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食记·碎金录
人物表
- 林阿灶:男,三十岁,宫束班(宫廷营造工坊)伙夫,出身江南厨户,手巧心细,嗜好吃也爱琢磨吃
- 赵夯:男,三十五岁,宫束班木作匠人,身材魁梧,性格爽朗,吃货中的“豪放派”,最馋肉和油香
- 钱小乙:男,二十二岁,宫束班漆作匠人,年纪最轻,嘴刁,擅长挑食材毛病,也爱给林阿灶出主意
- 孙老栓:男,五十八岁,宫束班石作匠人,资历最老,懂些宫廷规矩,常帮年轻人打掩护,爱吃软糯口的
- 李监工:男,四十岁,宫束班监工,刻板严肃,但对“吃”的抵抗力弱,尤其爱尝新鲜吃食
第一幕:暑日闲隙,宫束班的“食荒”
场景一:宫束班后院伙房外,正午
【暑气蒸腾,太阳把青砖地晒得发烫,宫束班的匠人都歇了工,三三两两聚在后院树荫下扇扇子。伙房的烟囱没冒烟,林阿灶蹲在门槛上,手里拿着半块干硬的麦饼,愁眉苦脸地啃着】
赵夯(光着膀子,擦着额头上的汗,凑到林阿灶身边):阿灶,今儿就吃这个?昨儿那野菜粥好歹还有点汤水,这麦饼能噎死人!
钱小乙(摇着一把破蒲扇,从廊下走过来,手里捏着一颗酸枣):夯哥你就别抱怨了,这月宫里头省用,御膳房那边都减了份例,咱们这伙房能有麦饼就不错了。你看我这酸枣,还是早上在宫墙根下摘的,酸得牙都快倒了。
孙老栓(坐在老槐树下,眯着眼晃着竹椅,手里端着一碗凉茶):可不是嘛,前儿听说陛下要修运河,国库都往那边挪了,咱们这些底下人,吃食上就得紧着点。就是这天气太热,光吃干的,下午干活都没力气。
林阿灶(把麦饼放下,拍了拍手上的渣子):孙叔说得是,下午还要给新造的偏殿上梁,扛木料可是力气活,吃这些确实顶不住。我琢磨着,伙房里还有点糙米,就是太糙,煮出来不好吃,还有几个剩下的鸡蛋,要是能弄点花样,说不定能顶饿又开胃。
赵夯(眼睛一亮,拍了下大腿):哎!阿灶你可是咱们宫束班的“厨神”,你说了算!不就是糙米和鸡蛋嘛,你随便弄,就算是炒糊了,我也能吃两大碗!
钱小乙(凑过来,挑了挑眉):别吹太早,夯哥,阿灶的手艺是好,但糙米太硬,得先泡软了才好吃。还有鸡蛋,要是光炒鸡蛋,也没什么新意,不如……咱们加点别的?
孙老栓(睁开眼,慢悠悠地说):伙房角落里好像还有点去年剩下的腊肉,我前儿收拾的时候看着了,就是有点干,泡软了切小丁,说不定能增点油香。
林阿灶(眼睛也亮了,站起身):孙叔这主意好!腊肉丁出油,糙米泡软了炒着香,再把鸡蛋黄打匀了裹在饭上,说不定能好看又好吃!走,咱们去伙房试试!
场景二:宫束班伙房内,午后
【伙房不大,灶台、案板、米缸摆得整整齐齐。林阿灶先把糙米倒进陶盆里,加温水泡着,又找孙老栓拿来腊肉,用温水泡软,切成小丁。赵夯在一旁帮着烧火,钱小乙则在案板上把葱蒜切碎】
钱小乙(看着林阿灶切腊肉,皱了皱眉):阿灶,腊肉切得再小点儿,不然一口下去全是肉,盖过饭的香味了。还有葱蒜,得多放,夏天吃着开胃。
林阿灶(笑着点头,把腊肉丁再改刀):听你的,小乙。不过这糙米得泡半个时辰,不然炒的时候夹生。
赵夯(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苗“噼啪”响):泡!咱们有的是时间,下午监工李头儿去前殿对账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我跟你说,阿灶,我昨儿做梦都梦见吃油炒饭了,就我娘以前给我做的,放了猪油,香得能把魂勾走!
孙老栓(端着泡好的糙米走过来,放在案板上):行了,夯子,别光顾着做梦,帮阿灶把米淘干净。阿灶啊,鸡蛋黄要单独打出来,别跟蛋清混在一起,这样炒出来颜色亮。
林阿灶(接过陶盆,淘洗糙米):孙叔懂行!我就是这么想的,蛋清留着晚上煮蛋花汤,蛋黄裹在饭上,炒出来金黄金黄的,看着就有食欲。
【半个时辰后,糙米泡软,林阿灶把米倒进蒸锅,蒸了一炷香的时间,蒸到半熟,倒出来晾凉。然后热锅,放了点腊肉丁煸出油,再把晾凉的糙米倒进去,小火慢炒。赵夯在一旁不停地添柴,控制着火候,钱小乙则把蛋黄打匀,等着林阿灶下一步指令】
林阿灶(炒着饭,时不时用铲子翻一下):小乙,蛋黄倒进来!快!
