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稚子问兵符后忆旧
慈宁宫的鎏金铜钟刚敲过辰时,小皇帝柴宗训攥着半块未吃完的枣泥糕,从偏殿跑出来,正好撞见刚从校场回来的符太后。见母亲脸色依旧凝重,他停下脚步,把枣泥糕揣回袖中,小眉头拧成了疙瘩:“母后,镇国将军的援军已经出发了,您怎么还不高兴呀?”
符太后正心烦,闻言却还是放缓了语气,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娘是在想,济州能不能撑到援军赶到。”
“可是母后,”柴宗训仰起头,眼里满是急切,小手还拽住了她的裙摆,“您之前不是说,洛阳周围有几十万部队吗?既然济州这么危险,为什么不把那些部队都调去支援呀?多一个人,不就能多一分胜算吗?”
这话像一块石子,猛地砸进符太后心里。她低头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柴宗训还记着去年冬天,他缠着母亲讲洛阳防务,她为了让他安心,曾说过“洛阳周边驻军数十万,固若金汤”,却没来得及跟他细说,这“数十万”里,有大半是去年裁撤后重新整编的地方卫所兵,还有不少是负责粮草押运、城防修缮的辅兵,真正能上战场的精锐,早已随着先帝南征北战,或是在去年灭宋时折损了不少。
“宗训,那些部队不能都调走。”符太后拉着他走到廊下的石凳上坐下,指尖轻轻拂过石凳上的纹路,声音里多了几分沉重,“你以为‘几十万部队’都是能打仗的精兵吗?这里面有一半是负责看守粮仓、修缮城墙的辅兵,还有三成是刚从乡下征来的壮丁,连刀剑都握不稳,就算调去济州,也帮不上什么忙,反而会白白送命。”
柴宗训愣住了,他没想到母亲口中的“几十万部队”竟是这样的。他咬了咬嘴唇,又追问道:“可就算有一半是辅兵,那也还有十几万精兵呀!调个几万去济州,总比镇国将军的八千人强吧?”
“十几万精兵?”符太后苦笑一声,眼里闪过一丝疲惫,“去年灭宋的时候,咱们的精锐损失了多少,你还记得吗?先帝留下的禁军,一半折在了汴梁城下,剩下的要么驻守在边境防备北汉和后蜀,要么跟着镇国将军守在洛阳,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兵可调?”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而且你忘了,女辅营都已经派去济州了,现在洛阳城里,除了京畿卫剩下的五千人,就只有些老弱残兵和太监宫女,要是把最后这点兵力也调走,洛阳就成了一座空城。”
“空城?”柴宗训的眼睛瞪圆了,小手紧紧攥住了符太后的衣袖,“那要是辽人知道洛阳是空城,会不会来打咱们呀?”
“会。”符太后点点头,语气严肃,“辽人、北汉、后蜀,哪个不是盯着咱们后周的土地?要是让他们知道洛阳没有兵力防守,肯定会趁机来攻,到时候不仅济州保不住,咱们连洛阳都要丢了,整个后周都会陷入危局。”她看着儿子担忧的眼神,心里软了软,又补充道,“娘知道你着急救济州,着急救你姨母,可娘是太后,是后周的太后,不能只想着济州,还要想着洛阳的百姓,想着整个后周的安危,娘不能赌,也赌不起。”
柴宗训低下头,不再说话。他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母亲说的是对的,可一想到济州城里的百姓,想到还在苦苦支撑的姨母,他心里就像被堵住了一样难受。他想起去年灭宋成功的时候,宫里张灯结彩,百姓们在街道上欢呼雀跃,母亲还笑着跟他说“以后再也不用打仗了,百姓们可以安心种地了”,可才过了半年,就又要面临战乱,这太平日子,怎么就这么短呢?
