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约定
日子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回了看似平静的轨道,课堂、实验室、宿舍,三点一线。但徐卓远深知,这平静不过是暴风雨间歇的假象,或者说,是深层冰层融化前,表面那层脆弱的薄冰。与父亲那次出乎意料的、近乎平和的谈话,像一枚精准的钥匙,插入锈蚀多年的锁孔,轻轻一转,“咔哒”一声,一扇沉重的心门被推开了一条缝隙。门后涌出的并非全是和煦春风,夹杂着经年的尘埃与冷冽,但至少,空气开始流动,光得以透入。
全国大学生创新科技大赛决赛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催促着“心桥”团队进入最后的冲刺。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与启明星争辉,键盘清脆的敲击声、低声而急促的讨论、白板笔划过表面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属于青春与梦想的奋斗交响乐。
“情感响应模块的延迟又降低了0.3秒。”徐卓远从布满代码的显示屏前抬起头,眼下的淡青色阴影掩不住语气中的满足与兴奋,“现在的‘心桥’,对用户情绪细微变化的捕捉和回应,几乎达到了实时水平,这体验将是颠覆性的。”
封瑶适时递过一杯温热的蜂蜜水,俯身看向屏幕上流淌的数据瀑布,她的指尖轻轻点向几个波峰和波谷:“伦理安全框架的第三轮极限压力测试也全部通过,零越界。即使在模拟用户表现出强烈自毁倾向的极端对话中,‘心桥’也始终稳定在陪伴、理解和积极引导的边界内,它的‘同理心’是克制的,也是安全的。”
两人目光在空中交汇,无需言语,一种深沉的默契自然流淌。徐卓远伸手,不是接过水杯,而是握住了她递水的手腕,力道轻柔却不容拒绝地一带,让她坐在了自己身旁的椅子上。实验室的冷光映照下,他的侧脸线条似乎都柔和了几分。
“如果没有你,‘心桥’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他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知道吗?昨天,父亲的特助主动联系了我,询问项目在决赛前是否需要额外的资源支持。”
封瑶微微睁大眼睛,诧异中带着欣喜:“真的?徐叔叔他…这真是意想不到。”
“不是直接的资金注入,”徐卓远解释,嘴角扬起一个微小却真实的弧度,“但他提供了一份名单,上面是几位行业内顶尖的专家联系方式,包括神经语言学和人机交互领域的泰斗,说如果我们遇到技术瓶颈,可以尝试咨询。这已经是他能表达的、最大程度的认可和支持了。”
封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话语背后那如释重负的欣慰。这种父子关系的破冰,于她而言有着双重意义——既为眼前这个逐渐卸下心防的徐卓远感到高兴,也为记忆中那个始终孤身对抗世界、直至最后一刻都未曾真正得到理解的少年感到深切的心疼。
“你值得这一切,阿远。”她声音轻柔,却字字清晰,“不仅仅是因为‘心桥’的成功,更是因为你本身——你的坚持,你的改变,你现在的样子。”
徐卓远凝视着她,窗外透入的夜色仿佛都沉淀在他眼底。他忽然问了一个盘旋心头已久的问题:“那天的家宴,你为什么坚持要和我一起去?你明明知道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压力和不友善。”
封瑶垂下眼帘,长睫在脸颊投下淡淡的扇形影子,仿佛在整理跨越时空的思绪。“因为我知道,那一关是你必须独自穿越的迷雾,但我不想让你一个人。”她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仿佛能穿透时光,“而且,我也想亲眼看看,这一世的徐叔叔……和那个在我记忆最后,在你离开后,守在病房外三天三夜、仿佛一瞬间苍老十岁的父亲,有什么不同。”
徐卓远的呼吸猛地一滞,握着她的手无意识地收紧:“什么?父亲他……守了三天三夜?”