【钱小乙赶紧把蛋黄液淋在饭上,林阿灶快速翻炒,只见原本白白的糙米饭,瞬间裹上了金黄的蛋黄,腊肉丁的油香混着米饭的香气,从伙房里飘了出去,飘到了后院的树荫下】
赵夯(吸了吸鼻子,咽了口口水):我的娘哎,这香味!比御膳房飘出来的还香!
钱小乙(也凑到灶台边,眼睛盯着锅里的饭):阿灶,快好了吧?我都能看见饭粒上的油光了,跟碎金子似的!
林阿灶(又炒了几下,撒上葱蒜末,关火):成了!来,拿碗来!
第二幕:碎金初成,监工“撞破”美食
场景一:宫束班伙房内,午后
【林阿灶把炒好的饭盛进四个粗瓷碗里,每碗都冒着热气,饭粒金黄,裹着油光,腊肉丁藏在饭里,咬一口就能尝到油香。赵夯率先抢过一碗,顾不上烫,扒了一大口】
赵夯(嚼着饭,含糊不清地说):好吃!太好吃了!这饭又软又香,蛋黄裹在饭上,一点都不腻,腊肉丁也香!阿灶,你这手艺,真该去御膳房当厨子!
钱小乙(也端着碗,小口吃着,点点头):确实好吃,糙米泡得刚好,不夹生也不软烂,蛋黄的香味全渗进饭里了。就是……要是再加点盐,就更入味了。
孙老栓(慢慢吃着,眯着眼笑):不错不错,阿灶有心了。这饭看着金黄金黄的,跟碎金子似的,不如就叫“碎金饭”?
林阿灶(自己也盛了一碗,尝了一口,笑着说):“碎金饭”?这名儿好!孙叔有文化,取的名儿都这么好听。
【就在这时,伙房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李监工背着双手走了进来,脸上还是那副刻板的表情,鼻子却不自觉地吸了吸】
李监工(皱着眉,看着四个人端着碗在吃):你们几个,不好好歇着,在这儿偷偷弄什么?一股子香味,成何体统!
赵夯(手里还端着碗,吓得差点把饭撒出来,赶紧站好):李……李头儿,我们没弄啥,就是……就是阿灶给我们做了点饭,填填肚子。
钱小乙(也赶紧放下碗,低着头):是……是糙米做的,没浪费东西。
孙老栓(慢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李监工身边,笑着说):李头儿,您别生气,这不是天热,兄弟们吃不下干麦饼,下午还要干活,阿灶就想着用伙房里剩下的糙米和鸡蛋,做点饭给大家垫垫。您要是不嫌弃,也尝尝?
【李监工的目光落在案板上剩下的那碗碎金饭上,金黄的饭粒冒着热气,香味一个劲儿地往他鼻子里钻。他咽了口口水,脸上的表情缓和了些】
李监工(清了清嗓子):既然是剩下的食材,也不算浪费。那……我就尝尝,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在用心做饭,而不是偷懒。
【林阿灶赶紧拿起筷子,递给李监工。李监工接过筷子,夹了一口碎金饭,放进嘴里。饭粒软糯,蛋黄的香味和腊肉的油香在嘴里散开,比他平时吃的官饭还好吃】
李监工(嚼着饭,点了点头,脸上的刻板表情消失了):嗯……这饭做得不错,糙米不夹生,蛋黄也裹得均匀,香味也足。叫什么名儿?
孙老栓(赶紧说):回李头儿,这叫“碎金饭”,您看这饭粒,跟碎金子似的,多吉利。
李监工(笑了笑,又夹了一口):“碎金饭”,这名儿好。阿灶,你这手艺不错,以后伙房要是有剩下的食材,你就多琢磨琢磨,给兄弟们改善改善伙食,只要不浪费,我不拦着。
赵夯(一听,高兴地说):谢谢李头儿!您放心,我们肯定好好干活,不偷懒!
