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波中的叹息
何大清半倚在老旧藤椅上,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敲打着扶手。
桌上的收音机嘶嘶作响,旋钮调准的位置播放着单薄的戏曲声,咿咿呀呀的唱腔在狭小的房间里回荡。
“这玩意儿,一天到晚就这么几个台。”
何大清叹了口气,伸手拍了拍收音机外壳,杂音稍减,戏曲声又清晰了些,
“新闻、戏曲、革命歌曲,翻来覆去就这么点内容。要是能多几个节目,听听外面的声音该多好。”
坐在对面的何雨柱抬起头来。
他是个十八出头的青年,眉目间透着股技术工人特有的专注劲儿。
此刻他正摆弄着一台报废收音机的内部元件,闻言手上动作顿了顿。
“爸,现在市面上的收音机不都这样吗?能收到两三个台就不错了。”
“是啊,都是外国货,贵得要命,还收不到几个台。”
何大清摇摇头,“我听说在国外,人家能收到几十个台,连外国的广播都能听见。”
何雨柱没再接话,但父亲的话在他心里扎了根。
他低头看向手中布满元件的电路板,眼神渐渐变得深邃起来。
作为红星轧钢厂的一名工程师,何雨柱对机械电子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和热爱。
厂里的设备出问题,别人搞不定的,他总能想出办法修好。
私下里,他不知拆装过多少台废弃的收音机,研究它们的内部结构。
那天晚上,何雨柱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父亲那句:“要是能多几个节目”的话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
市面上收音机确实又贵又不好用,全是进口货,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才能买上一台,却只能收到寥寥几个频道。
“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做?做得更好,更便宜?”
黑暗中,何雨柱喃喃自语。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野草般疯长。
……
废品站里的宝藏
第二天一早,何雨柱就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四九城的废品回收站。
“老张,有没有报废的收音机?电子管、电路板什么的都行。”
何雨柱在最大的一个废品站前刹住车,冲着里面喊道。
站主老张从一堆废铁中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哟,何技术员啊,又要搞什么发明创造?”
“就是随便捣鼓捣鼓。”何雨柱笑笑。
老张指了指角落:“那儿有几台破烂,上星期刚从电子厂拉过来的,你看看有没有能用得上的。”
何雨柱如获至宝,一头扎进那堆电子垃圾中翻找起来。
他挑出了五台不同型号的报废收音机,又搜罗了一堆零散的电子元件,最后目光被一个几乎完整的长短波接收模块吸引。
“这些多少钱?”
他抱着一堆“宝贝”问老张。
“给两块钱吧,反正也是要拆解的废品。”
何雨柱痛快付了钱,把东西捆在自行车后座上,心满意足地往回赶。
回到家中,他把自己的小房间变成了临时实验室。
桌上堆满了电路图、无线电手册和各种工具。何雨水——他十岁的小妹妹,好奇地探头进来。
“哥,你要变成科学怪人吗?”
她看着满屋子的电子元件和图纸,眼睛瞪得圆圆的。
何雨柱笑着揉乱她的头发:
“哥要造一台特别厉害的收音机,能收到全世界的声音。”
“真的吗?那能听到丑国的米老鼠吗?”何雨水兴奋地问。
“说不定真能呢。”何雨柱眼神发亮。
***
不眠之夜
研究过程远比何雨柱想象的要复杂。
现有的收音机大多采用简单的中波接收,能捕捉的信号有限。
而要接收更多频道,特别是短波信号,就需要完全不同的设计。
何雨柱找来了所有能找到的无线电书籍和资料,甚至托人从图书馆借来了英文原版的技术手册。
每晚下班后,他就埋首于图纸和元件之中,常常熬到深夜。
“柱子,这么晚还不睡?”
何大清半夜起床,看见儿子房间还亮着灯,忍不住敲门问道。
“爸,我马上就睡,还有个电路没算完。”何雨柱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却充满激情。
何大清推开门,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墙上贴满了电路图和各种计算公式,桌上堆着拆解的收音机零件,地上散落着焊锡和电线。
“你这孩子,别太拼命了。”何大清心疼地说。
“爸,我有预感,就快突破了。”
何雨柱眼睛里有血丝,却闪着光,“我发现如果用双调谐回路设计,再加上高增益放大器,就能大大提高接收灵敏度…...”
