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关失守,定军山易帜的消息传至南郑,汉中治所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师君”张鲁闻报,面如土色,瘫坐在五斗米道祭坛之下,喃喃道:“天亡我也!天亡我也!”
其弟张卫败退回城,盔歪甲斜,狼狈不堪,哭诉道:“兄长!刘备军势大,黄忠老儿狡诈,袭了定军山,致使阳平关失守!如今……如今如何是好?”
谋士阎圃再次进言:“师君!事急矣!刘备旦夕可至城下,南郑虽坚,然无险可守,兵无战心,难以久持。为今之计,唯有两条路:要么,尽焚府库粮草,趁乱突围,北投曹操;要么……开城归降刘备。”
张鲁闻言,犹豫不决。焚库逃亡,他于心不忍,那些钱粮物资是他积累多年,也是汉中百姓所依;开城投降,又心有不甘,且不知刘备会如何对待他这“妖道”首领。
就在张鲁举棋不定之际,刘备大军已兵临南郑城下,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然而,刘备并未立即下令攻城,而是采纳法正之策,采取了攻心为上之策。
一方面,刘备下令大军严守纪律,不得扰民,并派出使者,将之前俘获的汉中军士卒,给予路费,全部释放回城,让他们宣扬刘备军的“仁德”与强大。
另一方面,法正亲自修书数封,秘密送入城中,交与阎圃及张鲁麾下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将领、官吏。信中陈说利害,许以高官厚禄,劝其弃暗投明。
这一手,效果显着。被释放的士卒回城后,纷纷言说刘备如何宽厚,其军如何雄壮,使得城中守军士气更加低落。而阎圃等人收到书信,见刘备势大,且态度诚恳,也开始暗中活动,劝说张鲁投降。
围城第三日,南郑城门在黎明时分,悄然打开了一道缝隙。阎圃与几名守将,身着便服,缒城而下,直奔刘备大营请降。
“罪臣阎圃(等),愿为内应,助皇叔取得南郑,只求皇叔能保师君……保张鲁一家性命无忧!”阎圃跪地恳求。
刘备大喜,亲自扶起阎圃,正色道:“诸位深明大义,备感激不尽!张公祺(张鲁字)若能归顺,备必以客礼相待,保其富贵,绝不加害!”
是夜,月黑风高。在阎圃等人的内应下,刘备军精锐由高顺的陷阵营打头,悄无声息地进入南郑城中,迅速控制了各门要道及府库。整个过程,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
待到天色微明,张鲁在其府中惊醒,才发现府外已尽是刘备军的旗帜和兵士!他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在张卫、其子张富等人的陪同下,走出府门,向刘备请降。
刘备依诺,厚待张鲁,表奏其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邑万户(实际上是一种荣誉性安置),其子张富、弟张卫等皆授官。对于阎圃等降臣,亦量才录用。
至此,汉中之地,尽归刘备所有!从建安十七年春出兵,到夏初攻克南郑,刘备集团以较小的代价,迅速夺取了这块战略要地,将益州门户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消息传开,天下再次震动!刘备跨有荆、益,兼得汉中,其势如日中天,真正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刘备深知,夺取汉中容易,守住汉中,并以此为基础北图中原,才是真正的挑战。北方的曹操,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场围绕汉中归属的更大规模较量,即将到来。
刘备站在南郑城头,北望关中方向,目光深邃。他知道,接下来的对手,将是那个他一生之敌——曹操。而汉中之战的最终序幕,也即将由曹操亲手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