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白板上,线条与关键词如蛛网般蔓延,将林媛案已知的线索串联又打散,中心是那张笑容温婉的证件照,此刻却像是一个巨大问号的注脚。医疗器械、文物修复、致幻剂、邪教符号、加密通讯、旧钥匙、K区仓库……这些元素硬生生塞进一个普通文员的人生履历,显得如此荒诞不经。
“社会关系二次排查结果,”老张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用激光笔点着投影屏幕,“林媛的直系亲属、同事、公开交往的朋友圈子里,没有任何人与医疗设备销售、研发,或文物修复、考古领域有直接关联。连间接的、拐弯抹角的关系都筛了三遍,没有。”
一条路似乎堵死了。
“那把钥匙呢?”陆时问,目光落在证物袋里那把铜钥匙上。它静静地躺在桌上,像一枚沉默的楔子,卡在所有逻辑的缝隙里。
“找了几位老锁匠辨认,这种齿痕和制式的钥匙,大概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老式文件柜、更衣柜或者某些特殊单位内部房门使用的。现在基本淘汰了。”老张摇头,“范围太大,几乎没法查。”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空调出风的微弱声响。调查似乎进入了死胡同,凶手的“K”如同一个没有实体的阴影,利用完全不属于林媛生活轨迹的元素,精心布置了一个无法穿透的迷阵。
陆时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林媛照片和“K”之间画了一条线,然后在线的中间,重重地写下了两个字:
桥梁。
“如果林媛本身不具备接触这些异常元素的渠道,”陆时的笔尖敲打着白板,“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桥梁’,连接了她的普通世界和凶手的黑暗领域。这个‘桥梁’,可能就是‘K’本人,也可能是某个我们尚未发现的中间环节。”
他的目光扫过与会众人:“抛开林媛的已知社会关系。查她近三个月内的所有行踪轨迹,消费记录,网络活动。重点寻找‘异常点’——任何偏离她日常模式的行为,哪怕再细微。”
指令转变,从静态的人际网排查,转向动态的行为轨迹分析。这是一项更繁琐、更考验耐心的工作。
技术队的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如同密集的雨点。林媛手机基站定位数据、地铁公交卡记录、电子支付流水、社交媒体打卡地点……海量信息被输入系统,进行时空交叉比对,试图勾勒出她生前最后一段时光的精确移动图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天色由暗转明,又渐渐染上黄昏的色彩。
突然,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发出一声低呼:“有发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去。
屏幕上显示着林媛近三个月的移动轨迹热力图。大部分光点密集分布在她公司、住所和常去的商圈周围,构成熟悉的日常活动圈。然而,在两个月前开始,每隔一到两周,就会出现一个孤立的、远离主要活动区的光点。
“这里,”技术员将地图放大,指向城北一片区域,“‘静观雅舍’——一个高端茶社,会员制,私密性极好。林媛在遇害前两个月内,先后四次在周三下午请假或调休,手机信号最终都消失在这个茶社附近。”
静观雅舍?一个普通文员,为何会定期前往一个显然超出其消费能力和社交圈的高端茶社?
“查这个茶社的背景!以及林媛是如何成为其‘会员’的!”陆时立刻下令。
调查迅速转向。静观雅舍的注册信息很快调出,法人代表是一个与案件毫无关联的商人。但进一步的暗访发现,茶社的实际运营和管理似乎另有其人,背景复杂,与一些低调的收藏家圈子有牵连。
“收藏家?”老张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词,“文物收藏?”
“还不能确定,但可能性很大。”负责外围调查的警员汇报,“茶社内部有多个私密包间,经常举办小型的私人鉴赏会,进出人员非富即贵,或者是在特定领域有深厚背景的人。”
桥梁,似乎出现了。
林媛很可能通过某种未知的途径,被引荐或吸引到了这个茶社,从而接触到了一个与她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圈子。而这个圈子里,可能就混杂着与医疗尖端科技、文物修复、甚至更黑暗事物相关的人。
“K”,或许就潜伏在这个圈子里。
“查林媛四次前往茶社的具体日期,调取茶社周边所有可能的监控,寻找与她同时出现或有交集的可疑人员!”陆时的指令一条接一条,“重点排查茶社的会员名单、工作人员,特别是与‘收藏’、‘修复’、‘医疗’这些关键词能扯上关系的人!”
新的调查方向让疲惫的团队重新振奋起来。一条看似无关的休闲轨迹,可能正指向案件的核心。
与此同时,对那种罕见致幻剂的溯源也有了初步反馈。
“这种生物碱结构非常独特,人工合成难度极高,更可能的来源是某种稀有植物提取物。”毒理化验室的主任在电话里告知,“国际上曾有黑市流通记录,但数量极少,价格极其昂贵,通常与某些追求极端体验的秘密团体有关。至于它所需的腐生真菌催化剂……更是只在特定实验室环境下才能培养。”
极端体验。秘密团体。
这与“静观雅舍”可能隐藏的圈子,形成了危险的呼应。
陆时放下电话,走到窗边。华灯初上,城市换上了夜晚的面具,无数秘密在霓虹灯下流淌。
林媛,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孩,是被意外卷入了某个危险的游戏,还是她自身就怀有某种不为人知的渴望,主动走向了那片黑暗?
那把旧钥匙,是否就是通往“静观雅舍”背后那个隐秘世界的信物?或者,是开启另一个更关键秘密的工具?
“桥梁”已经浮现,但横跨的深渊,却比想象中更加幽深。
他需要尽快去一趟那个茶社,亲自感受一下,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雅舍”,又隐藏着何等致命的“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