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雾还未散尽,叶青云已经踩着露水走过生活区的小巷。脚下的水泥路面虽平整,两侧的宿舍却透着明显的简陋 —— 这些三年前匆忙建成的房子,墙面用的是早期工艺的水泥砖,经过风吹雨打,不少地方已经开裂,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屋顶的瓦片铺得稀疏,每逢雨天,村民们总要在屋里摆上几个木桶接水。他抬手摸了摸自家宿舍的墙面,指尖能触到凹凸不平的砖缝,心里泛起一阵愧疚。
这三年,吴家村从一个小村落发展到初具规模的堡寨,所有人都在为冶铁、烧砖、建城忙碌,却唯独忽略了居住条件的改善。早期建的宿舍,因为水泥工艺还不成熟,砖与砖之间的黏合度不够,加上没有外墙抹灰,保温和防水性都差得很。去年冬天,有几户村民的宿舍甚至因为积雪压顶,屋顶塌了一角,虽然及时修补好了,却让大家受了不少罪。
“叶首领,早啊!” 隔壁的张老匠正拿着瓦片修补屋顶,看到叶青云,笑着打招呼,“这房子再不修,冬天又得挨冻了。咱们现在有好水泥、好青砖,要是能把外墙重新砌一遍,再加上抹灰,肯定能暖和不少。”
叶青云点点头,心里却有些无奈:“张师傅,不是不想修,现在堡里的积蓄都投在城池建设上了,连工匠的月钱都得省着花,实在拿不出银子来改造宿舍。等将来城建完了,咱们第一件事就是把大家的房子修得结结实实、暖暖和和的。”
张老匠了然地笑了笑:“俺懂!建城是大事,俺们这点困难不算啥。再说,现在有玉米、辣椒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住得差点也能忍。”
提到玉米和辣椒,叶青云的心情好了不少。三年前,他从记忆中提取出玉米、辣椒的种植方法,让村民们在村东的空地上试种。如今,这些新物种已经成了吴家村的主要粮食作物 —— 玉米亩产比谷子高两倍,晒干后能存放很久,不仅能当主食,还能喂野猪;辣椒则成了村民们餐桌上的常客,既能炒菜,又能做成辣椒酱,冬天配着玉米粥吃,暖和又开胃。
他沿着小巷走到村东的粮田,远远就看到一片金黄的玉米地,沉甸甸的玉米棒压弯了秸秆,几名村民正忙着收割。旁边的辣椒地里,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像一串串小灯笼,看着就让人欢喜。粮田旁的粮仓里,玉米堆得像小山一样,袁七正带着人往麻袋里装玉米,准备运到生活区的粮窖储存。
“主上,今年的玉米收成太好了!一共收了五万石,辣椒也收了五千斤,足够堡里人吃两年了,还能留些当种子,明年再多种些。” 袁七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喜悦,“有了这些存粮,就算冬天遇到大雪封山,咱们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叶青云走到粮仓里,抓起一把玉米,颗粒饱满,金灿灿的,心里满是欣慰。这些新物种的种植成功,不仅解决了吴家村的粮食问题,还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玉米可以作为战略储备粮,辣椒则能做成酱料,和其他部落或城池贸易,换取银子或物资。
“存粮是够了,可建城的银子还是没着落。” 叶青云叹了口气,目光望向远处未完工的城墙,“之前建城花光了所有积蓄,现在就算想接着建,也没银子买材料、雇工匠。只能先把存粮管好,慢慢积攒银子,等有了足够的资金,再把城接着建完。”
袁七也跟着看向城墙,语气里带着惋惜:“多好的城啊,要是能接着建,咱们就能住上安稳的房子,再也不用怕南蛮部落的侵扰了。不过主上放心,咱们现在有玉米、辣椒,还能卖沙晶石和精铁,每月能攒下些银子,再过两年,肯定能攒够建城的钱。”
叶青云点点头,心里有了新的计划:“咱们先把现有的存粮管好,玉米除了留够口粮和种子,剩下的可以运到落雁城去卖,换些银子回来;辣椒做成辣椒酱,和耶律部落换皮毛,再把皮毛卖到青州府,也能赚些钱。另外,沙晶石车间和冶铁炉要继续生产,每月的收入都存起来,专门用作建城资金,不能再挪用了。”
当天下午,叶青云召集村民们在生活区的议事亭开会,宣布了 “积攒资金、待时建城” 的计划:“现在咱们有足够的存粮,不用怕饿肚子,接下来的日子,咱们要齐心协力攒银子 —— 种玉米、卖辣椒、炼精铁、卖晶石,每一分钱都要省着花,等攒够了银子,咱们就把城墙砌完,把炮台装好,让吴家堡成为真正的雄城!”
村民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期待。虽然居住条件还不好,城池建设也停了下来,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有足够的存粮,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假以时日,他们一定能把吴家堡建成,住上安稳、暖和的房子。
夕阳西下时,叶青云站在玉米地里,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希望。这三年,吴家村经历了太多困难 —— 从冶铁技术的突破,到新物种的种植,再到城池建设的停工,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现在,他们有了足够的存粮,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有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攒够建城的银子,把吴家堡建成,让所有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稳、幸福地生活。
夜幕降临,生活区的灯火渐渐亮起,村民们的厨房里传来炒菜的香味,夹杂着孩子们的嬉闹声。叶青云站在自家的宿舍门口,望着这温馨的场景,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攒够银子,把村民们的房子改造好,把吴家堡建成,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他知道,这个目标虽然遥远,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