符太后看着儿子沉默的模样,心里也不好受。她想起显德八年上半年,灭宋之战刚结束的时候,汴梁城的硝烟还没散尽,她就带着小皇帝回到了洛阳。那时候,宫里的春联还没来得及换,红色的纸面上还印着“国泰民安”的字样,她站在宫门口,看着百姓们忙着春耕,想着终于能让百姓们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心里满是欣慰。可没成想,才过了三个月,辽人就勾连残宋的余孽,对济州发起了进攻,平静的日子还没焐热,就又被战火打破了。
“显德八年上半年灭宋刚结束,和平没稳住就又乱了。”符太后轻声叹道,声音里满是无奈,“娘本以为,能让百姓们种上一茬冬麦,能让你安安稳稳地读书写字,可现在看来,这乱世,终究是躲不过去。”
柴宗训抬起头,看着母亲眼里的疲惫,突然伸出小手,抱住了她的胳膊:“母后,您别难过,等镇国将军打赢了辽人,咱们就能重新过上太平日子了,到时候百姓们还能种冬麦,我也能好好读书。”
符太后笑了笑,伸手把他搂进怀里:“好,娘等着那一天。”她知道儿子的话带着孩子气的天真,可这天真的期盼,却让她心里多了几分力量。她不能倒下,为了儿子,为了百姓,为了后周,她必须撑下去。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太监的脚步声,还带着急促的呼喊:“太后!陛下!通政司有急报,说是沂州守将送来的!”
符太后心里一紧,连忙松开柴宗训,站起身:“快呈上来!”
太监捧着一份密封的奏疏跑进来,双手递到符太后面前。符太后拆开奏疏,快速浏览起来,脸色渐渐变得凝重。柴宗训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的表情,心里也跟着紧张起来:“母后,沂州的消息不好吗?”
符太后点点头,把奏疏递给身边的宫女,声音低沉:“沂州守将说,他们在赶往济州的路上,遇到了辽人的游骑,双方发生了激战,虽然打退了辽人,但也损失了两百多名士兵,现在只剩下八百人了,而且粮草也快用完了,恐怕很难按时赶到济州。”
“那怎么办呀?”柴宗训急得直跺脚,“只剩下八百人,还能支援济州吗?”
“能。”符太后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就算只剩下八百人,也能在济州城外牵制辽人的兵力,给城里的守军多争取些时间。而且徐州的苏烈还带着一千五百名骑兵,他们速度快,说不定已经快到济州了。”她看着太监,语气严肃,“立刻传朕的旨意,让沂州守将不用管粮草,继续往济州赶,粮草后续由驿站补给,若是遇到辽人的游骑,能避则避,实在避不开,就拼死突围,一定要赶到济州!”
“臣遵旨!”太监连忙点头,转身快步离开。
符太后看着太监远去的背影,心里依旧悬着。沂州的兵力损失惨重,徐州的骑兵又不知情况如何,镇国将军的援军还在路上,济州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她必须想办法再调些兵力去支援。
“母后,”柴宗训拉了拉符太后的裙摆,小声说道,“咱们能不能让洛阳城里的百姓也去帮忙呀?就像去年灭宋的时候,百姓们都来帮咱们运送粮草,要是这次也让他们去,说不定能帮上忙。”
符太后愣了一下,随即眼前一亮。她怎么没想到百姓呢?洛阳城里有不少青壮年,虽然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但可以让他们帮忙运送粮草、照顾伤员,这样就能把城里负责后勤的辅兵调出来,派去济州支援。而且百姓们都盼着太平,肯定愿意为保卫济州出一份力。
“宗训,你说得对!”符太后摸了摸柴宗训的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咱们可以组织洛阳的百姓,成立民壮队,让他们帮忙运送粮草、照顾伤员,这样就能把辅兵调出来,派去济州支援了。”她看着身边的宫女,“立刻传朕的旨意,让户部和兵部联合发文,在洛阳城里招募民壮,凡是年龄在十五到五十岁之间的青壮年,都可以报名参加,朝廷会给他们发放粮食和工钱,若是表现英勇,还会有赏赐!”
“是!”宫女连忙点头,转身去传达旨意。
柴宗训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心里也跟着高兴起来。他虽然不能上战场,但也为支援济州出了一份力,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守住济州,打赢辽人。
符太后安排好招募民壮的事情后,又开始处理其他政务。她知道,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她必须尽快调派更多的兵力去济州,必须确保援军能顺利赶到,必须守住洛阳,守住后周。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洒进殿内,给符太后的身影镀上了一层暖光。她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份份奏折,仔细批阅着,偶尔停下来,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沂州的士兵能尽快赶到济州,希望苏烈的骑兵能顺利支援,希望镇国将军的援军能早日抵达,希望济州能守住,希望后周能渡过这次危机。
而此时的济州城外,辽人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城墙上的守军已经伤亡惨重,粮草也快用完了,可他们依旧没有放弃,依旧在顽强地抵抗着。他们知道,洛阳的援军正在赶来,他们必须撑下去,必须等到援军的到来,为了自己,为了百姓,也为了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