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束班·中渭桥聚气
剧本
人物表
- 老木:宫束班掌事,五十余岁,手上总攥着半块磨得发亮的青铜榫卯,说话带点漏风,却总爱端架子
- 小雀:十七岁,个子窜得快,胳膊腿还没长齐,总爱往桥缝里钻,兜里揣着给桥兽刻的小木簪
- 石头:二十岁,膀大腰圆,扛着半人高的铜锤,说话像闷雷,却怕黑,走夜路总拽着小雀的衣角
- 阿巧:十九岁,宫束班里唯一的女匠人,指尖缠着浸过桐油的麻布,绣活好,还能在铜器上刻云纹
- 瘦猴:十八岁,眼尖手快,总爱偷揣老木的茶饼,却能在一堆碎木里找出最直的那根
第一幕:晨光漫过横桥
【时间】西汉·元狩三年,暮春,卯时
【地点】中渭桥北岸,桥头的老槐树下
(晨雾还没散,中渭桥像卧在渭河上的一条铜脊,桥板缝里的露水顺着木纹往下滴,砸在青石墩上溅起小水花。老槐树下,石头正把铜锤往地上顿,震得草叶上的露水簌簌落,小雀蹲在桥栏杆上,手里捏着根细木枝,给石雕的龙首剔眼角的泥。)
小雀:(脚一荡一荡,木枝戳得龙首“沙沙”响)石头哥,你说这龙要是活了,会不会把咱宫束班的家伙什都叼走?
石头:(瓮声瓮气,伸手去够小雀的脚踝)少胡咧咧!老木说了,今儿是聚气的大日子,别惊着桥神。
(阿巧抱着个木匣子从雾里走出来,麻布缠着手,匣子里的青铜刻刀碰出“叮叮”声。瘦猴跟在后面,怀里揣着个油纸包,走两步就往嘴里塞一块,嘴角还沾着茶饼渣。)
阿巧:(把木匣往槐树根上一放,指尖拂过匣子里的刻刀)小雀,别蹭坏了龙首,昨儿我还看见工部的人来量尺寸,说这桥再过两年要重修呢。
瘦猴:(嚼着茶饼,含糊不清)重修也轮不到咱宫束班,咱就管那九鼎的“气口”——哎,老木咋还不来?我揣的茶饼都快吃完了。
(话音刚落,老木攥着那半块青铜榫卯,从桥那头挪过来,脚步踩在桥板上“咚咚”响,雾里先露出他的灰布头巾,再露出漏风的嘴。)
老木:(把榫卯往石墩上一磕,声音漏风却有力)吃!就知道吃!忘了今儿要干啥?九鼎的气脉得从这中渭桥聚,差一点都不成!
(小雀“嗖”地从栏杆上跳下来,凑到老木跟前,兜里的小木簪露了个尖。)
小雀:老木叔,我昨儿给桥兽刻了簪子,您看——
老木:(瞪了他一眼,却伸手接了木簪,指尖摸了摸簪头的花纹)瞎琢磨!聚气要的是心诚,不是你这小玩意儿。石头,把那铜鼎的基座图纸拿出来;阿巧,你把朱砂和生漆调好;瘦猴,去桥南头把那十二根桃木楔子搬来,别偷摸揣我的茶饼!
瘦猴:(摸了摸怀里的油纸包,嘿嘿笑)知道了,老木叔,我这就去,保证一根不少!
(瘦猴一溜烟钻进雾里,石头蹲在地上,展开一卷麻布图纸,图纸上的铜鼎基座画得密密麻麻,阿巧蹲在旁边,把朱砂倒进漆碗里,指尖沾了点,在石头的胳膊上画了个小太阳。)
第二幕:桥心聚气
【时间】辰时,雾散,日头斜照
【地点】中渭桥中央,桥板上铺着麻布,摆着九只青铜小鼎
(雾全散了,渭河的水泛着金波,中渭桥的横梁上刻的云纹被日头照得发亮。桥中央的麻布上,九只青铜小鼎摆成九宫格,每只鼎里都放着一小撮五谷。老木站在鼎阵中间,手里拿着根桃木杖,小雀、石头、阿巧、瘦猴围在四周,手里各攥着一块红布。)
老木:(桃木杖往地上一顿,声音比刚才亮了些)都记好了!等会儿我念口诀,你们就把红布往鼎上盖,石头你力气大,按住北边那只鼎,别让它晃;阿巧你手巧,把南边那只鼎的五谷理齐了;小雀,你盯着东边那只,别让麻雀啄了;瘦猴,你——别老瞅着鼎里的五谷,那不能吃!