何大清听不懂儿子的技术术语,
但他看得懂儿子眼中的执着和热情,只好摇摇头:“早点休息,别累坏了身体。”
何雨柱嘴上答应,但父亲一走,又沉浸到了无线电的世界中。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试验和计算,何雨柱终于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收音机电路方案。
它创新性地采用了三级高频放大,配合精心计算的中频变压器参数,极大地提高了接收灵敏度。
更重要的是,他加入了一个独特的长短波切换装置,能够接收到国内外的短波广播。
理论设计完成了,接下来是更艰难的实践环节。
***
手工打造奇迹
没有现成的零件,何雨柱就自己动手制作。
他利用厂里的废料加工金属件,用薄铜片手工绕制线圈,甚至自己打磨磁芯。
最困难的是高频部分的电子管,市面上根本买不到高性能的型号。
何雨柱想到了一个大胆的办法——改造现有的普通电子管。
他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丑国无线电杂志上的文章,介绍了一种提高电子管工作频率的方法。
通过精细的改造和调试,他竟然成功地将普通电子管的性能提升到了所需水平。
一个个零件在他手中诞生,又一点点组装起来。
没有外壳,他就用木板手工制作了一个机箱,前面板精心排列着调谐旋钮、波段开关和频率刻度盘。
何雨水成了他的第一个观众和小助手,经常帮他递工具、拿零件。
“哥,这个闪闪的管子是干什么用的?”她指着发光的电子管问。
“那是放大信号用的,就像把微弱的声音变大一样。”何雨柱耐心解释。
“那这个圆圆的呢?”她又指着一个线圈。
“那是捕捉电波的天线线圈,就像渔网捞鱼一样把空中的电波捞进来。”
何雨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觉得哥哥像个魔法师,能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变出魔法。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那台手工收音机终于完成了。
它看起来十分简陋,木制外壳粗糙,元件排列也不整齐,但何雨柱知道,这里面凝聚着他的全部智慧和心血。
接通电源的那一刻,何雨柱的手微微颤抖。
电子管渐渐亮起温暖的光芒,扬声器里传出轻微的电流声。
他慢慢旋转调谐旋钮。
先是熟悉的本地电台戏曲节目,声音比普通收音机清晰得多。
继续旋转,龙国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传来,依然清晰稳定。
再往下,他收到了一些微弱的外语信号。
何雨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微调着。
突然,一个清晰英语广播从扬声器中传出:“this is bbc world Service...”
何雨水惊得张大了嘴巴:“哥,是外国人说话!”
何雨柱也激动得难以自持,他继续调谐,又陆续收到了毛熊莫斯科广播电台、丑国之音等多家国际广播信号的清晰播音。
成功了!
他真的做到了!
……
厂里的震惊
周一上班时,何雨柱犹豫再三,还是把那台手工收音机带到了厂里。
午休时间,他躲在车间角落调试机器,被路过的车间主任老王发现了。
“小何,你这是搞的什么名堂?”老王好奇地凑过来。
“主任,这是我自己做着玩的收音机。”何雨柱有些不好意思。
老王打量着那台粗糙的木盒子:“能响吗?看起来不像商店里卖的啊。”
“能收到一些台。”何雨柱谦虚地说。
正好厂里的技术科长李工也走过来:“哟,小何还懂无线电啊?让我看看。”
李工是厂里的技术权威,早年留学毛熊,对电子技术很有研究。
他仔细查看了何雨柱的“作品”,越看越惊讶。
“这电路设计…...你自己想的?”李工指着内部结构问。
何雨柱点点头:“参考了一些资料,但大部分是自己设计的。”
“不可能!”
李工难以置信,“这双调谐高放电路,这中频变压器参数计算…...
这水平已经超过国内专业厂的设计了!”
李工的声音引来了更多人的围观,包括副厂长赵长明。
“老李,什么事这么激动?”赵副厂长问道。
“赵厂长,你看小何自己做的这个收音机!”
李工激动地说,“不仅能收到国内台,还能收到外国台!灵敏度极高,选择性也好!”
赵副厂长将信将疑:“真的假的?我们自己厂的工人能做出这么厉害的东西?”
“何止是厉害!”
李工一边调试着收音机,一边解释,
“现在市面上的收音机最多收三四个台,他这个能收几十个!
