一堂生动的“宪章普及课”。
项羽和虞姬也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虞姬轻声对项羽说:“要是以后咱们也有这样的宅子就好了,有暖墙,有公圃,还能种些你喜欢的花。”项羽握紧她的手,认真道:“会的,等天下安定了,我就陪你选一处最好的宅院,咱们也像这样,安安稳稳过日子。”虞姬心中一暖,靠在他肩头,眼中满是期待。
(三) 暖墙、污水井与“宪龟”
领到宅券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涌入属于自己的新家。
孟伯一进屋子,就直奔那面传说中的“暖墙”。他摸着双层墙体中间预留的烟道接口,又看看连接厨房的灶口,乐得合不拢嘴。他试着将那条在战场上受伤、每逢阴雨天就酸痛的瘸腿贴紧墙面(虽然此时无火),仿佛已经感受到了冬日那熨帖骨髓的温暖,连声赞叹:“好东西!比军营里那呛人的炭火盆强多了!这日子,有奔头!”
田娘子则忙着教导两个女儿如何使用屋后的“污水井”。她一边演示将生活废水倒入井壁留孔的渗坑,一边叮嘱:“记住啊,这水井是喝水的,那污水井是倒脏水的,可不敢弄混了!”恰巧里正巡查至此,听到她的教导,大为赞赏,当场以她为例,向周围新邻居们宣讲“污水、饮水分离”的重要性,堪称古代版的“垃圾分类”现场教学。
最有趣的莫过于少年阿羌。他在检查自家屋后的污水井时,发现井壁砖缝里竟趴着一只慢悠悠的小龟。他小心翼翼地将小龟捞起,捧在手里,对盲眼母亲说:“阿母,井里有只龟,我想养在厨房水缸里,给它做个伴!”
这时,嬴政正巡视到此,闻言不禁莞尔,看了看那懵懂的小龟,笑道:“此龟居于此井,见证新居落成,亦是有缘。便叫它‘宪龟’吧,愿它护佑此宅安宁。”
皇帝金口一开,这小龟立刻身价百倍,“宪龟”之名不胫而走,很快成了安家里坊的吉祥物,引得邻里纷纷前来观看,也为这段乔迁之喜增添了几分神话色彩。
项羽和虞姬也跟着人群参观宅院。走到一处带公圃的宅院前,虞姬蹲下身,摸着地里松软的泥土,对项羽说:“这里种些蔬菜和花草肯定好看,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好。”项羽蹲在她身边,帮她拂去沾在裙摆上的泥土,轻声道:“等咱们有了宅子,公圃都听你的,你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周围邻居见这对璧人如此恩爱,都善意地笑了起来。
(四) 公圃锄影与乔迁之火
每家每户还在公圃分到了五步见方的菜畦。嬴政挽起袖子,拿起锄头,亲自示范如何点种葵菜籽。皇帝与民同锄的景象,让新住户们倍感亲切与鼓舞。阿羌学着样子,笨拙却认真地在自己家的菜畦里撒下种子,仿佛种下了整个未来的希望。
夜幕降临,按照允许,家家户户在门前燃起了小小的乔迁火堆。火上架着锅,煮着难得的肉食,烤着香喷喷的面饼。孩子们兴奋地放着写满祝福语的纸灯。
阿羌将第一块烤得焦香的饼子吹凉,递到盲母手中。老妇人摸索着接过,咬了一口,轻声问:“羌儿,这新屋…究竟妇人?”
阿羌望着眼前温暖的火焰,映照着母亲饱经风霜却此刻安详的脸,无比认真地回答:“阿母,墙是暖的,烟囱不呛人,井水…是甜的。”
盲母没有说话,只是紧紧握着儿子的手,浑浊的眼泪无声地滑过脸颊,滴落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地面上。
项羽和虞姬也在一处火堆旁坐下。虞姬烤着一块面饼,不时翻面,防止烤焦。项羽则帮她拢了拢火堆,确保火势稳定。很快,面饼烤得金黄,虞姬吹了吹,递到项羽嘴边:“你尝尝,看好不好吃。”项羽咬了一口,满口香甜,笑着点头:“好吃,比军中的干粮强多了。”两人相视而笑,火光映在他们脸上,满是温馨。旁边几个邻居看着,都忍不住感叹:“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
不远处,嬴政与萧何悄然站立,望着这片万家灯火。
“墙暖,烟不呛,井水甜…”嬴政低声重复着阿羌的话,对萧何道,“萧卿,听见了吗?此一句质朴之言,胜却朝堂万卷青史。”
萧何躬身,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放眼望去,沿着安家里坊整齐的街巷,数千点乔迁的星火蜿蜒排列,与空中升起的、写满“屋暖烟甜”祈愿的纸灯交相辉映。更远处,原阿房宫工地的方向,依旧有象征帝国雄心与建设的灯火在闪烁。
这一夜,民生温暖的万家灯火,与帝国宏大的未竟之心,在同一天幕下,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家的温暖,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悄然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