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用“星火”电台那细微的磨损痕迹,如同在原本就布满裂痕的信任之墙上,又凿开了一个窥见黑暗的孔洞。内部可能存在泄密者,而且其触角可能伸向了技术团队——这个推测让林枫感到一种刺骨的寒意,远比面对日军明刀明枪的进攻更令人心悸。
陈志远等技术人员牺牲带来的悲痛尚未平息,新的威胁又已悄然逼近。林枫深知,在揪出这个内鬼之前,任何新的计划、新的技术,都可能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之下。但根据地的重建和发展不能因噎废食,战斗的总结与反思更是刻不容缓。
在周文博紧锣密鼓地部署内部排查工作的同时,林枫强压下心中的纷乱情绪,决定召开一次高规格的、涵盖多兵种的战术复盘会议。他要将此次反扫荡,尤其是平安县之战和惊蛰小队的运用,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剖析,总结经验,吸取血淋淋的教训。
会议地点设在一个相对完好的大窑洞里,气氛凝重。参会者除了林枫、王猛、周文博等核心领导,还有刚从重伤中恢复一些的雷鸣(坚持要求参加),以及从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兵工厂、通讯部门甚至刚刚恢复教学的学校中选拔出的优秀代表。
林枫没有坐在主位,而是站在一块临时充当黑板、涂满了炭灰的墙壁前。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看到了疲惫,看到了悲伤,也看到了不屈和渴望。
“同志们,”林枫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我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不是庆功,而是反思!我们要抛开一切情绪,冷静地、客观地,甚至是残酷地,去审视我们在这次战斗中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找到我们的不足,看清敌人的变化,只有这样,牺牲的战友才不会白死,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更好地活下去,更有效地消灭敌人!”
他开门见山,直接将议题引向了最核心、也最刺痛人心的部分——惊蛰小队在平安县的行动。
“雷鸣队长,”林枫看向身上还缠着绷带,脸色苍白的雷鸣,“请你,代表惊蛰小队,首先复盘平安县之战的全程。不要回避任何细节,尤其是遭遇伏击前后的所有异状,以及‘山狐’部队的战术特点。”
雷鸣拄着拐杖,艰难地站起身。他的眼神依旧坚定,但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痛楚。他详细描述了渗透、破坏、遭遇伏击、激烈巷战、最终借助爆炸突围的整个过程,没有夸大,也没有掩饰。
“……敌人对我们的行动模式,似乎有相当的了解。”雷鸣最后沉痛地说道,“他们埋伏的位置,针对的就是我们惯用的渗透路线;‘山狐’部队的装备和战术,明显是针对我们这种小规模精锐分队的特点。如果不是林工安装的炸药威力远超预期,造成了巨大混乱,我们……可能一个也回不来。”
窑洞里一片寂静,只有雷鸣沉重的呼吸声和炭笔在“黑板”上划过的沙沙声(林枫在同步记录要点)。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死里逃生的惊险和失去战友的巨恸。
“这不是你们的错。”林枫放下炭笔,目光扫视全场,“恰恰相反,惊蛰小队以近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扭转了战局,他们是英雄!我们现在要反思的,是我们如何使用这把‘尖刀’?”
他转向众人,抛出了一连串尖锐的问题:“我们将特种部队用于敌后破袭、斩首行动,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我们是否过于依赖单一的战术模式,让敌人摸清了规律?我们是否在情报支援、撤离接应方面,存在致命的短板?当敌人也开始组建和运用特种部队,并针对性布防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像重锤一样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尤其是王猛等习惯于正面作战的指挥员,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认识到,特种作战并非万能,其高风险性一旦被敌人预判,代价将是毁灭性的。
随后,其他兵种的代表也纷纷发言。主力部队的代表谈及了外线作战中,因通信不畅、对敌人“铁壁合围”战术初期估计不足而陷入的被动;地方武装和民兵代表分享了内线坚持的艰苦卓绝,但也提到了缺乏统一协调、各自为战的问题;兵工厂和通讯部门的代表,则痛陈了技术设施和人员在扫荡中蒙受的巨大损失,以及技术保障在极端条件下的脆弱性……
会议从白天持续到深夜,窑洞里的油灯添了一次又一次。没有争吵,没有推诿,只有基于事实的冷静分析和带着血泪的深刻检讨。林枫认真地听着,记录着,不时插话追问细节,引导大家深入思考。
随着讨论的深入,一条条经验教训被梳理出来:
1. **情报工作的滞后与被动:** 对日军组建“山狐”特种部队等新动向掌握不足;内部保密和信息安全存在巨大漏洞。
2. **特种作战运用的单一与僵化:** 战术模式有被敌人熟悉和针对的风险;缺乏与主力、地方武装的有效联动和接应方案。
3. **通信指挥体系的脆弱:** “星火”电台易受干扰,备用通信手段不足,在复杂战局中指挥效率大打折扣。
4. **后勤与技术保障的短板:** 核心设施防护薄弱,技术人员缺乏有效保护机制,战时持续供给能力不足。
5. **整体防御的弹性不足:** 面对敌人绝对优势兵力的多层压缩,缺乏有效的空间换时间和机动反击手段。
看着“黑板”上罗列出的这些问题,所有人都感到心情沉重。胜利的光环之下,掩盖的是如此之多、足以致命的弱点。
“问题很多,很严重。”林枫最后总结道,他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但这正是我们召开这次复盘会的目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更不能因为付出了代价就畏首畏尾!”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惊蛰小队的牺牲,告诉我们特种作战不是孤立的奇兵,它必须融入到我们整体的作战体系中去!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敌后破袭,更在于情报搜集、引导打击、甚至是在主力会战中充当‘手术刀’,撕开敌人的关键节点!”
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我认为,我们未来的特种作战,应该向‘特战+’的方向发展!即,特种部队 + 主力兵团 + 地方武装 + 人民群众 + 技术支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报共享,行动协同,互相支援,让我们的‘尖刀’更锋利,也让我们的‘拳头’更有力!”
“特战+……”王猛咀嚼着这个新鲜的词汇,眼睛慢慢亮了起来,“有道理!就像这次,如果外线主力能更早得到平安县准确的情报,或者内线能有更多力量配合惊蛰行动,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周文博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不仅是军事战术的革新,更是整体作战思想的提升。我们需要建立更高效的联合指挥机制,打破各兵种之间的壁垒。”
会议的气氛,从沉重的反思,逐渐转向了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林枫提出的“特战+”理念,为根据地军队未来的建设和战术演进,指明了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潜力的方向。
然而,就在会议即将结束,众人摩拳擦掌准备将反思转化为行动之际,周文博的秘书匆匆走了进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周文博的脸色微微一变,他站起身,对林枫和其他人说道:“林工,各位,内部调查组那边有紧急情况需要我过去一下。关于那台异常电台的接触人员排查……似乎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但……有些出乎意料的方向。”
窑洞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周文博身上。刚刚因为战术反思而稍稍冲淡的、关于内部鼹鼠的阴霾,再次笼罩下来。
出乎意料的方向?林枫的心猛地一紧。难道调查结果,指向了某个他们从未怀疑过的、甚至是……极为信任的人?
战术的反思刚刚理清头绪,人心的迷局却又陷入了更深的漩涡。那个隐藏在阴影中的背叛者,究竟是谁?他(或她)的目的,又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