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何星源(元元)背起了小书包,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何雨柱的“下一代系统V1.0”也随之升级到了“学龄期版本”。
日志的开头变成了:“系统主体‘何星源’进入义务教育阶段,运行环境由家庭扩展至校园,需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并应对知识输入与社交复杂度提升的新挑战。”
开学第一天,何雨柱和林婉一起送元元到校门口。
元元穿着合身的校服,小脸上既有对未知的兴奋,也有一丝紧张。
他紧紧拉着何雨柱和林婉的手,直到看见同班的小朋友,才在老师的鼓励下,松开手,迈进了校门。
那一刻,何雨柱看着儿子小小的、却努力挺直的背影,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吾家有儿初长成”的欣慰,也有点淡淡的失落——他的小系统,开始独立对接更广阔的网络了。
小学的生活,给何家带来了新的课题。
首先是作业。
元元的数学作业,对何雨柱来说自然是“降维打击”,他甚至可以给出三种不同的解法。
但当他试图用方程和函数概念去解释“小明有五个苹果,给了小红两个,还剩几个”时,元元眨巴着大眼睛,一脸茫然。
林婉在一旁忍俊不禁:“柱子,他才一年级,用实物比喻就好。”
何雨柱恍然,立刻找来苹果道具,进行现场演示,元元马上就明白了。
何雨柱在日志中反思:“知识传递需符合主体当前认知架构,过度超前的优化反而会导致系统不兼容。”
语文作业则更是何雨柱的知识盲区。
尤其是“看图写话”,要求根据一幅简单的图画,写出几句通顺的话。
元元咬着铅笔头,对着画着太阳、小鸟和绿草的图发愁。
何雨柱凑过去,试图进行技术指导:“描述客观现象。可写:天空有太阳,树上有鸟,地上有草。”
元元写下的却是:“太阳公公笑了,小鸟在唱歌,小草在跳舞。”
何雨柱看着儿子充满想象力的句子,愣了一下。
林婉轻声说:“你看,孩子的世界里有拟人和情感,这很好。”
何雨柱若有所思,在日志里添加:“语言学习不仅关乎逻辑准确性,更包含情感表达与想象力培养。此领域需向林婉同志学习干预策略。”
除了学业,社交问题也开始浮现。
一天,元元放学回来有点闷闷不乐,原来是因为和好朋友因为一块橡皮的所有权发生了小争执。
何雨柱的第一反应是分析物权归属和冲突解决流程。
林婉则把元元拉到身边,没有评判对错,而是引导他回忆事情的经过,并问他:“你觉得怎么样做,你们两个明天还能一起开心地玩滑梯呢?”
元元想了想,小声说:“我可以把我的新橡皮分他一半……”
何雨柱看着妻子引导儿子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再次感受到了“情感交互协议”的高效。
他默默更新了自己的“育儿手册”:解决人际冲突,关键在于恢复连接,而非判定是非。
当然,何雨柱的工程师特质也并非全无用处。
学校科技节,老师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小发明。
这对何雨柱来说,简直是专业对口到了极致。
他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引导元元自己提出想法。
元元说想看“会自己走路的小车”。
何雨柱没有直接做出一个复杂的机器人,而是找来材料,和元元一起,用皮筋、瓶盖和冰棒棍,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橡皮筋动力小车。
虽然简陋,但当小车“哒哒哒”地在地板上前进时,元元兴奋得小脸通红,看着爸爸的眼神充满了崇拜。
“爸爸你好厉害!你什么都会做!”
那一刻,何雨柱觉得,比拿到任何科技大奖都有成就感。
科技节上,他们的橡皮筋小车大受欢迎。
何雨柱耐心地向其他小朋友和家长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元元则骄傲地在一旁做“现场演示”。
何大清和张小娥也来给孙子捧场,看着儿子和孙子一起完成的“作品”,老人脸上笑开了花。
“瞧我孙子,这么小就有科学头脑,随他爸!”张小娥逢人便夸。
何雨柱看着被亲朋好友围住的元元,看着身边微笑的林婉,看着满脸自豪的父母,心里被一种平实而深厚的幸福填满。
他的“幸福工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在这些日常的陪伴、细微的引导和共同的成长中,却构建起了最坚固、最温暖的家庭系统。
晚上,元元睡着后,何雨柱在日志上记录:
“主体‘元元’适应良好,知识吸收速率符合预期,社交模块运行稳定。观测到其创造性思维活跃,需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予以支持。”
“备注:亲子协作完成项目,对双方关系及主体自信心提升效果显着。此模式应常态化。”
林婉走过来,看到屏幕上的字,笑着靠在他肩上。
“何工,你现在是越来越有‘人味儿’了。”
何雨柱握住她的手,看着窗外宁静的夜色,轻声说:“嗯,一直在学习。这个项目,没有毕业那天。”
家的灯光,温暖地亮着,照亮着此刻,也照亮着未来漫长而温暖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