瘦猴:(赶紧把目光从鼎里移开,攥紧红布)知道了老木叔,我盯西边那只,保证比盯茶饼还认真!
(老木清了清嗓子,刚要开口,小雀突然“呀”了一声,指着桥东边。)
小雀:老木叔!你看那是不是船?
(众人都往东边看,只见渭河上漂着一艘小渔船,渔翁戴着斗笠,手里的渔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老木皱了皱眉,又把桃木杖一顿。)
老木:别分心!聚气最忌走神,那渔船碍不着咱的事。都站好!
(众人赶紧归位,老木闭上眼睛,桃木杖在地上敲了三下,嘴里念起口诀,声音不高,却顺着桥板往四周传:“渭水为脉,横桥为梁,聚天地气,入我鼎堂……”)
(念到第三句时,小雀突然打了个喷嚏,红布差点掉在地上,石头赶紧伸手扶了他一把,却没按住北边的鼎,鼎晃了晃,五谷撒了几粒出来。)
老木:(睁开眼,瞪了小雀一眼)你这憨货!昨儿让你盖好被子,偏不听,现在添乱!
阿巧:(赶紧蹲下身,把撒出来的五谷捡起来,放回鼎里)老木叔,没事,五谷没少多少,我再理理就好。
(阿巧的指尖沾了点朱砂,在鼎沿上补了个小点儿,瘦猴趁机往嘴里塞了块藏在兜里的茶饼,却被小雀看见了,小雀偷偷掐了他一把,瘦猴疼得龇牙,却不敢出声。)
老木:(接着念口诀,桃木杖在鼎阵里走了一圈)……气顺桥通,鼎定四方,宫束匠人,护我家邦!
(最后一个“邦”字落地,老木把桃木杖往中间那只鼎上一点,众人赶紧把红布往鼎上盖。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来,把阿巧的红布吹得飘了起来,阿巧伸手去抓,却差点摔在桥板上,瘦猴眼快,一把拉住她的胳膊,红布却落在了鼎旁边的桥缝里。)
瘦猴:(赶紧把红布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灰)阿巧姐,你没事吧?这风咋这么邪门!
阿巧:(脸有点红,接过红布)没事,谢谢你,瘦猴。老木叔,红布还能用吗?
(老木走过来,摸了摸红布,又看了看鼎里的五谷,突然笑了,漏风的嘴露出牙。)
老木:没事,这风是桥神应了,红布沾了桥缝的土,反而更接地气。来,重新盖,这次都小心点!
(众人重新拿起红布,这次没人再走神,小雀把胳膊伸得直直的,石头按住鼎的手攥得发白,阿巧的指尖稳稳地把红布盖在鼎上,瘦猴也忘了兜里的茶饼,眼睛盯着鼎,生怕再出岔子。当红布全盖在鼎上时,远处传来渔船的歌声,渭水的浪轻轻拍着桥墩,九只青铜小鼎的鼎沿上,似乎有一层淡淡的光。)
第三幕:暮色里的笑声
【时间】申时,日头西斜
【地点】中渭桥北岸,老槐树下,摆着一陶罐米酒,几个粗瓷碗
(九只青铜小鼎已经收进木匣,桥板上的麻布叠得整整齐齐。老槐树下,石头把陶罐的塞子拔开,米酒的香味飘出来,瘦猴赶紧把粗瓷碗摆好,小雀蹲在旁边,手里还攥着给桥兽的小木簪,阿巧坐在石墩上,指尖的朱砂还没洗干净。)
老木:(端着粗瓷碗,喝了一口米酒,咂咂嘴)今儿还算顺利,就是小雀那喷嚏,差点坏了事儿。
小雀:(撅着嘴,端起碗抿了一口,辣得直咧嘴)那不能怪我,是桥缝里的风太凉了!再说,最后不是成了嘛。
阿巧:(笑着把自己碗里的米酒倒了点给小雀)好了,别撅嘴了,你今儿盯着鼎,没让麻雀啄,已经很棒了。
石头:(端着碗,一口喝了大半,抹了抹嘴)我看那鼎上的光,是不是就是气聚进去了?老木叔,咱这宫束班,是不是真能护着九鼎?
