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争吵过后,工作室陷入,一片寂静。
只有服务器,散热风扇的嗡鸣声,格外刺耳,像是在为刚才,那场理念的爆炸,做着苍白的注解。屏幕上,行情依旧红火,但那片红色,此刻在两人眼中,却充满了,不同的意味。对柯景阳是警示,对林小雨是趋势。
柯景阳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赌博”两个字,还在他耳边嗡嗡作响,带来的屈辱感,和一丝被戳破的恐慌。他难道真的,只是在凭感觉赌博?
林小雨则重新坐回了,屏幕前,脸色冰冷,手指快速敲击键盘,调出更复杂的数据图表,仿佛要用,更多的数据来,加固自己的立场,证明自己才是对的。但她紧抿的嘴角,和偶尔瞥向那本,摊开的笔记的眼神,透露出,她内心的不平静。那本笔记,以及柯景阳,刚才那近乎绝望的坚持,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她坚信的理性深潭,激起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
沉默在持续,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样下去不行。
柯景阳深吸一口气,率先打破了僵局。他强迫自己,先冷静下来,声音沙哑,但不再激动,带点嘻皮笑脸地说道:“小雨好,小雨妙,小雨呱呱叫,算我求你了还不行吗?你就听我这一回行吗?”“我们不能这样吵下去。市场不会等我们。”
林小雨听到柯景阳说:小雨好小雨妙,忍不住“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那有你这样拍马屁的,”又觉得说错了,马上敲击键盘,手指停顿了一下,没有回头,但肩膀微微放松了好多。
“你的模型有道理,”柯景阳艰难地承认,“纪律也很重要,机会成本也是成本。”他停顿了一下,话锋一转,“但我的担心,也不是毫无根据。王叔的笔记,还有市场的情绪,这些虽然不是数据,但也是重要的信息。我们能不能…找一个折中的办法?”
林小雨终于转过身,看着他,眼神依旧警惕,但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剑拔弩张:“怎么折中?五成仓是我的底线。”
“四成。”柯景阳报出一个数字,看到林小雨,眉头立刻皱起,他马上补充道,“听我说完。基础仓位,降到四成。配置到最防御的品种上,比如你之前选的,那些低波动的公用事业股、高股息的银行股。这部分完全不动,作为我们的‘护城河’。”
林小雨沉吟着,四成仓,虽然低于她的预期,但至少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头寸。
“那剩下的呢?全部现金?错过行情怎么办?”她追问。
“剩下的…”柯景阳指向屏幕上,依旧活跃的短线信号,“你不是说,你的算法机动仓位,在震荡市很有效吗?我们保留一成仓,完全交给你的模型,自动执行短线交易,追逐市场热点。这部分,我们称之为‘算法机动仓’,盈亏都认,完全遵守,你的算法纪律,我绝不干涉。”
他看着林小雨的眼睛,说出了,这个方案的核心:“这样,就算我的判断错了,市场继续涨,我们有,一成仓的机动部队在里面,不会完全错过行情,甚至能赚取超额收益。如果你的模型判断错了,市场暴跌,我们至少有四成仓,是安全的防御工事,损失可控。”
“这…”林小雨快速地在心算着。基础仓位四成防御,机动仓一成进攻。整体风险暴露降到了五成,但进攻性,并未完全丧失。这确实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妥协方案。
它同时兼顾了,两人的核心诉求:
· 柯景阳得到了,他想要的更低的风险暴露(从七成到五成),和更强的防御(核心仓位集中于稳健品种)。
· 林小雨保住了,她坚持的算法纪律(机动仓完全由模型支配),和参与市场的机会(保留了一成进攻头寸)。
“这叫分层防御。”柯景阳总结道,用上了王叔教他的术语,“不同的仓位,承担不同的战略任务,遵守不同的规则。避免…避免精神分裂。”他最后借用了一下,林小雨刚才的批评。
林小雨沉默了,足足一分钟,目光在屏幕上的数据、柯景阳紧绷的脸,和那本打开的,笔记之间来回移动。
最终,她轻轻吐出一口气。
“好。”她点了点头,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就按这个方案。基础仓四成,防御配置。机动仓一成,算法全自动交易,规则提前设定,你我都不能手动干预。”
“成交。”柯景阳也松了一口气,感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
一场可能,分道扬镳的危机,暂时化解。
两人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操作中。林小雨熟练地,调整着模型参数,设置新的仓位上限,和品种限制。柯景阳则紧密盯着盘面,协助筛选哪些持仓,属于需要保留的“防御核心”。
教学点凸显:
1. 风险偏好匹配:没有最好的策略,只有最适合的策略。此次妥协本质上是两人不同风险偏好(柯偏保守,林偏进取)相互磨合、寻找平衡点的过程。
2. 策略一致性:“分层防御”方案为不同属性的资金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规则(防御仓求稳,机动仓求胜),避免了混合策略中常见的思维混乱和操作变形。
新的策略,开始执行。屏幕上的持仓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
但两人心中都清楚,这个妥协的方案,即将迎来市场的残酷检验。
妥协达成,“分层防御”策略开始运行。然而,市场的走势,会青睐谁的判断?那一成看似灵活的“机动仓”,在真正的风暴来临时,是会成为利润的尖刀,还是反而成为,放大损失的漏洞?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