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轻机枪的任务像一座突然出现在面前的高峰,令林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远非修复枪械或制造结构相对简单的手榴弹可比,涉及精密加工、材料强度和复杂的自动原理。以黑龙沟现有的条件,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枫没有立即给出承诺,而是向王猛请求,需要时间进行研究评估。
他将主要精力暂时放回到提升现有产能和质量上,水力锻锤和简易机床的投入使用,使得兵工厂的产出效率和一致性有了显着提升。复装子弹的哑火率进一步降低,新制造的手榴弹威力和可靠性也得到了前线部队的认可。黑龙沟兵工厂的名声,随着一次次小批量的物资补充,在军区内部逐渐传开。
就在这时,分区司令部下达了一道意义非凡的命令:为提升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优先为担任军区拳头任务的独立团一营,进行换装试点。换装的装备,主要就是由黑龙沟兵工厂修复、改良和生产的武器!
消息传到黑龙沟,整个基地沸腾了!这意味着他们生产的武器,将从游击队、区小队级别,正式进入主力部队的序列,这是对他们工作最高级别的认可。
\"同志们!\"王猛在动员大会上声音洪亮,\"主力部队的同志,要把性命托付给咱们造的家伙!这是天大的信任,也是天大的责任!咱们能不能造出让主力部队放心用的好枪好弹,就看这一回了!\"
任务具体而繁重:为独立团一营五百余名官兵,提供经过精良修复和调试的步枪至少四百支(允许部分战士仍使用原有武器),每人配发复装子弹五十发,每个班配发兵工厂自制手榴弹二十枚。此外,还需要为营属机炮排提供一批合格的迫击炮弹(复装)和必要的配件。
林枫立即带领技术骨干,对库存的所有武器进行了新一轮的筛选和调试。每一支准备交付的步枪,都经过黑娃等老射手亲自试射校验,确保精度和可靠性;每一发子弹、每一枚手榴弹,都经过更严格的检查。孙石匠甚至带着徒弟们,给每一支枪的枪托都精心打磨上油,让这些武器不仅好用,看起来也像样。
交货的日子到了。独立团一营的营长,一位姓李的彪悍汉子,亲自带队前来接收装备。当他在王猛和林枫的陪同下,走进临时作为仓库的山洞,看到那些擦拭得锃亮、排列整齐的步枪,以及一箱箱黄澄澄的子弹和乌黑的手榴弹时,这位经历过无数恶战的老兵,眼睛一下子亮了。
他随手拿起一支修复一新的\"汉阳造\",拉动枪机,听到那清脆顺畅的声音,又端起枪瞄准远处,满意地点点头:\"好家伙!比咱们不少老枪都强!\"他又拿起一枚手榴弹,掂了掂分量,看了看木柄和弹体的结合处,\"嗯,做工扎实!\"
李营长转向林枫,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让林枫龇了龇牙):\"林参谋,早就听说你这儿能人多!今天一见,名不虚传!有了这些家伙,老子下次碰上鬼子,腰杆都能挺直三分!\"
交接仪式简单而隆重。一营的战士们领到新装备,个个爱不释手,有的迫不及待地开始练习瞄准,有的仔细比较着新子弹和旧子弹的区别。那种信任和期待的目光,让黑龙沟的每一位工匠都感到无比的骄傲。
然而,林枫的心情却并不轻松。他找到李营长,郑重地交代:\"李营长,这些武器,特别是复装子弹和手榴弹,虽然我们尽力保证了质量,但毕竟条件有限。请务必告诉战士们,使用前要仔细检查,作战时也要注意使用环境。\"
李营长收起了笑容,认真地点点头:\"林参谋放心,这个我懂。都是战场上拼命的东西,马虎不得。你们能造出这些,已经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换装完成的一营,带着黑龙沟提供的新装备,很快开赴新的防区。基地上下都翘首以盼,等待着这些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这种等待,比等待张庄战役的消息更加具体和迫切,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兵工厂的信誉和未来。
半个月后,捷报传来。一营在一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战斗中,大获全胜。战斗报告中特别提到:\"此次战斗,新换装的武器表现良好,步枪射击故障率显着降低,手榴弹爆炸威力均匀,为战斗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捷报传来,黑龙沟再次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之中。主力部队的认可,无疑为兵工厂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王猛和赵指导员信心大增,开始筹划进一步扩大生产,以满足更多部队的需求。
然而,林枫却在捷报中注意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报告提到,在激烈的战斗中,有少数步枪出现了连续射击后卡壳的现象,虽未影响大局,但值得关注。这看似微小的问题,却像一根刺,扎在了林枫这位技术负责人心中。他知道,对于一支渴望成为真正可靠后勤力量的兵工厂来说,\"良好\"还远远不够,\"稳定\"和\"卓越\"才是终极目标。主力部队的换装试点成功了,但下一个挑战——如何让武器经得起最残酷实战的极限考验,已经悄然来临。
(第三卷 第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