连短波都能清晰接收!这技术水平已经国际领先了!”
这时收音机里正清晰地播放着bbc的英语新闻,围观的工人们都惊呆了。
“这小子神了啊!”
“咱们厂出了个天才!”
“这要是量产还得了?”
赵副厂长的眼神从怀疑变为惊讶,再变为兴奋。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台收音机,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小何,来我办公室一趟!”
赵副厂长郑重地说,“带上你的收音机!”
……
会议室的演示
当天下午,厂里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除了厂领导,还有技术科的所有工程师。
何雨柱被请到会议室中央,那台手工收音机放在桌上。
“开始吧,小何。”赵副厂长示意。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接通电源。
他先调出了中央台,声音清晰洪亮;然后又调出了几个地方台,每个都信号稳定;最后他开始演示短波接收。
随着旋钮转动,小鬼子NhK、毛熊莫斯科广播、bbc、丑国之音...…
一个个外国电台的声音在会议室中响起,虽然语言不同,但信号之清晰令人震惊。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收音机里传出的各种语言广播。
最后,何雨柱调回了一个正在播放京剧的中波台,声音依然纯净无杂音。
“不可思议!”
技术科长老陈率先打破沉默,
“这灵敏度、这选择性,完全超越了市面上所有产品!”
“小何,这真是你独立设计的?”厂长张建国严肃地问。
“是的,厂长。
我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的,参考了一些国外技术资料,但核心设计都是自己摸索的。”何雨柱回答。
李工补充道:
“厂长,我检查过电路设计,确实有很多创新之处。
尤其是高频放大部分和中频变压器的设计,完全是小何独创的。”
张厂长沉思片刻,问道:“成本如何?如果量产的话?”
何雨柱早有准备:“
厂长,我估算过。
现在市面上的进口收音机卖200-300元一台,成本大概在100元左右。
我们的设计虽然复杂一些,但因为采用了创新电路,实际上用的元件数量并不多,量产的话成本可以控制在60-70元。”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吸气声。
“而且,”
何雨柱继续道,
“我们的性能远超它们,不仅能收更多国内台,还能清晰接收国外短波广播。
这在目前市面上是独一无二的。”
厂领导们交换着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兴奋。
张厂长猛地一拍桌子:“好!太好了!小何,你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惊喜!”
……
雄心与担忧
会议结束后,何雨柱被单独请到厂长办公室。
张厂长亲自给他倒了杯茶:
“小何啊,你是厂里的老人了,父亲也都是厂里的职工。
今天你这个发明,不仅是你个人的荣誉,更是为厂里立了大功啊!”
何雨柱谦虚地笑笑:“厂长过奖了,我就是喜欢琢磨这些东西。”
“你的设计我看了,很有潜力。”
张厂长语气严肃起来,
“现在国家鼓励工业创新,特别是能够出口创汇的产品。
你这收音机,我看有机会打开国际市场!”
何雨柱眼睛一亮:
“厂长,我也是这么想的。
现在外国收音机卖得贵,性能还不如我们的。如果我们能量产,肯定有竞争力。”
“但是…...”
张厂长沉吟道,“厂里目前的生产线都是为轧钢设计的,要转产电子产品,难度不小啊。”
“厂长,其实不需要完全转产。”
何雨柱早有思考,“我们可以先组建一个小型的电子车间,专门生产收音机。
很多零件可以外协加工,我们主要负责核心部分生产和总装。”
赵副厂长插话:
“关键是技术保密。这么好的设计,要是被别的厂学去了...…”
“这个我已经考虑过了。”
何雨柱从口袋里拿出一份文件,“
这是我初步拟定的专利申请材料。
我们可以先申请专利保护,然后再量产。”
三位厂领导再次震惊了。
他们没想到这个年轻技术员不仅技术过硬,连知识产权保护都想到了。
张厂长一拍大腿:
“好!就这么办!小何,从现在起,你升任电子车间筹备组组长,全面负责收音机的量产工作!
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我汇报!”
