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孙权耳中,这让他对这位神秘的“卧龙”先生更加好奇,也愈发重视接下来的正式会面。
在庄严肃穆的议事大殿上,孙权大会文武,正式接见诸葛亮。文武分列两旁,主降派与主战派界限分明,气氛凝重。孙权高坐其上,碧眼紫髯,虽年轻,却自有一股威严。
诸葛亮行礼毕,孙权赐座,开门见山地问道:“今曹操平定河北,南下荆州,众寡悬殊,孤欲战,恐力不及;欲降,又恐操不相容。敢问先生,计将安出?” 他言语间透露出内心的矛盾和犹豫。
诸葛亮没有直接回答战或降的问题,而是先分析了曹操的实际情况,将其兵力“八十万”的谎言戳破,指出其真实兵力不过二十余万,且久战疲惫。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激将”。
“将军,”诸葛亮目光平静地看着孙权,“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这话的意思就是:你要是觉得能打过曹操,就赶紧下定决心打;要是觉得打不过,就干脆早点投降算了!现在你这样表面上服从,心里又犹豫不决,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
这话如同针刺,一下子戳中了孙权内心的敏感处。他脸色一沉,反问道:“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
诸葛亮正色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他直接将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表明宁死不降的决心。
这既是表明刘备的态度,更是进一步刺激孙权:连兵微将寡的刘备都誓死不降,你坐拥江东六郡,兵精粮足,难道还不如刘备吗?
果然,孙权被彻底激怒,也是被激发了骨子里的傲气,他勃然变色,拂袖而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见孙权终于表露了抗战的决心,诸葛亮心中暗喜,知道火候已到,便不再刺激他,转而为他详细分析敌我优势,指出曹军不习水战、粮草补给困难等弱点,并强调刘备虽败,仍有关羽水军精兵万人,刘琦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双方联手,只要指挥得当,破曹有望。
最后,诸葛亮坚定地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一番剖析,如同拨云见日,让孙权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和未来的格局。他心中的犹豫一扫而空,用力一拍案几,朗声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随即,他转头对周瑜道:“公瑾,此事便交由你与子布(张昭)、子敬(鲁肃)等速办,不得有误!”
至此,孙刘联盟,在诸葛亮的智慧和口才下,终于得以正式确立!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了那个决定命运的战场——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