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副厅长挥了挥手示意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
而在隔壁等待的小会议室里气氛也同样微妙。
王昊、赵敏、李浩相继走了出来,每个人都像是刚打完一场硬仗。
“怎么样怎么样?那帮老狐狸没为难你们吧?”王昊一出来就嚷嚷道。
“他们问了关于我家和助学金的事,”赵敏平静地说,“我把该说的都说了。”
李浩则眼圈红红的没说话,只是对着大家重重地点了点头。
“完了,”王昊一拍大腿,“我感觉我们好像光顾着防守了,净是回答他们的问题太被动了!这帮人关起门来,指不定怎么歪曲我们的意思写一份对杨老师不利的报告上去呢。”
王昊这话糙理不糙。
是啊,调查组的权力太大了。他们掌握着定义权和解释权。他们可以把杨老师的因材施教定义为“偏心”,把社会实践定义为“不务正业”,把学生们的感恩定义为“个人崇拜”。你就算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因为他们调查的范围始终局限在江城一中这个小小的校园里。他们看到的是树木,而不是森林。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他们想到了陈静和林天。
“或许……我们可以主动一点。”
他们开始联系起了陈静。
陈静分析道“他们站在一个理论视角批评杨老师的实践是‘个案’、是‘不可复制’的。而我们所有的反驳都局限在14班这一个‘个案’里。我们说得再好也只是在证明这个‘个案’有多成功,却无法反驳‘它不可复制’这个指控。”
林天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接口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也要跳出江城一中,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证明杨老师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已经在别的地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没错!”陈静重重地点头,“我们要证明的不是杨老师有多好,而是他的书,他的理念,对全国千千万万和我们一样的普通学生、普通家庭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个思路点醒了众人。
王昊兴奋得一拍手:“高啊!静姐!这不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吗?他们跟我们讲宏观,我们就给他们看一个更大的宏观!釜底抽薪啊!”
计划有了,分工立刻明确了。
陈静打开笔记本电脑,熟练地登录“家有神兽”、“杏坛杂谈”等几大论坛,开始地毯式搜索所有与《我的学生不是废物》相关的帖子。
林天则发挥他的技术优势,直接写了几段简单的爬虫脚本,设定了“杨明宇”、“14班模式”、“感谢”、“改变”等几十个关键词,让程序自动去抓取全网的相关评论和文章。
“太慢了,”林天一边敲着代码,一边对正在手动翻页的陈静投去鄙视眼神,“你这样找到天黑也看不完。看我的,五分钟,给你抓取三万条相关数据,还能自动进行初步的情感分析,正面、负面、中性,一目了然。”
王昊看得目瞪口呆:“我靠,老林,你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黑客?”
林天淡淡地说:“这只是最基础的数据抓取,离黑客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你要是想学,高考后我可以教你。”
赵敏和李浩也没闲着。他们负责阅读和筛选。林天的程序可以抓取数据但无法理解数据背后的情感。他们俩的任务就是从成千上万条信息中,找出那些真实、感人、有代表性的故事。
结果是惊人的。
他们发现,在遥远的西北一个贫困县的中学里,一位年轻的物理老师读了杨老师的书后模仿,在自己那个平均分只有30多分的班里,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期末考试,他们班的物理及格率突破到了两位数。那位老师在帖子里写道:“感谢杨明宇老师,他让我这个差点放弃的老师重新看到了光。”
他们发现,在南方一个富裕的城市里,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在读了“王昊案例”后,反思自己对儿子的“金钱教育”。他放弃了一个周末的高尔夫球局,陪儿子拼了一下午的高达模型。他在论坛里写道:“我儿子看我的眼神都变了。谢谢杨老师,他让我明白,最好的投资是投资在陪伴孩子的时间上。”
他们还发现了一个自称“刘倩pro max版”的女生,因为同样的原因厌学。看了书后,她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背十个化学方程式就奖励自己十分钟的化妆时间。现在,她已经是班里的化学课代表。
……
这样的故事成百上千。
它们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故事的主角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老师、家长和学生。但他们都在读了同一本书后,生活发生积极的改变。
这些零散的故事汇集在一起证明了杨明宇的教育理念,绝不是什么“不可复制的个案”,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它不是“鸡汤”,它是一泓清泉。
一下午的时间,一份特殊的报告在几个孩子的努力下诞生了。
报告的标题很简单——《关于<我的学生不是废物>一书社会影响力抽样调查报告》。
排版甚至有些稚嫩。但内容却很扎实。
第一部分是林天用程序生成的全国读者反馈数据图。饼状图显示,超过95%的反馈为正面;词云图里“感谢”、“希望”、“改变”、“共鸣”等词汇被放到了最大。
第二部分,是陈静整理出的核心观点摘要。她将所有正面的故事归纳为“重建家庭沟通”、“点燃教师热情”、“唤醒学生自信”等几个板块。
第三部分,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是赵敏和李浩精选出的十个最具代表性的读者真实故事,每一个故事后面都附上了网络链接和截图,确保其真实性。
这份报告说它“业余”,是因为它出自一群高中生之手。说它“专业”,是因为它所展现的调查深度和数据支撑。
报告完成了,可怎么交到调查组手上又成了一个难题。
“直接送过去?”王昊提议,“就说是我们学生写给领导的学习心得。”
“不行,”陈静立刻否定,“太刻意了,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觉得我们是在示威。必须通过一个更正式的渠道。”
这时,赵敏忽然想到了一个人。
“王编辑!”她和陈静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
对!出版社的王编辑!
她既是这本书的直接负责人,又是体制外的社会人士。由她出面以“向主管部门汇报图书社会反响”的名义,将这份报告递交上去名正言顺。
陈静立刻拨通了王编辑的电话,将他们的想法和这份报告的内容汇报了一遍。
电话那头的王编辑,在听完之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陈静,你知道吗?我做了一辈子编辑,第一次被作者的学生上了一课。你们这群孩子太了不起了。”
“把报告发给我。剩下的事交给我来办!”
当天傍晚,当张副厅长和他的组员们还在为第二天的调查方向发愁时,他的秘书敲门进来,递上了一份刚刚传真过来的文件。
“厅长,这是一家出版社发来的,说是关于《我的学生不是废物》一书的社会舆论反馈报告,指名要您亲收。”
“出版社?”张副厅长皱了皱眉,心里有些不悦,觉得这是出版方在向他施压。他本想随手扔在一边,但秘书补充了一句:“他们说,这份报告的原始数据和案例,是由江城一中14班的学生们自己整理的。”
“什么?”张副厅长愣住了。
他将信将疑地接过了传真件。封面上“业余”的标题让他忍俊不禁。
然而,当他翻开第一页,看到数据图表时,他的笑容凝固了。当他读到第二页,看到陈静的观点归纳时,他的表情变得严肃。
而当他读到第三页,看到那个来自西北贫困县的物理老师的故事,看到批注“该案例有力地证明了,‘14班模式’的核心并非依赖于物质资源,而是教学理念的创新,具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的可能性”时,他的手微微地颤抖了一下。
他一口气读完了整份报告。
许久,张副厅长抬起头,然后将那份报告放在了桌子中央。
他缓缓地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轻声说道:
“大家都看看吧,我们好像从一开始就搞错了调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