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烛火摇曳。
康熙站在赫舍里生前的寝殿中央,手指轻抚过妆台。空气中残留着药香,那是太医们为救赫舍里性命熬煮汤药留下的气息。
“皇上,太子已经安睡了。”梁九功轻声禀报。
康熙微微点头,目光却未从妆台上移开。三天前,赫舍里拼尽最后一丝力气诞下胤礽后撒手人寰,他甚至来不及与她道别。如今,这个刚出生就被立为太子的孩子成了她留给他的唯一血脉。
“把赫舍里的东西都整理出来。”康熙的声音有些沙哑,“朕要亲自过目。”
梁九功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几个宫女捧着漆木箱子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康熙挥退众人,独自蹲下身,打开第一个箱子。里面整齐叠放着赫舍里的衣物,最上面是一件绣着兰花的藕荷色常服——那是她最爱穿的一件。
康熙的手指轻轻触碰那细腻的绸缎,仿佛还能感受到她的体温。他深吸一口气,将衣物一件件取出,每一件都勾起一段回忆。在最底层,他发现了一个用蓝布包裹的方形物件。
解开布包,里面是一本装帧精美的册子,封面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帝王起居注》。康熙眉头微蹙,这不是内务府记录的版本。翻开第一页,他的呼吸顿时凝滞——这是赫舍里的笔迹。
“康熙四年三月初七,玄烨今日在乾清宫召见汉臣,谈及江南税赋。他言谈间对汉臣颇多尊重,令我想起祖父常说‘满汉一家’的理想。但愿这份心意能长久保持...”
康熙的指尖微微发抖。他从未想过,赫舍里竟会如此细致地记录他的言行。他快速翻动书页,每一页都记载着他的所作所为,以及赫舍里或赞赏或忧虑的评注。
“康熙六年腊月,玄烨因索额图进言,削减汉官俸禄。他明知此举不妥,却碍于满臣压力而妥协。夜里他辗转难眠,我知他心中矛盾,却不敢多言...”
康熙的心脏猛地一缩。那确实是他执政早期的重大失误之一,导致江南汉人士绅离心。他从未向任何人表露过当时的心境,而赫舍里却看得如此透彻。
“康熙八年春,明珠提议圈占汉民良田分给八旗子弟。玄烨虽未当场应允,但神色已有松动。我忧心如焚,若此令一下,满汉隔阂将更难弥合...”
康熙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些年来,他确实在满汉问题上摇摆不定。一方面深知需要笼络汉人士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满洲贵族的利益。赫舍里竟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翻到最后一页,康熙的手突然僵住了。那页纸上只有一行字:
“愿君视汉满如左右手。”
墨迹新鲜,似乎是不久前才写下的。康熙的眼前浮现出赫舍里伏案疾书的画面——她是在什么时候写下这句话的?是在临产前预感不测,还是早就想对他说的肺腑之言?
一滴泪水不受控制地落在纸页上,康熙急忙用手去擦,却意外发现这页纸比其他页略厚。他小心地捏住页角,发现竟然是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这是...”康熙的心跳加速,他轻轻剥离粘连的纸张,发现中间藏着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上面有墨迹渗透的痕迹,但字迹模糊难辨。他举起纸张对着烛光,隐约可见几个断断续续的字:
“...索家...密谋...汉臣名册...当心...”
康熙的手剧烈颤抖起来。这是什么意思?赫舍里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何要将这信息藏得如此隐秘?他回想起赫舍里临终前欲言又止的神情,当时他只道是生产痛苦所致,难道她其实是想告诉他什么?
窗外突然响起雷声,一道闪电照亮了康熙苍白的脸。他紧握着手中的宣纸,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索家...”康熙低声喃喃,这个名字让他心头一震。索额图是朝中重臣,也是赫舍里的亲舅舅。若真有什么密谋,为何赫舍里会选择将此事记录下来?