“在你……离开之后,”封瑶的声音轻得像怕惊扰沉睡的往事,带着一丝恍惚的痛楚,“他像是被抽走了主心骨。后来我才辗转知道,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默默关注着‘心桥’项目的后续发展,收集了所有相关的报道和评论。”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如何用语言承载那份沉重,“有些理解和认可,总是在失去后才姗姗来迟……可惜,太迟了。”
徐卓远沉默下去,实验室里只剩下服务器运行的微弱嗡鸣。他紧紧握着她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仿佛要从这真实的触感中汲取力量,去消化这个颠覆他过往认知的信息——那个在他记忆中永远威严、疏离的父亲,竟也曾有过那样脆弱和悔恨的时刻。这让他心中的某块坚冰,彻底融化为复杂难言的情绪。
(新增剧情:周明轩的视角与行动)
与此同时,在创新大楼的另一间实验室里,周明轩刚刚结束与导师的电话。他挂断电话,脸上并无喜色,反而带着一丝阴郁。他同样入围了大赛的决赛,项目是关于“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信息过滤算法”,技术上颇具前瞻性,但导师刚才在电话中,却再次提到了“心桥”。
“……明轩,你的项目技术扎实,但‘心桥’团队那个情感交互的概念很新颖,切入了当前AI领域的痛点,评委们可能会更青睐这种有人文温度的创新。你多关注一下,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借鉴?”周明轩低声自语,嘴角扯出一抹自嘲的弧度。又是“心桥”,又是徐卓远。从大学入学起,他就仿佛一直活在徐卓远的光环阴影之下。无论是学术成绩、科研项目,还是导师的青睐,徐卓远总是轻而易举地获得他需要付出加倍努力才能触及的东西。他甚至暗中欣赏过封瑶,那个曾经安静得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女孩,可她如今也站在了徐卓远身边,眼神里充满了他从未见过的光彩和智慧。
他走到窗边,恰好看到楼下并肩行走的徐卓远和封瑶。夜色中,他们的身影靠得极近,姿态亲昵自然。一股混合着嫉妒、不甘与好奇的情绪在他心中翻涌。“心桥”……凭什么它能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徐卓远和封瑶之间,那种远超普通合作伙伴甚至情侣的默契,又到底从何而来?
他回到电脑前,调出了“心桥”项目早期在校园论坛上的一些公开讨论帖和演示视频碎片,试图从中找出被众人忽略的瑕疵或疑点。
(苏晴线扩展与逻辑加强)
苏晴的探究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通过李铭,她了解到“心桥”团队每周三晚会在创新大楼的公共讨论区进行小组会议。这个周三,她“恰巧”抱着一摞书路过那里,隔着透明的玻璃墙,看到了内部的情景。
徐卓远站在白板前,正在讲解技术架构的某个细节,神态专注,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内敛的自信。封瑶坐在不远处,目光始终落在他身上。那种眼神——苏晴心中莫名一悸——那不是普通热恋中女孩纯粹的仰慕,那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近乎怜惜的疼爱的、一种与有荣焉的骄傲,仿佛她不仅见证过他最落魄脆弱的时刻,也早已预见过他必将绽放的光芒。这种眼神,超越了时间和经历的局限。
更让她惊讶的是,当讨论陷入技术僵局时,封瑶并未像其他人一样陷入苦思,而是微微蹙眉,轻声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并非复杂的算法,而是关于用户界面某个交互细节的细微调整,源于一种纯粹的“感觉”。而徐卓远,这个向来以绝对理性和逻辑严密着称的天才,竟然立刻停下来,极其认真地考虑了她的建议,甚至当场在白板上修改了部分流程设计。那种几乎是无条件的信任与重视,在顶尖的技术合作中极为罕见。
“苏学姐?”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些许迟疑。
苏晴转身,看到李铭抱着一摞专业书,脸上有些惊讶。
“真巧,”苏晴迅速换上无可挑剔的自然微笑,晃了晃手中的书,“我刚从陈教授那儿讨论完课题出来,路过这里。你们团队还在奋战啊?”
