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禧堂内的暖香,是沉水香混着蜜合香熬煮的甜暖,裹着鎏金狻猊香炉里吐出来的袅袅青烟,缠在悬挂的朱红寿字彩灯上 —— 灯穗垂着碎金,风一吹就晃,把满厅的珠光宝气都映得发虚。永宁侯府的亲眷世交挤在紫檀木八仙桌旁,银箸碰着青瓷碗沿,脆响里裹着半真半假的笑语;有人袖口露着翡翠镯子,转腕时 “叮” 地撞在杯沿,目光却往旁人的贺礼上瞟,那点打量藏在笑纹里,比针尖还细。
沈静姝牵着春雨的手,从侧门的阴影里走进去。她今日穿的藕荷色缠枝莲缎面袄,是去年的旧衣,领口的金线磨得发淡,月白百褶裙垂在青砖上,只在走动时晃出几缕轻纹;发间那支素银簪子,连雕花都是最简单的缠枝,在满厅的赤金点翠里,素得像株刚从雪地里拔出来的寒梅,连带着她那张本就苍白的脸,都添了几分寡淡。
刚找了个靠后的空位坐下,几道目光就像细针似的扎过来。
“那就是世子夫人?瞧着比从前还瘦,病气没好透似的。” 说话的是三太太身边的陪房,声音压得低,却故意让沈静姝能听见,指尖还悄悄指了指她的素银簪。
“可不是么,听说她院里前几日还乱着,寿礼怕是凑活的吧?” 另个穿石青袄子的婆子接话,嘴角勾着讥诮,眼风扫过沈静姝的裙角,像在看什么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那些话飘在暖香里,细若蚊蚋,却字字钻进沈静姝耳中。她垂着眼睫,长睫在眼下投出浅影,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腹轻轻蹭着裙摆的褶皱 —— 只有藏在袖中的指尖悄悄蜷缩,指甲掐着掌心的软肉,那点疼让她记着:《药师佛说法图》的墨渍还在眼前晃,而怀中这卷临时改的《万壑松风图》,是她唯一的筹码,赌错了,就是万劫不复。
主位上的太夫人,穿一身绛紫色五福捧寿妆花通袖袍,袍子上的金线寿字在灯下发亮,连盘扣都是赤金嵌红宝石的;头上那顶赤金点翠大发冠,翠羽闪着幽光,压得她鬓边的珍珠步摇只敢轻轻晃。她半靠在铺着玄狐皮的太师椅上,儿孙叩拜时,她只微微抬眼,目光扫过那些羊脂玉、珊瑚树,嘴角噙着淡笑,却没半点真切的暖意 —— 仿佛眼前的珍玩,都不过是些寻常物件。
各房献寿礼时,厅里的气氛就像被烧到了沸点。三爷捧着半人高的羊脂白玉观音上来,玉质白得像凝脂,观音的衣纹垂坠如真丝,连掌心的净瓶都雕得透亮,一亮相就引得满厅 “啧啧” 赞叹,太夫人的笑终于深了些,指尖碰了碰玉瓶,说句 “费心了”。四爷献的前朝孤本棋谱,纸页泛着陈年的米黄,墨字是小楷,一笔一划透着劲,太夫人接过时,特意让张嬷嬷拿了放大镜,翻了两页才道:“我近来正愁没好棋谱,你倒懂我心意。”
轮到姨娘们时,柳姨娘走得最是招摇。她穿一身水红色缕金百蝶穿花云锦袄,袄子上的蝴蝶用金线勾了翅,走动时像真要飞起来;手里捧着的紫檀木嵌螺钿屏风,十二扇叠着,展开时螺钿在灯下发着虹彩,每扇上都绣着个不同字体的 “寿” 字,连边角都缀了细珍珠。“母亲,儿媳寻了最好的绣娘,赶了三个月才成的。” 她屈膝时,鬓边的金步摇晃得厉害,语气里的得意藏都藏不住。太夫人果然笑出了声,让张嬷嬷收在身边,说 “摆去我书房,日日能瞧”。
