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载谋逆大案,如同一场狂暴的雷霆,狠狠涤荡了长安朝堂。元载本人被赐死,家族流放,其党羽或被清洗,或遭贬谪,盘根错节多年的“元党”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牵连的官员、将领多达数百,一时间,朝堂为之一空,人人自危。
肃宗的怒火与后怕,化为了对杜丰毫无保留的信重。在叛乱平息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上,肃宗当众盛赞杜丰“忠贯日月,智深似海,于国有擎天保驾之功”,随即颁布诏书,震动朝野:
“咨尔银青光禄大夫、参知政事、太子太傅杜丰,器识宏邈,风范凝正,文可经邦,武能定国……今特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授紫金光禄大夫(文散官最高阶),实封通前一千户,总揆百僚,匡辅朕躬……”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便是实质上的宰相之职!
诏书一下,满殿寂然,随即便是山呼海啸般的朝贺之声。尽管众人早有预料,但当杜丰真正以未及而立的年纪,穿上那象征极致人臣的紫色宰相袍服,立于百官之首时,那种视觉与心理的冲击力,依旧无比强烈。
郭子仪等老臣面露欣慰,他们深知,在此危难之际,唯有杜丰这般锐意进取且能力超群之人,方能带领大唐走出困境。太子一系的官员更是欢欣鼓舞。而那些幸存的、与元载有过瓜葛或心存保守的官员,则是在惊惧之中,夹杂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深知这长安的天,是真的变了。
杜丰面色沉静,出列谢恩,并无半分骄矜之色。他深知,这顶宰相的桂冠,并非仅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万丈悬崖。元载虽除,但旧有的利益网络并未完全清除,改革的阻力依旧巨大,而皇帝经此一吓,身体与精神都大不如前,对朝局的掌控力难免下滑,未来的变数更多。
“臣,杜丰,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敢不竭尽驽钝,夙夜在公,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以安天下黎庶之心!”他的声音清朗而坚定,回荡在紫宸殿中。
肃宗满意地点了点头,语气带着嘱托:“杜卿,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百废待兴,朕与太子,皆倚赖于卿。”
“臣,定不负陛下与殿下所托!”
拜相之后,杜丰并未急于烧起所谓的“三把火”,展现新官权威。他首先做的,是稳定人心,梳理朝局。
他奏请肃宗,对元载案中牵连不深、或有才能者可酌情宽宥,量才录用,以避免朝堂运转陷入停滞。同时,他大力举荐刘晏入朝,担任户部侍郎,主持财政改革;擢升在平息钱票风波和元载案中表现出色的苏瑾为左金吾卫将军,掌管部分京城卫戍;凌素雪则正式被授予“察事司都尉”之职,权责更重。他的核心班底,开始进入帝国权力的中枢。
紧接着,杜丰以宰相身份,召开了第一次政事堂扩大会议,除了几位宰相,还召集了六部尚书、侍郎及各寺监主官。
会议的气氛凝重而微妙。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位年轻的宰相,将带领大唐走向何方。
杜丰没有令人失望。他开门见山,抛出了一份名为《中兴政要疏》的纲领性文件。这并非具体的施政细则,而是明确了未来施政的三大核心方向:
一曰“强干弱枝,固本培元”。 重申中央权威,削弱藩镇割据基础。明确提出要加快“军械监”的筹建,推动边军精锐的轮换戍卫制度,并着手研究削弱节度使过重权柄的可行方案。同时,强调发展关中、河东等核心区域的经济与农业,夯实帝国根基。
二曰“通商惠工,开源节流”。 将“以商养军”、钱票、漕运改革等成功经验,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宣布将由户部牵头,刘晏具体负责,研究推行“两税法”以取代旧的租庸调制,并着手规划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与效率提升。明确鼓励海外贸易,筹建市舶司。
三曰“选贤任能,激浊扬清”。 改革科举,增加明算、明法等实用科目比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尤其注重其在推行新政中的实绩;严厉整顿吏治,打击贪腐。
这份纲领,如同一份宣言,清晰地表明了杜丰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它触及了军事、经济、政治、吏治等几乎所有核心领域。
会场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众人都被这宏大的蓝图和其中蕴含的激烈变革所震撼。
良久,才有老成持重者迟疑开口:“杜相……此疏所谋者大,然……牵涉过广,是否……徐徐图之?”
杜丰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安史之乱创巨痛深,元载之乱警钟在耳!我大唐,已无多少时间可以‘徐徐图之’!积弊如山,非猛药不能去疴;沉疴已久,非重典无以振衰!若因畏惧艰难便畏缩不前,我等有何面目对陛下,对太子,对天下期盼中兴的亿万黎民?”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大唐舆图前,手指划过帝国的疆域:“诸公,请看!北有回纥、黠戛斯虎视眈眈,西有吐蕃、大食野心未泯,南诏亦非安分。内有藩镇隐忧,吏治亟待整顿,财政捉襟见肘,百姓渴盼安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唯有大刀阔斧,锐意革新,方能使我大唐真正浴火重生,再造盛世!”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连最初提出疑虑的人,也陷入了沉思。
太子李豫坐在杜丰身侧,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在杜丰引领下,一个崭新强盛的大唐正在崛起。
“自此疏颁布之日起,”杜丰斩钉截铁道,“凡我同僚,当以此三大方向为纲,各司其职,拟定细则,全力推行!政事堂将按月核查进度,论功行赏,量过施罚!望诸公,与杜某同心协力,共克时艰,挽天倾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会议在一种凝重而又隐含激情的氛围中结束。所有人都明白,一个由杜丰主导的、充满变革气息的新时代,已经正式拉开帷幕。
退堂之后,杜丰回到专属的宰相值房。柳明澜已命人将他的书籍、文书整理妥当。看着窗外恢弘的皇城,杜丰轻轻握了握拳。
紫袍拜相,位极人臣。但这仅仅是开始。前方的路,布满了旧利益集团的顽抗、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荆棘、以及帝国沉疴带来的无数未知挑战。
但他无所畏惧。父亲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遗愿,现代灵魂中对富强文明的追求,与这个时代无数渴望中兴的志士仁人的期盼,都已融汇于他的胸中。
他将以这身紫袍为战甲,以政事堂为帅帐,以整个大唐的江山为棋盘,落子无悔,砥砺前行。
新政的砥柱,已然就位。一场关乎国运的深刻变革,即将在这古老的帝国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