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丰初得麟儿的喜悦,尚未在府中暖热,便被河西紧急军情带来的肃杀之气冲散。他即刻更衣,命人备马,直驱皇城。夜色中的长安,依旧灯火璀璨,但杜丰的心,已飞向了数千里外风沙凛冽的边关。
紫宸殿内,烛火通明。肃宗被连夜请起,脸色在烛光下更显灰败。太子李豫、兵部尚书、以及几位值守的宰相、将军均已到场,人人面色凝重。
兵部尚书率先禀报详细军情:“陛下,吐蕃大论(宰相)论钦陵,亲率十万之众,号称二十万,已突破边境防线,兵分两路,一路直扑河西重镇凉州,另一路绕道陇右,威胁关中门户!其先锋骑兵已与我在洪源谷、大斗拔谷的前哨守军发生激战,我军……损失不小。”
“论钦陵!”肃宗咬着牙念出这个名字,带着深深的恨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此人乃是吐蕃一代枭雄,用兵狡诈狠辣,一直是大唐西陲最大的威胁。
“郭子仪老将军何在?”肃宗急问。
“郭帅已接到军报,正从河中府调兵,然路途遥远,恐需时日方能驰援河西。”
殿内顿时弥漫起一股焦虑不安的气氛。安史之乱方息,朝廷元气大伤,精锐多在河北、西域布防,关中及河西陇右兵力相对空虚。论钦陵选择此时大举入寇,时机可谓歹毒。
“诸位爱卿,有何退敌良策?”肃宗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一直沉默不语的杜丰身上,“杜卿,你曾总督西域军事,熟知吐蕃情势,你有何见解?”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杜丰身上。这位刚刚还在推动文教改革的宰相,转眼间便要面对最残酷的军事考验。
杜丰出列,神色沉静,并无慌乱。他走到悬挂的巨幅军事舆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吐蕃进军路线,缓缓开口:“陛下,诸位,论钦陵此来,看似汹汹,实则有其致命弱点。”
“哦?弱点何在?”太子李豫迫不及待地问。
“其一,劳师远征,补给线长。”杜丰手指划过吐蕃高原至凉州、陇右的漫长路线,“吐蕃虽悍勇,然其国力远不及我大唐,十万大军深入我境,粮草辎重转运艰难,利于速战,难以持久。”
“其二,分兵冒进,首尾难顾。”杜丰指向陇右方向,“其分兵一路欲威胁关中,看似奇招,实则分散兵力。我河西、陇右诸军虽暂处守势,然只要稳住阵脚,依托坚城,使其两路不能相顾,便可寻机破之。”
“其三,国内不稳,后方堪忧。”杜丰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据‘察事司’密报,吐蕃赞普年幼,论钦陵虽掌大权,然其内部贵族并非铁板一块,尤其其宿敌苏毗等部,早有异心。若战事迁延,其国内必生动荡!”
他条分缕析,将看似危急的局面层层剥开,指出了敌人的软肋,让在场众人焦灼的心情稍稍安定。
“然则,当前之势,我兵力确然吃紧,如何应对?”兵部尚书问道。
杜丰早已胸有成竹,转身面向肃宗,肃容道:“陛下,臣请旨:”
“第一,严令河西节度使刘晏、陇右节度使李抱玉,务必坚守凉州、鄯州等核心城池,避敌锋芒,耗其锐气,绝不可浪战!同时,发动沿线堡寨、百姓,坚壁清野,断其粮草补给!”
“第二,即刻传令北庭节度使浑瑊、安西节度使梁宰,各抽调五千至一万精骑,东进驰援,威胁吐蕃侧后,使其不敢全力进攻!”
“第三,命朔方、河东节度使,即刻整军,做出东出姿态,牵制可能与之呼应的回纥、党项等部,稳定北线。”
“第四,请陛下授权,由臣总揽此次御吐蕃之战全局调度,协调各方,并请苏瑾将军即刻前往陇右前线,统一指挥陇右诸军,阻敌于陇山之外!”
杜丰的部署,立足于防守反击,充分调动了帝国尚能调动的军事力量,形成了一个东、西、北三面牵制,核心区域坚守待援的战略态势。尤其调动北庭、安西军东援,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步妙棋,既利用了他在西域的旧部关系,也考验着他对全局的掌控力。
肃宗听着杜丰清晰果断的部署,昏黄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一丝光亮。他看向杜丰,这个一次次在危难中站出来的年轻人,似乎总能带来希望。
“准!一切皆依杜卿所奏!”肃宗用力一拍御案,“即日起,由杜丰全权负责对吐蕃战事,各地节度使、将领,皆需听其调遣!违令者,斩!”
“臣,领旨!”杜丰深深一拜,接过这沉甸甸的担子。
退出紫宸殿,已是黎明前夕。杜丰没有丝毫耽搁,立刻返回政事堂,以宰相兼前线总指挥的身份,签发一道道措辞严厉、调度精准的军令。信使手持令箭,背负着帝国的命运,纷纷冲出长安,驰向四面八方。
安排完军务,天色已微明。杜丰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对侍立一旁的凌素雪道:“加大对吐蕃内部,尤其是论钦陵政敌的情报搜集和渗透力度。必要时,可以许诺重利,策动其后方生乱。此战,不仅要胜在疆场,也要胜在庙算。”
“明白!”凌素雪领命,身影融入晨曦前的黑暗中。
杜丰又看向苏瑾:“陇右乃关中屏障,万不可有失!你此去,不必急于求胜,稳守为上,待北庭、安西援军抵达,或河西稳住阵脚,再寻战机!”
“末将明白!必不负大帅重托!”苏瑾抱拳,甲胄铿锵作响,转身大步离去。
处理完这一切,杜丰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府中。柳明澜已然醒来,正靠着床头,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轻声哼唱。见杜丰回来,她眼中流露出关切:“郎君,边事紧急,你可要保重身体。”
杜丰走到床边,看着儿子安睡的稚嫩脸庞,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他轻轻抚过孩子的脸颊,低声道:“放心吧。为了你们,为了这大唐的万家灯火,此战,我必须赢。”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疲惫尽去,取而代之的是钢铁般的意志。烽火已燃照边关,他这位帝国的砥柱,将再次以他的智慧与决断,引领大唐渡过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朝堂上的科举风波,在迫在眉睫的战争面前,暂时偃旗息鼓。所有人都明白,若此战失利,一切新政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帝国的命运,再次系于杜丰一身。而他,已然执子落定,准备与那高原上的枭雄,在这千里疆场上,展开一场决定国运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