张嬷嬷侍立在太夫人身后,手里捧着银质托盘,眼角余光却总往沈静姝那边飘。见柳姨娘得了夸,她嘴角勾出丝冷笑,用帕子慢腾腾擦着托盘边缘,那模样像在等什么好戏 —— 等沈静姝拿不出像样的寿礼,等太夫人动怒,等这世子夫人彻底没脸。
终于,司礼的老管家清了清嗓子,高声唱喏:“世子夫人沈氏,献寿 ——”
这话像块冰投进滚油里,满厅的喧闹瞬间静了。银箸停在半空,说笑的人闭了嘴,所有目光都齐刷刷聚过来 —— 有好奇,有怜悯,更多的是幸灾乐祸,像要看她怎么在这满堂锦绣里丢人。沈静姝甚至能感觉到,柳姨娘正用帕子挡着嘴,眼底的笑意快溢出来了。
她深吸了口气,暖香钻进肺腑,却压不住心口的发紧。缓缓起身时,月白裙扫过椅腿,带出缕轻响;走到堂中站定,她屈膝下拜,裙角铺在青砖上,像朵绽开的白梅:“儿媳沈氏,恭祝母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声音清凌凌的,没什么力气,却奇异地穿破了满厅的浮华,落在每个人耳中,带着种定了心的稳 —— 不像要献寿,倒像早把输赢都看透了。
太夫人的目光落在她身上,那目光从她的素银簪扫到旧袄子,嘴角的笑还在,语气却淡得像水:“起来吧。你身子弱,能来就好,不必多礼。” 听不出关切,也听不出苛责,倒像在应付个无关紧要的人。
沈静姝谢恩起身,从春雨手里接过那卷画轴。画轴裹着深蓝绫子,她双手捧着递上去,指尖微微发颤,却笑得温顺:“儿媳无才,前几日读龚贤的画论,忽得灵感,便熬夜临摹了幅《万壑松风图》。松柏长青,风骨永存,愿母亲如松柏,福寿绵长。”
“龚贤的山水?” 太夫人终于坐直了些,眼中闪过丝兴味。龚贤的 “黑龚” 画风,墨色浓得化不开,满纸都是苍劲的力道,闺阁女子多爱工笔花鸟,临摹这个的,倒是少见。她抬手示意,旁边的丫鬟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展开画轴,绫子划过桌面,带出细响。
宣纸一展开,满厅的目光都凝住了。三尺余长的宣纸上,墨色浓淡相宜:远山用淡墨染,像蒙了层薄雾,山尖的雪透着虚;近峰用浓墨皴擦,石纹粗粝,像能摸到凹凸;松针更妙,用焦墨勾出,密而不乱,针尖带着劲,仿佛风一吹,就能听见松涛响 —— 真有几分龚贤那 “笔力扛鼎” 的气势。
坐在角落里的老翰林,是侯府的世交,懂画。他眯着眼看了半晌,轻轻点了点头,对身边的人低叹:“这世子夫人,笔力竟这般扎实,倒不像传闻里那般……” 话没说完,却已道尽了讶异。
太夫人的目光在画上流转,从松针扫到山石,手指在太师椅扶手上轻轻敲着,半晌才道:“难为你有这份心思,笔力也见功底,不错。” 这已是今日寿宴上,难得的一句实夸。
张嬷嬷站在后面,脸色瞬间沉了沉,手里的帕子攥得更紧了。柳姨娘却没打算就这么算了,她娇笑着起身,帕子在指尖绕了圈,声音软乎乎的,却藏着刺:“姐姐真是深藏不露呢!这画临得比男儿还好,只是…… 妾身记得,礼单上姐姐报备的,是柄青玉如意?怎的临时换了?莫不是觉得那如意寻常,拿不出手,怕惹母亲不快?”
