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风高,万籁俱寂,长安城的喧嚣在夜幕的笼罩下渐渐平息。然而,在这静谧的深夜里,却有一行人悄然离开了皇宫,他们身着便服,行动迅速而隐蔽。
走在最前面的,正是当今圣上李世民。他面色凝重,目光如炬,身后紧跟着几名忠心耿耿的贴身侍卫。他们脚步轻盈,仿佛与黑夜融为一体,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渭水河畔。这里,一座大型水泥工坊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尽管已是深夜,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工匠们喊着号子,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李世民站在远处,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正在安装的巨大水轮驱动式碎石机和球磨机上,这些机器虽然还只是初步雏形,但已经展现出了其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构造。搅拌池、熟料仓库等设施也已初具规模,空气中弥漫着水泥特有的气息,耳边不时传来哗哗的水声和机器的轰鸣声。
正当李世民沉浸在这繁忙的景象中时,阎立德闻讯匆匆赶来。他见到李世民,连忙躬身行礼,却被李世民摆手制止。
“不必多礼。”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温和,“朕只是来看看。”他的目光扫过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眼中闪过一丝感慨,“阎卿,你看这机器,这规模,可还满意?”
阎立德满脸喜色,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地说道:“陛下圣明啊!有了如此工坊,贞观泥的产量必定会成倍增长!只需假以时日,不仅能够满足京城的需求,甚至还能供应周边的州县呢!这对于筑城、修路以及兴修水利等工程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啊!”
李世民微笑着点点头,表示对阎立德的观点非常认同。他缓缓地走到那一堆已经硬化、等待测试的水泥试块前,凝视着这些灰扑扑的试块,仿佛在审视着一件稀世珍宝。
李世民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那冰冷而坚实的表面,感受着它的质地和硬度。他的动作轻柔而缓慢,仿佛在与这些试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阎卿啊,你看这灰扑扑的东西,虽然看似平凡无奇,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它能够让我们的道路变得平坦而坚固,让我们的城池变得固若金汤,让我们的房屋能够遮风挡雨,让我们的运河畅通无阻……”
说到这里,李世民略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建筑材料,更是一种全新的营造方式,一种更高效、更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将会推动我们的国家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他转过身,看着阎立德,目光深邃:“工部,便是掌握这力量的关键。朕要的,不止是一座工坊,一种材料。朕要的,是一整套基于格物之学、不断精进改良的工艺体系!是更多像张元那样,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工匠和学子!是将这力量,惠及天下,强盛国力的长远布局!”
阎立德听得心潮澎湃,深深一揖:“臣明白!臣定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君臣二人的交谈声被淹没其中,但他们的声音却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畅谈着一个以水泥为基础的宏伟基建蓝图。
他们想象着一个贯通全国的驰道网络,如同现代的高速公路一般,将各个城市紧密相连。这条道路不仅能够促进贸易和交流,还能让军队迅速调动,确保国家的安全。
接着,他们谈到了遍布边境的坚固堡垒,这些堡垒将成为国家的第一道防线,抵御外敌的入侵。这些堡垒将由水泥建造而成,坚固无比,宛如钢铁长城。
然后,他们提到了抵御洪水的大型堤坝。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洪水常常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有了水泥建造的大型堤坝,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洪水,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最后,他们甚至谈到了跨海远征所需的港口码头。这个想法虽然有些遥远,但却展示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通过这些港口码头,国家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实力。
夜色中,这座新兴的工坊显得格外宁静,但在这宁静的背后,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可能。这座工坊仿佛是一个承载着帝国崛起的沉重基石,而陈默(李世民)的现代思维,则如同点点星光,透过这看似不起眼的灰色粉末,逐渐照亮了这个古老的国度,为它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