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磨损预测模型在试点机床上取得了初步成功,换刀时机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有效减少了非计划停机时间。
年轻的研究员们逐渐褪去书卷气,开始能和老工人们顺畅交流,提出的方案也越发接地气。
何雨柱看着这一切,心中稍感宽慰。
但他肩上的担子,并未减轻,反而以另一种形式加重了。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项目申报、经费审批、对外联络、人事协调……大量行政事务,像潮水般涌来,占据了他越来越多的时间。
他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如何撰写规范的立项报告,如何编制严谨的预算,如何应对各种检查评比,如何在会议上与不同部门的人周旋。
这些工作,琐碎、重复,消耗心神,却似乎与技术创新的核心渐行渐远。
他感觉自己像被无数条无形的线拉扯着,离他热爱的图纸、数据和机床,越来越远。
这天下午,他刚处理完一份关于实验室安全制度的修订稿,又接待了一位前来洽谈合作的高校教授,紧接着参加了一个关于明年经费预算的内部讨论会。
会议冗长,争论不休。
等他疲惫地回到办公室,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桌上,放着小李提交的一份关于“引入注意力机制优化深度学习模型”的技术报告。
他拿起报告,想仔细看看,却发现大脑一片混沌,那些熟悉的公式和算法框图,此刻竟有些陌生和隔膜。
他已经快一个星期没有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了。
一种莫名的焦虑和空虚感,攫住了他。
他站起身,习惯性地走向车间。
一号线上,那台最初的“雨柱二号”原型机,依旧在稳定运行,屏幕闪烁着熟悉的绿光。
刘师傅正带着一个新来的硕士生,调试一个信号采集卡的驱动程序。
看到何雨柱,刘师傅擦了把汗,笑道:“何主任,您可是稀客啊!这地方都快忘了怎么走了吧?”
虽是玩笑话,却像一根针,轻轻扎在何雨柱心上。
他勉强笑了笑,走过去,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流。
“怎么样?还顺利吗?”
“还行,就是这新卡驱动有点小毛病,折腾半天了。”刘师傅抱怨道,“您要是有空,帮我们瞅瞅?您以前最擅长搞这个。”
何雨柱俯下身,看向那密密麻麻的代码和调试信息。
他努力集中精神,试图找出问题所在。
但思绪却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
他发现自己竟然需要花费比以往多几倍的时间,才能理解那段并不复杂的驱动逻辑。
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我再看看。”他直起身,有些狼狈地避开了刘师傅期待的目光。
那一刻,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对技术的敏锐触觉和沉浸式思考的能力。
管理岗位,像一层越来越厚的隔膜,将他与技术的源头活水隔开。
再这样下去,他可能会变成一个合格的“官员”,却失去作为工程师的灵魂。
危机感,前所未有的强烈。
他必须做出改变。
第二天,他找到了沈工,坦诚了自己的困境。
“沈工,我感觉自己快被行政事务淹没了,离技术越来越远。这样下去,我怕……会迷失方向。”
沈工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回答。
他给何雨柱倒了一杯茶,示意他坐下。
“雨柱啊,”沈工缓缓开口,“你知道,为什么当初力排众议,让你来负责这个实验室吗?”
何雨柱摇摇头。
“不是因为你是技术最牛的——当然,你的技术很过硬。”沈工看着他,“更重要的是,你身上有一种特质,一种能把技术想法变成现实、能把一群人拧成一股绳的特质。这是一种比单纯的技术能力更稀缺的能力。”
“管理,不是放弃技术,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去推动更大的技术变革。”
沈工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
“但是,你说得对。不能完全脱离技术一线,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你需要找到一种平衡。”
“具体怎么做?”何雨柱急切地问。
“第一,学会授权和信任。”沈工竖起一根手指,“把常规的行政事务,交给合适的行政助理去处理。你把关方向和大局,不必事必躬亲。”
“第二,划定‘技术时间’。”沈工竖起第二根手指,“每周,至少保证有完整的一天,或者几个半天,屏蔽所有干扰,深入实验室,参与具体的技术讨论和难题攻关。保持你的‘手感’和‘网感’。”
“第三,转变角色。”沈工竖起第三根手指,“从‘冲锋陷阵的士兵’,更多地向‘运筹帷幄的将军’转变。你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制定战略方向、识别关键技术瓶颈、整合内外资源、培养核心人才上。具体的技术实现,放手让团队去做。”
字字珠玑,如同醍醐灌顶。
何雨柱豁然开朗。
他之前的焦虑,源于试图用“士兵”的方式去履行“将军”的职责,自然左支右绌。
“我明白了,沈工。”何雨柱重重点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回到实验室,何雨柱立刻着手调整。
他物色了一位细心严谨的年轻行政人员,将报销、会议安排、日常接待等琐碎事务逐步移交。
他重新规划了自己的日程表,每周二和周四下午,雷打不动,作为“技术沉浸时间”,不安排任何会议,手机关静音,全身心扎进实验室。
他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小李和刘师傅,让他们承担更多的技术决策和团队管理职责。
起初,并不顺利。
授权出去的事情,偶尔会有疏漏,需要他补救。
“技术沉浸时间”也常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或访客打断。
团队独立决策时,也会出现偏差。
但何雨柱强迫自己保持耐心,允许试错,只在关键处给予指导。
渐渐地,变化发生了。
行政流程运转顺畅起来,他有了更多整块的时间。
在“技术沉浸日”里,他重新找回了与代码、电路、数据打交道的那种纯粹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