……
车间的挑战
升职带来的不只是荣誉,更是巨大的压力。
何雨柱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生产线建设。
轧钢厂根本没有电子生产经验,一切从零开始。
他带着厂里分配的几个年轻学徒,日夜奋战。
没有专用设备,他们就改造现有设备;没有熟练工人,他就亲自培训。
“注意焊点要圆润光滑,不能有虚焊。”
何雨柱手把手教工人们焊接技巧。
“这个线圈绕制要均匀,匝数不能错,否则影响接收效果。”
“调试的时候要细心,每个频点都要校准。”
那段时间,何雨柱几乎住在了厂里。
何大清看着儿子日渐消瘦,既心疼又骄傲,每天让何雨水给哥哥送饭。
“哥,爸让你注意身体。”
何雨水把饭盒递给满手焊锡的何雨柱。
“知道啦,告诉爸别担心。”何雨柱匆匆扒了几口饭,又投入到工作中。
经过一个月的奋战,第一条简易生产线终于搭建完成。
当第一台正式生产的“红星牌”收音机下线时,整个车间沸腾了。
通上电,调谐旋钮转动,从京台到云台,从新闻到戏曲,再到清晰的国外短波广播——完美复刻了何雨柱那台原型机的性能。
工人们激动地鼓掌,何雨柱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这一切的努力没有白费。
……
外贸局的惊喜
第一批试生产的五十台收音机,被送到了轻工外贸局进行测试评估。
外贸局的工程师们起初不以为然——一个轧钢厂能做出什么好收音机?
但测试结果让他们大跌眼镜。
“灵敏度超出国家标准两倍!”
“选择性极佳,邻频干扰几乎不存在!”
“短波接收能力堪比专业接收机!”
外贸局副局长亲自带队来到红星轧钢厂考察。
“真没想到,你们一个轧钢厂,能做出如此先进的收音机!”
副局长参观完生产线后感叹道。
张厂长骄傲地介绍:
“这都是我们厂技术员何雨柱同志的成果,完全自主设计研发。”
副局长握住何雨柱的手:
“年轻人,了不起啊!你这设计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
随后的话题转向了国际市场。
“目前东南亚、非洲等地对收音机需求很大,但欧美产品价格太高,国产产品性能不足。”
副局长分析道,
“你们这个产品正好填补了中间空白——性能优越,价格适中。”
“我们能申请出口许可吗?”张厂长急切地问。
“当然!”
副局长肯定地说,
“不仅如此,外贸局还会优先推广你们的产品参加广交会!
这种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正是国家鼓励出口的!”
厂领导们相视而笑,他们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
广交会上的亮相
三个月后,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红星牌”多波段收音机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起初,外商们对这个陌生的中国品牌并不感兴趣。
直到何雨柱现场演示了收音机的性能。
“这是我们收到的德dw电台…...
现在是F国际广播.…..
这里是澳广播公司.…..”
何雨柱流畅地切换着频道,清晰的外语广播让外商们震惊不已。
“多少钱一台?”
一个东南亚商人急切地问。
“出厂价60美元,比欧美品牌便宜一半,性能更优越。”
何雨柱用流利的英语回答。
“能收到多少个台?”
“在中波波段能收到10-15个国内台,短波波段能收到30个以上的国际台,取决于接收环境。”
展位前,很快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最让何雨柱自豪的是,几个欧洲商人也下了订单——
龙国制造的收音机,第一次反向销售到了无线电技术的发源地欧洲!
展会结束,红星牌收音机拿到了总额200万美元的订单,是厂里预计的十倍还多!
捷报传回厂里,全厂欢腾。
张厂长立即决定扩建生产线,加大产量。
庆功宴上,厂领导集体向何雨柱敬酒。
“小何,你是厂里的功臣!不,是国家的功臣!”
张厂长激动地说,
“你设计的收音机,不仅为厂里创造了效益,更为国家争了光!”
何雨柱谦虚地回答:“厂长,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那天晚上,何雨柱喝得微醺回到家中。
何大清正在用儿子设计生产的收音机听戏,音色纯正,信号稳定。
“爸,怎么样?够清晰吧?”何雨柱笑着问。
何大清关掉收音机,认真地看着儿子:
“柱子,你做到了。不仅让我听到了更多的戏,让全世界听到了龙国的声音。”
何雨柱望向窗外,繁星点点。
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下一个目标——研制龙国自己的电视机。
他相信,这只是开始,龙国制造的电子产品,终将走向世界巅峰。
夜空中的无线电波无声地穿梭,将一个民族的创新与梦想,传向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