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代码心域与渐融的冰
接下来的几天,封瑶明显感觉到徐卓远周身那股生人勿近的气场似乎减弱了些许。他依旧言简意赅,效率至上,但在讨论“心域”情感模块的细节时,他会更耐心地听她阐述那些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有时略显天马行空的想法,甚至偶尔会在她提出一个精妙比喻时,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近乎赞赏的微光。
这种变化细微得如同春雨润物,却让封瑶心底那簇名为期待的小火苗燃烧得更加安稳。她愈发投入地梳理着从学术沙龙获得的灵感,将李维教授关于“理性舵手与情感海浪”的博弈模型,细化成可供算法实现的动态参数和权重逻辑。
约定的调试日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天空澄澈,阳光透过实验室宽大的玻璃窗,在铺满电路图和代码打印稿的桌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封瑶到的时候,徐卓远已经在了。他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流,映得他镜片后的眼眸格外专注。听到开门声,他抬起头,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算是打过招呼,随即又落回屏幕,只是下颌线条似乎比平时柔和了一点。
“来了?先看看基础架构。”他的声音平稳,仿佛这只是无数次寻常合作中的一次。
封瑶走过去,在他身旁的椅子坐下。距离不远不近,恰好能闻到他身上清冽的、混合着淡淡咖啡因和书籍墨香的气息。她收敛心神,看向他推过来的屏幕。
“心域”情感冲突模块的核心架构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如同他这个人一样,充满了冰冷的秩序感。但封瑶知道,在这秩序之下,正在试图构建的,是世间最混沌无序的情感世界。
“这里,”徐卓远修长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指向一段核心代码,“是模拟前额叶皮层理性调控的基线。按照你之前的构想,我引入了动态衰减因子,但触发条件和衰减速率还需要基于你的情感模型进行校准。”
封瑶立刻进入状态,拿出自己整理的笔记和参数表:“根据李教授的研究和临床数据,理性基线在遭遇高强度、负向情感冲击时,衰减并非线性,而是呈阶梯式跃迁。我们可以考虑引入一个基于情感强度阈值和历史情感记忆(即使是模拟的)的反馈机制……”
她一边说,一边在纸上飞快地画着示意图,解释着不同情境下,“理性舵手”可能出现的不同状态的“乏力”或“过度补偿”。
徐卓远凝神听着,偶尔插话提出技术实现上的难点,或是从算法角度反推情感模型的合理性。两人的思维高速碰撞,实验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纸张翻动声和彼此清晰冷静的讨论声。
时间在高度专注中悄然流逝。当封瑶终于将一套复杂的情感交互逻辑用清晰的语言和公式阐述清楚,并看着徐卓远将其转化为精炼的代码嵌入架构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在构建一个可能影响无数人内心的世界。
“差不多了,可以运行一次内部模拟,看看冲突响应的平滑度。”徐卓远最后敲下一行代码,保存了工程。
机器开始低鸣,屏幕上数据流飞速滚动。等待结果的时间里,实验室忽然安静下来,方才那种紧密合作的思维张力褪去,空气里弥漫开一丝微妙的、独处的氛围。
封瑶这时才感到脖颈有些酸,她轻轻转动了一下,目光不经意间落在徐卓远放在桌面的左手。骨节分明,手指修长,是一双非常适合敲代码和握笔的手。然而,她的视线却在他手腕内侧一道极淡、几乎看不清的旧疤痕上顿住了。
那道疤痕很浅,颜色接近肤色,若非离得近且光线恰好,根本无从察觉。它像是一道被时光模糊了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某种她不了解的过去。
前世,她从未有机会,也从未想过要如此靠近他,更不曾留意过这样的细节。此刻,这道疤痕却像一根细小的刺,轻轻扎了她一下。她记得,前世的徐卓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周身都笼罩着一种近乎自毁的阴郁和抗拒,那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疏离,似乎还源于更深层、更久远的什么东西。
“看什么?”徐卓远的声音突然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封瑶蓦地回神,意识到自己失态,连忙移开视线,脸上有些发烫:“没什么……就是,有点走神。”她顿了顿,终究没能压下心底那点关切,轻声补充了一句,“你……以前受过伤吗?”