场景二:宫束班后院,傍晚
【夕阳西下,暑气渐消。林阿灶把剩下的碎金饭热了热,又煮了一锅蛋花汤,大家围坐在树荫下,边吃边聊。李监工也没走,坐在一旁,手里端着碗碎金饭,吃得津津有味】
李监工(放下碗,抹了抹嘴):阿灶,这碎金饭要是能传到外面去,肯定受欢迎。你想啊,寻常百姓家也有糙米和鸡蛋,做法也不难,要是学会了,也能给家里的饭桌上添个花样。
林阿灶(点点头):李头儿说得是,这碎金饭做法简单,不用什么贵重食材,百姓家都能做。就是不知道,能不能传出去。
孙老栓(喝了口蛋花汤,说):怎么不能传?咱们宫束班的匠人,每年都有轮休的,到时候回去跟家里人一说,家里人再跟邻里一说,慢慢就传出去了。再说,咱们有时候帮宫外的铺子做活,也能跟他们提提这做法。
钱小乙(笑着说):对!我下个月轮休,回去就教我娘做,我娘肯定喜欢。到时候我家邻居问起来,我就跟他们说,这是宫束班的“碎金饭”,保准他们都想学。
赵夯(拍了拍胸脯):我也去说!我老家在扬州,那边人爱吃米,这碎金饭肯定合他们的口味。等我回去,教我们村的人做,到时候整个扬州都知道这碎金饭!
第三幕:岁月流转,碎金饭传民间
场景一:宫束班伙房,半年后,冬日
【冬天来了,宫束班的匠人都穿着厚棉袄,伙房里却热气腾腾。林阿灶正在灶台前炒碎金饭,这次加了点胡萝卜丁和青豆,颜色更鲜艳了。赵夯、钱小乙、孙老栓在一旁帮忙,李监工也站在旁边看着】
李监工(笑着说):阿灶,你这碎金饭的花样越来越多了,加了胡萝卜和青豆,看着更喜庆了。前儿我去御膳房,听那边的厨子说,他们也学着做碎金饭了,说是给宫里的娘娘们尝尝鲜。
林阿灶(笑着说):真的?那太好了!这碎金饭能让更多人吃到,我就高兴。
钱小乙(拿着刚炒好的碎金饭,尝了一口):阿灶,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比御膳房做的还好吃。我上个月回家,我娘都学会做了,我邻居家的媳妇还来问我娘要做法,说家里孩子爱吃。
赵夯(也说):我老家那边也传开了!我弟给我捎信,说现在扬州城里的小饭馆,都有碎金饭卖了,说是“宫束班传出来的秘方”,好多人都去吃,生意可好了!
孙老栓(点了点头,感慨地说):没想到啊,咱们几个吃货闲得没事琢磨出来的饭,居然能传这么远。这也算是咱们宫束班的一件好事了。
场景二:扬州街头小饭馆,数年后,春日
【春日里,扬州街头热闹非凡,一家小饭馆的门口挂着“正宗碎金饭”的幌子,不少人在店里吃饭。饭馆老板是个中年汉子,正在灶台前炒着碎金饭,金黄的饭粒裹着蛋黄,加了虾仁和笋丁,香味飘满了整条街】
食客甲(端着碗碎金饭,边吃边说):老板,你这碎金饭做得真好吃,跟我小时候我娘做的一样,说是从宫束班传出来的,是真的吗?
老板(笑着说):那还有假!这碎金饭啊,最早是隋朝宫束班的匠人琢磨出来的,听说当时是伙夫林阿灶,用糙米和鸡蛋做的,后来慢慢传出来,到了咱们扬州,就加了虾仁、笋丁这些本地的食材,更好吃了!
食客乙(也说):可不是嘛,我听我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吃过宫束班匠人做的碎金饭,那时候还没这么多花样,但是香味特别浓,一碗下去能顶一下午的活。
老板(把炒好的碎金饭盛给食客,说):现在这碎金饭,不光咱们扬州有,江南各地都有,做法也越来越多,有的加肉丁,有的加蔬菜,不管怎么加,都是金黄金黄的,好吃又顶饿。这也算是咱们隋朝传下来的好东西了!
【饭馆里的食客们边吃边聊,碎金饭的香味飘出店外,飘在扬州的春日街头,也飘向了更远的地方,成了流传千年的民间美食】
尾声:宫束班旧址,多年后
【宫束班的旧址早已不再是营造工坊,成了一处寻常百姓家的院子。院子里的老槐树还在,树下放着一张石桌,几个老人坐在石桌旁,喝着茶,聊着天】
老人甲(指着石桌,笑着说):你们知道吗?当年这地方,就是隋朝宫束班的伙房,碎金饭就是在这儿做出来的。
老人乙(点了点头):知道知道,我小时候就听我奶奶说,宫束班有个伙夫叫林阿灶,还有几个匠人,闲得没事琢磨吃的,就做了碎金饭,后来传到了民间,成了咱们老百姓爱吃的饭。
老人丙(喝了口茶,感慨地说):没想到啊,这么多年过去了,碎金饭还在,咱们还能吃到。这也算是那些匠人留给咱们的念想了。
【夕阳照在老槐树上,树影婆娑,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宫束班的匠人们,围在伙房里,吃着刚做好的碎金饭,笑得一脸满足。碎金饭的故事,就像这老槐树一样,在岁月里扎了根,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