李铭点点头,脸上带着熬夜的疲惫却又兴奋:“决赛临近,最后冲刺了。”他顺着苏晴刚才的视线看了眼室内,下意识压低了声音,“说真的,苏学姐,我跟着徐学长做项目也一年多了,从没见过他这样信任谁的意见。有时候,封学姐甚至不需要给出具体理由,只是直觉性地觉得某个交互‘感觉不对’,徐学长都会停下来,带着我们一遍遍重新检查代码,而且每次都能发现潜在的问题。”
苏晴心中的疑团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徐卓远,那个信奉数据至上的理性主义者,什么时候开始如此重视近乎玄学的“直觉”了?
“看来他们之间的默契,确实非同一般。”她状似随意地接话,引导着话题。
“何止是默契,”李铭摇头感叹,带着几分不可思议,“有时候他们就像……像共用同一个大脑,或者共享着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信息源。就上周,封学姐在讨论一个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案时,刚开了个头,说了半句话,徐学长就立刻接出了她脑海中完整的、优化后的技术路径。我们其他人都看呆了,那方案精妙得像是经过了好几周的反复推敲和验证,但他们就在那么一瞬间完成了交流。”
共用大脑?共享信息源?苏晴心中的那个大胆猜想再次浮现,并且轮廓愈发清晰。太过同步的思维,超越常人的信任,封瑶判若两人的性格与能力提升,徐卓远近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显而易见的成熟,还有古塔前那次充满未卜先知意味的警告……
一个在科幻小说里才常见的词汇跳入她的脑海——“重生”?虽然同样不可思议,但比起其他猜想,这个似乎更能合理地串联起所有的异常:封瑶对林浩事件的预警,她对徐卓远那种仿佛历经生死才沉淀下来的珍视与守护,徐卓远与父亲关系的突然缓和,以及他们项目进展中那些仿佛跳过大量试错阶段的“神来之笔”……
苏晴谢过李铭,抱着书转身离开。走在回宿舍的林荫道上,午后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梧桐树叶,洒下斑驳晃动的光点。她不断回想着刚才看到的画面和李铭提供的信息。如果她的猜测是真的,那么许多困扰她的疑点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但如何证实?直接去问?那无疑是最愚蠢的方式。而且,是否有必要去证实?
她想起封瑶那双变得异常通透坚定的眼睛,想起她警告自己时,语气中那份不容置疑的急迫与真诚。如果那真的是来自“未来”的警示,那么在她苏晴原本的人生轨迹里,究竟走上了怎样一条歧路,才会让封瑶觉得必须出面干预,甚至不惜暴露自身的异常?
一阵微风吹过,带着初夏特有的、混合着青草与栀子花的气息。苏晴停下脚步,站在光影交错的路中央,深深吸了一口气。她做出了决定——她会继续保持观察,但不会贸然打扰或深究。如果封瑶和徐卓远真的背负着如此惊人而孤独的秘密,那必定有他们不得已的苦衷。而她,至少应该相信封瑶那一刻流露出的、毫无作伪的善意。这份善意,值得她回报以尊重和沉默。
(主线剧情推进与情感深化)
创新大楼内,小组讨论会刚刚结束。团队成员陆续离开后,徐卓远和封瑶留下来整理散落的资料和笔记。
“苏晴刚才在外面。”徐卓远一边将文件归类,一边状似无意地提起。
封瑶整理的动作微微一顿:“什么时候?”
“讨论到中间阶段的时候。我透过玻璃墙的反光看到的,她站了一会儿,和李铭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徐卓远语气平静,但眼神锐利,“她似乎对我们,尤其是我们之间的互动,抱有持续的兴趣。”
封瑶微微蹙眉:“你觉得……她察觉到什么了吗?”