这话一出口,厅里的气氛又变了。擅自改寿礼,本就不合规矩;再说 “拿不出手”,更是暗指沈静姝苛待公中,或是对太夫人不敬。众人的目光又复杂起来,有看热闹的,也有等着看太夫人如何处置的。
沈静姝心里冷笑 ——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她却没慌,反而屈膝又福了福,姿态放得更低:“姨娘说笑了。那青玉如意是公中所备,稳重大方,儿媳本想与画一并呈上。只是前几日临画时,总觉得松柏之志更合母亲风骨 —— 母亲一生操劳,撑起侯府,这份坚韧,本就如松柏般。儿媳想着,若能博母亲一笑,多熬几夜也值。若因擅自更改惹母亲不快,儿媳甘愿受罚。”
她把 “母亲风骨”“博母亲一笑” 说得恳切,又把 “公中如意” 抬出来,既显了孝心,又堵了 “不敬” 的话头。姿态谦卑,语气坦诚,倒让柳姨娘那番话,显得像故意挑事。
太夫人瞥了柳姨娘一眼,语气淡了些:“一份心意罢了,何必拘泥形式。我瞧着这画甚好,你有心了。”
柳姨娘碰了个软钉子,脸颊瞬间红了,捏着帕子的手,指甲都快掐进帕子里,却只能讪讪地坐下,嘴里嘟囔着 “姐姐心思细”,声音小得像蚊子叫。
就在众人以为这场小风波该过了时,太夫人却忽然微微倾身,凑近那幅画,鼻翼轻轻翕动了一下。动作极细微,快得像只是调整坐姿,若不是沈静姝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她,几乎要错过了。
她在闻什么?是宣纸上的墨香?还是…… 那用盐粒勾勒的梅花,在暖香里散出了极淡的咸气?
沈静姝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指尖瞬间冰凉。她紧紧盯着太夫人的脸 —— 那雍容的面容上,皱纹没动,笑意没改,可目光落在画右下角的留白处时,却顿了顿。紧接着,太夫人的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了两下,节奏慢而轻,像在想什么心事;眼神深处,掠过一丝淡淡的情绪 —— 像看到了旧物的追忆,又像发现了秘密的惊疑,快得像流星,转瞬就没了。
“儿子来迟了,请母亲恕罪。”
一个低沉的声音忽然从门口传来,像块冰投进暖香里,瞬间压下了厅里的细碎声响。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萧煜穿着一身墨色暗纹锦袍,袍子上的云纹要在灯下发亮;外面披着件玄狐大氅,狐毛蓬松,衬得他身姿更挺拔。他踏着寒风走进来,靴底沾着点残雪,落在青砖上 “嗒嗒” 响,所过之处,原本喧闹的人都悄悄闭了嘴,连目光都不敢抬得太高 —— 他周身那股迫人的气场,像无形的墙,把满厅的浮华都隔在了外面。
他径直走到堂前,屈膝向太夫人行礼,动作标准却不拖沓。起身时,目光扫过那幅展开的《万壑松风图》,瞳孔微微缩了缩,停顿了一瞬 —— 快得像只是随意一瞥,随即就移开了,落在旁边垂首而立的沈静姝身上。
那目光沉静得像深潭,没什么情绪,却带着千钧重量。沈静姝只觉得脊背微微一僵,连呼吸都滞了半拍 —— 他是不是看出来了?看出来那留白处的盐梅?看出来她藏在画里的心思?
太夫人见了萧煜,脸上的笑意终于真切了些,招手让他坐:“路上冷,快歇歇。你媳妇刚献了幅好画,你也瞧瞧。”
萧煜应了声 “是”,却没立刻去看画,只又看了沈静姝一眼,才在旁边的空位坐下。
寿宴的喧闹渐渐又起来了,银箸碰碗的脆响,说笑的声音,都比刚才更热闹。可沈静姝知道,这热闹都是假的 —— 太夫人那瞬间的异常,萧煜那两记意味深长的目光,还有那幅画上无人点破的 “无痕之梅”,像一根根无形的丝线,正悄悄缠绕过来,把这荣禧堂,把她,都织进一张扑朔迷离的网里。
她垂着眼,指尖又碰到了袖中的半枚梅花玉符,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往心里钻。这寿宴,这画,这藏在暗处的眼睛,都只是开始。真正的暗涌,才刚刚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