(老木放下碗,拿起那半块青铜榫卯,在手里摩挲着,日头的光落在榫卯上,泛着暖光。)
老木:(声音软了些,不再漏风似的硬)咱宫束班,祖祖辈辈就是干这个的,聚气不是啥玄乎事,就是把桥的脉、水的脉、人的脉,都凑到一块儿。这中渭桥,是长安的道,九鼎是天下的根,咱把桥的气运聚到鼎里,就是让道通、根稳。
瘦猴:(端着碗,凑到老木跟前)老木叔,那以后咱还来这儿聚气不?下次我不偷揣茶饼了,我给大伙儿带我娘做的枣糕。
老木:(笑了,漏风的嘴露出牙)还来!只要这中渭桥在,九鼎在,咱宫束班就得来。不过下次再让我看着你偷揣茶饼,我就把你的木刻刀收了!
(瘦猴赶紧点头,小雀“噗嗤”一声笑出来,手里的小木簪掉在地上,石头弯腰去捡,却差点把陶罐碰倒,阿巧赶紧扶住,众人都笑起来,笑声顺着中渭桥飘出去,落在渭河的浪上,跟着金波一起晃。)
(日头慢慢沉下去,把中渭桥的影子拉得老长,老槐树下的米酒香、笑声,混着桥板的木纹香,飘在暮春的风里。小雀把小木簪插在桥兽的角上,阿巧在石头的胳膊上画的小太阳,被日头照得暖暖的,瘦猴摸着兜里剩下的半块茶饼,偷偷往老木的碗里又倒了点米酒,老木假装没看见,端起碗,又喝了一口。)
老木:(望着中渭桥,声音轻轻的)这群憨货,倒也没白养。
(风又吹过来,桥兽角上的小木簪晃了晃,九只青铜小鼎在木匣里,似乎也跟着轻轻晃了一下,像是在应和着树下的笑声。)
宫束班·中渭桥聚气歌
主歌1
晨雾漫过横桥的脊
露水敲着青石墩的迹
小雀蹲在龙首旁 木枝剔泥
石头的铜锤 震落了草叶的熹微
阿巧的刻刀 匣里叮当作响
瘦猴偷揣着茶饼 嘴角沾着香
老木攥着青铜榫卯 脚步声亮
喊一声聚气 雾里荡开了腔
副歌
中渭桥 横卧着渭水的肠
宫束班 围着九鼎摆成网
红布盖过鼎沿的光 风也来帮腔
憨笑声 混着五谷的香
中渭桥 牵着长安的向
宫束班 把气运往鼎里藏
桃木杖敲醒了晨光 浪也轻轻晃
这一天 刻在桥板上
主歌2
日头晒暖云纹的梁
渔船飘在渭水的中央
小雀打了个喷嚏 红布晃了晃
石头忙扶住鼎 五谷没散几粒香
阿巧指尖沾朱砂 补了鼎沿的亮
瘦猴拉住她的手 红布捡得慌
老木念着口诀 声音顺着桥淌
“气顺桥通” 落在鼎的心上
副歌
中渭桥 横卧着渭水的肠
宫束班 围着九鼎摆成网
红布盖过鼎沿的光 风也来帮腔
憨笑声 混着五谷的香
中渭桥 牵着长安的向
宫束班 把气运往鼎里藏
桃木杖敲醒了晨光 浪也轻轻晃
这一天 刻在桥板上
桥段
暮色漫过老槐树的影
米酒罐开了 香飘满了径
小雀的木簪 插在桥兽的角顶
阿巧画的太阳 还在石头臂上明
瘦猴说下次带枣糕 不偷茶饼
老木笑着抿酒 榫卯攥得紧
说这桥是道 鼎是天下的根
咱憨货一群 护着这人间稳
尾奏
中渭桥的风 还在听
听那笑声 落进了岁月里
宫束班的痕 刻在鼎心
伴着渭水 流到了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