“直接猜到真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徐卓远理性地分析,“但她足够敏锐,肯定注意到了我们身上不符合常理的变化——你的,我的,以及我们关系的。苏晴的观察力和逻辑推断能力,一向是顶尖的。”
封瑶沉默片刻,轻声问:“你担心吗?如果秘密泄露……”
出乎她意料的是,徐卓远摇了摇头,脸上不见丝毫阴霾,反而有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稳:“不。这一世,我不再是那个自以为能掌控一切,最终却连最重要的人和事都无力守护的徐卓远了。我有你,有这重新来过的机会,有变得更强以抵御任何风险的决心。”他伸手,指尖轻抚过她的脸颊,动作带着珍视,“即使……只是假设,真的有人窥破了真相,我也不再恐惧。因为这一次,我拥有面对任何变故的勇气,也绝不会让任何悲剧重演。”
他的话语低沉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封瑶望着他,在他眼中看到了不同于前世那个孤独天才的坚韧与担当,心中的些许不安渐渐平息,被一种坚实的信赖所取代。
“不过,”徐卓远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抹属于创业者和策略家的狡黠光芒,“或许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主动给好奇的苏小姐提供一些经过设计的‘线索’。”
“什么意思?”封瑶疑惑。
“如果她真的在暗中调查,与其让她四处打探可能引出麻烦,不如由我们引导她,让她看到她‘希望’看到,并且能够‘合理’解释我们异常的理由。”徐卓远解释道,思路清晰,“比如,让她误以为我们早期曾参与过某个未被公开的、关于‘高强度心理协同与潜意识共享’的前沿实验,并因此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思维同步和直觉增强。”
封瑶睁大了眼睛:“这……她能相信吗?”
“比起真相,这个解释的可信度要高得多,也更容易被科学思维接受。”徐卓远轻笑,带着一丝玩味,“而且,这不仅能解释我们之间的默契,还能为‘心桥’核心技术那超乎预期的成熟度,提供一个合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起源故事’,算是一举两得。”
看着他眼中重新燃起的、属于开拓者的精明与活力,封瑶忍不住笑了,心底最后一丝阴霾也随风散去。这一刻,她无比确信,无论前路还有什么未知的挑战与风浪,只要他们携手,便无所畏惧。
整理完实验室,两人并肩走在被夜色笼罩的校园小径上。五月的晚风温暖而柔和,轻轻拂过面颊,带着不知名花草的暗香。
“等决赛结束后,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徐卓远忽然开口,声音在静谧的夜色中显得格外轻柔。
“哪里?”封瑶侧头看他。
“我母亲生前最喜欢的那片海滨。”徐卓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怀念与怅惘,“重生以来,我一直想再去一次,但总觉得……需要你的陪伴。”
封瑶的心瞬间柔软成一片。她知道,对徐卓远而言,那片海承载着他童年时代仅有的、关于家庭温暖的模糊记忆,邀请她同往,不仅仅是分享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更是主动向她敞开心中那片最柔软、最不设防的领域,邀请她进入他完整的生命叙事。
“好。”她没有多言,只是简单却无比坚定地回答,同时伸手,与他十指紧紧相扣。
路灯昏黄的光线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地面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如同他们重新编织的命运,再也难以分割。远处,创新大楼依旧灯火通明,如同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孕育着无数年轻的梦想与可能。
而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新的故事线索已然萌芽——计算机学院的周明轩,那个同样才华横溢却始终被徐卓远的光芒所掩盖的研究生,正站在宿舍的窗边,注视着楼下那对渐行渐远的亲密身影,眼中闪烁着复杂而晦暗的光芒。他手中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正在编辑的、请求调阅“心桥”项目早期校内评审资料的邮件。
涟漪已起,自湖心向外扩散,更多的波澜正在水面之下悄然酝酿、汇聚。但这一次,徐卓远和封瑶都深深地明白,只要彼此的手紧紧相握,心意相通,就没有什么风雨不可面对,没有什么彼岸无法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