康熙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雨点开始敲打窗棂,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思绪被拉回到赫舍里临终前的那一晚。
那天夜里,赫舍里躺在床榻上,脸色苍白如纸。她望着康熙,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什么,却最终只是摇了摇头,闭上了眼睛。康熙当时以为她是因疼痛而无法言语,现在想来,或许她是有话不能说。
“朕真是糊涂。”康熙自责地低语。他转身回到桌前,重新翻开那本《帝王起居注》。这一次,他不再急于翻阅,而是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每一页都像是赫舍里在对他诉说心声。她记录了他的每一个决策,分析了每一次朝会的利弊,甚至还写下了许多他未曾察觉的细节。比如某次宴会上,一位汉臣因座次问题面露不悦;又比如某日早朝时,满臣与汉臣之间的微妙互动。
“原来你一直在看着朕。”康熙的目光停留在一行字上,“朕却从未真正理解过你。”
赫舍里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事实,更透露出她对满汉关系的深刻思考。她不止一次提到“满汉一家”的理想,也多次表达对康熙某些决策的担忧。然而,她的语气始终温和,从未有过指责或抱怨。
“朕辜负了你的期望。”康熙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赫舍里的笑容。那个总是温婉贤淑、善解人意的女子,竟然承受着如此多的压力和忧虑。
他再次拿起那张薄如蝉翼的宣纸,仔细端详。虽然字迹模糊,但他依稀辨认出几个关键词:“索家”“密谋”“汉臣名册”。这几个词串联起来,让康熙感到一阵寒意。
“难道索额图真的有问题?”康熙皱眉思索。他与索额图关系密切,后者不仅是朝中重臣,更是赫舍里的亲舅舅。若真有什么阴谋,为何赫舍里会选择隐瞒?
康熙决定彻查此事。他唤来梁九功,吩咐道:“传旨,明日早朝,所有六部官员必须到场。”
梁九功应声退下,康熙则继续翻阅《帝王起居注》。他发现,在最后几页中,赫舍里多次提到“汉臣名册”这个词。她似乎非常关注这份名册的内容,并在其中标注了许多人的名字。
“这些人是谁?”康熙心中疑惑。他决定先不动声色,暗中调查这些名字背后的关系。
夜已深,雨势渐大。康熙坐在灯下,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册子。他的心情复杂难明,既有对赫舍里的愧疚,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朕一定要查明真相。”康熙暗暗发誓。他抬起头,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雨声依旧,仿佛在为逝去的人哭泣。
翌日清晨,康熙早早来到乾清宫。他神色平静,看不出丝毫异样。然而,他的目光却格外锐利,扫视着每一位前来早朝的官员。
“众卿有何奏报?”康熙开口问道。
大臣们纷纷上前禀报政务,康熙却始终留意着索额图的举动。后者一如往常,恭敬地站在队列之中,没有任何异常。
“关于江南税赋一事,”康熙忽然说道,“朕决定重新审议相关政策,以确保公平合理。”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满臣们面露不满,而汉臣们则显露出欣喜之色。
“皇上英明!”一位汉臣高声赞道。
康熙微微一笑,目光扫过众人。“此外,朕还准备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协调满汉事务。具体人选,待朕斟酌后再定。”
索额图闻言,眉头微皱,但很快恢复如常。康熙看在眼里,心中更加警惕。
散朝后,康熙命人秘密调查索额图近期的活动。同时,他也派人查找赫舍里提到的“汉臣名册”。他相信,只有揭开这个谜团,才能真正理解赫舍里的遗愿。
几天后,调查有了初步结果。原来,索额图确实与一些满洲贵族私下接触频繁,而那些被赫舍里标注的名字,大多与索额图有关联。
“果然有问题。”康熙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决定采取行动,但在此之前,他需要更多的证据。
与此同时,康熙也在反思自己的执政理念。赫舍里的《帝王起居注》让他意识到,自己在过去的一些决策中,确实存在偏颇。为了平衡满汉关系,他必须做出改变。
“朕不能再犹豫了。”康熙自言自语道。他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公开处理索额图的问题,同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实现赫舍里“满汉一家”的理想。
夜幕降临,康熙再次来到赫舍里的寝殿。他点燃蜡烛,将那本《帝王起居注》放在桌上。
“朕明白了。”康熙轻声说道,“你放心,朕一定会完成你的遗愿。”
烛光摇曳,映照出康熙坚定的面容。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挑战,但他已做好准备迎接一切。
窗外,雨停了。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洒下柔和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