徐卓远沉默了一下,抬起自己的左手,目光落在那个疤痕上,眼神有一瞬间的悠远和晦暗。那眼神太快,快得让封瑶几乎以为是错觉。
“小时候不小心弄的。”他放下手,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淡漠,显然不欲多谈。
封瑶识趣地没有再问。每个人都有不愿触及的过去,尤其是对于徐卓远这样层层包裹自己内心的人。她只是忽然想起,前世似乎隐约听过关于他家庭的一些碎片化传闻,并不愉快,似乎与他的父亲有关,但具体如何,她从未深究。那时,她连自己的世界都一片灰暗,哪有余力去照亮别人。
就在这时,模拟结果出来了。屏幕上的曲线图显示,情感冲突的模拟比之前平滑了许多,但依然在某些特定参数组合下会出现尖锐的峰值,像是系统无法处理的“情感风暴”。
“这里还有问题。”徐卓远微微蹙眉,指向那个异常峰值,“引导算法介入的时机还是太生硬,缺乏过渡。”
“嗯,”封瑶凑近了些,仔细看着数据,“可能需要加入一个‘情感缓冲带’的概念,不是强行压制,而是疏导和共情……就像……”她思索着合适的比喻。
“就像应对一个情绪崩溃的人,首先需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理解和接纳。”徐卓远接上了她的话,语气平淡,却说出了与她想法完全契合的核心。
封瑶惊讶地看向他。她没想到,一个惯常以绝对理性和逻辑思考问题的人,能如此精准地理解情感干预中“共情”的先决重要性。
接触到她惊讶的目光,徐卓远有些不自然地推了推眼镜,避开她的视线,声音低了几分:“……心理学基础教材上是这么写的。”
封瑶看着他微红的耳根,心里那点惊讶化作了更深的柔软。他其实什么都懂,只是不善于,或者说不愿意表达。他在为了“心域”,也在为了……他们的合作,努力地调整和适应。
“对,就是那个意思。”她弯起眼睛,没有戳穿他,只是顺着他的话往下说,“那我们接下来就重点优化这个‘缓冲带’算法?”
“好。”徐卓远点头,重新将注意力放回代码。
夕阳西沉,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时,调试才暂告一段落,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两人收拾东西离开实验室。
走在被夕阳余晖笼罩的校园小径上,气氛比来时更加松弛。封瑶忍不住哼起了轻快的调子,脚步也带着雀跃。
“今天进展很顺利。”她侧头看他,眼里闪着光,“感觉‘心域’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嗯。”徐卓远看着她被霞光镀上一层柔光的侧脸,和她眼中毫不掩饰的喜悦,冰封的心湖似乎也投入了一颗暖橙色的石子。“你的参数模型,起了关键作用。”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接地肯定她的贡献。
封瑶愣了一下,随即笑容更加灿烂,像盛满了整个夕阳的温暖:“是我们配合得好。”
正说着,封瑶的手机响了起来。她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母亲。她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但还是很快接了起来。
“妈……嗯,我刚从实验室出来……吃了,吃过了……您和爸爸也记得按时吃饭……钱够用的,您别担心……真的够……”她的声音依旧温柔,但细微的停顿和某些重复的强调,透露出一丝安抚的意味。
徐卓远放缓了脚步,走在她身侧稍后的位置,沉默地听着。他记得前世,封瑶的家庭似乎也背负着不小的压力,她的敏感和自卑,一部分也源于此。那时的她,从不会在电话里用这样轻快(哪怕可能是强装的)的语气对家人说话,更多的是沉默和压抑。
挂断电话,封瑶轻轻吁了口气,一转头,对上徐卓远的目光。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家里……例行关心。”
徐卓远看着她,忽然开口,声音在晚风中显得有些低沉:“如果有需要,项目后续如果有成果转化,会有津贴。”他说得极其克制,甚至有些生硬,但话语里的意思却明确无误——他在告诉她,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回报,不必为经济过于担忧。
封瑶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酸酸软软。他注意到了,他什么都知道,却用这样一种不伤她自尊的方式,递出了一份支持。
“我知道。”她迎上他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所以,我们要一起把‘心域’做得更好。到时候,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家里,我能靠自己。”
这不是赌气,也不是虚荣,而是一种重生后破土而出的、想要掌握自己人生的力量感。
徐卓定定地看着她,眼前的封瑶与前世那个总是低着头、将一切苦难默默咽下的身影逐渐分离。她依然温柔,却多了坚韧的骨架;依然善解人意,却不再无底线地自我牺牲。她像一株终于寻找到正确方向的新苗,奋力向着阳光生长。
他心底那片冻土,融化的速度似乎更快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让他几乎想要伸手,拂开她被晚风吹到她脸颊的一缕发丝。
但他最终只是紧了紧握着电脑包带的手指,喉结微动,移开了目光。
“嗯。”他再次应道,声音里带着一种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温柔,“会的。”
两人继续并肩前行,影子在身后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仿佛密不可分。学术的共鸣,成长的见证,潜藏关怀的传递,以及那些未曾宣之于口的过往与未来,在这一刻,都化作了脚下坚实的路,通往那个他们共同描绘的、充满微光的未来。
封瑶知道,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不仅有前世的遗憾,还有各自家庭的隐痛,以及项目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雨。但此刻,她无比确信,他们正在彼此治愈,彼此支撑,一步步走向那个双向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