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景和四年四月初,城隍庙前的梧桐叶抽了新绿,青记染坊的账房里却堆着厚厚的账本。青娘指尖划过“原料损耗三成”“返工布料五匹”的旧账,又对比着标准化落地后的新账,眼中渐渐亮了起来——推行标准化已有半年,是时候好好算一笔“成本效益账”,既让自己看清成果,也让那些仍在观望的染坊掌柜们信服。
“做生意不能只看订单,得算清投入产出,标准化花的钱、费的力,到底值不值,得用数据说话。”沈行舟提着一把算盘走进来,他经营茶庄多年,对成本核算颇有心得,“我茶庄推行标准化后,茶叶损耗从两成降到半成,虽然初期花了银子改造烤炉,但三个月就回本了。染布的账,咱们得从‘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两方面算。”
温景然的声音从账房外传来,他手里捧着一摞检测报告和伙计考勤表:“我整理了标准化前后的各项数据,比如原料损耗、返工率、设备维修费用,还有染布效率,都能作为核算依据。”他将数据摊在桌上,“你看,标准化前,每染一百匹布,原料损耗十五匹,返工八匹;标准化后,损耗降到五匹,返工只需要一匹,这就是最直接的成本节省。”
青娘点头,当即和两人一起,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直接效益”“长期效益”四个维度,细细核算标准化的成本与收益。
第一是“显性成本降低”。沈行舟拨动算盘,逐一核对账目:“原料成本方面,标准化前每匹布平均耗黄芩三两、蔷薇果二两,现在按配方标准精准配比,加上预处理流程优化,每匹布原料消耗降到黄芩二两八钱、蔷薇果一两八钱,一百匹布就能省黄芩二十两、蔷薇果二十两,按市价折算,能省一贯二百钱。”他又指向设备维护账,“标准化后按规范保养,染缸维修费用从每月一贯钱降到三百钱,搅拌勺、铜锅等工具更换频率也从每月一次降到每季度一次,半年又省出二两银子。”温景然补充:“还有废水处理成本,之前因废水污染邻里,每月需赔偿五百钱,现在按环境标准处理,再无赔偿支出,这也是一笔省下来的显性成本。”
第二是“隐性成本减少”。温景然指着伙计考勤表:“标准化前,伙计因操作不熟练、设备故障受伤,每月平均请假三人次,耽误染布进度;现在按安全规程操作,半年无一人受伤,出勤率达百分之百,省去了临时雇工的费用,也避免了订单延误的损失。”他又拿出客户投诉记录,“标准化前,每月客户投诉平均五次,每次处理需退换布料、赔偿损失,平均每月损失二两银子;现在投诉率为零,这笔隐性损失彻底省去。”青娘补充:“还有管理成本,之前要花大量时间纠正伙计操作、处理各种问题,现在按标准流程来,管理效率提升三成,我能腾出时间对接更多大客户,这也是隐性效益。”
第三是“直接效益提升”。沈行舟翻开订单账本,脸上露出笑容:“标准化后,布品质稳定,色牢度、颜色一致性都优于同行,咱们的布价能比之前提高一成,而成本反而降低,每匹布的利润从之前的三百钱涨到四百五十钱。”他指着京城绸缎庄的订单,“上个月接到五十匹云锦订单,按新价格算,比之前多赚七两五钱银子。”温景然补充:“染布效率也提升了,标准化前每人每天能染五匹布,现在按流程操作,每人每天能染七匹,半年下来,多染布三百匹,多赚银子十二两。”
第四是“长期效益增值”。青娘拿出刚收到的合作意向书,来自苏州、杭州的十家布庄主动提出长期合作,愿意预付三成定金:“标准化让青记的口碑越来越好,现在不仅有散客订单,还有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客户,订单量比之前增长五成。”她又指向“标准化认证染坊”的名单,“已有二十家染坊通过认证,咱们按每家用料的一成收取技术服务费,每月又能多赚三两银子,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沈行舟笑道:“这就是长期效益,标准化打响了品牌,建立了行业壁垒,往后不管是拓展区域市场,还是对接政府采购,都更有优势。”
核算结束后,沈行舟拨动算盘,算出最终结果:“标准化初期投入(改造染坊、制作手册、培训伙计)共十五两银子,半年时间,显性成本节省四两八钱,隐性成本减少十二两,直接效益增加二十一两五钱,长期效益增值六两,合计净收益二十五两七钱,早已收回初期投入,且后续收益会越来越多。”
账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密密麻麻的账本上,映得那些数字格外亮眼。青娘看着核算结果,心中满是感慨:当初推行标准化时,有人说“花银子搞这些虚的没用”,有人担心“伙计学不会白忙活”,如今数据说话,所有的质疑都烟消云散。
暮色降临时,三人围坐在账房里,将核算结果整理成《标准化成本效益分析报告》,打算在下月的染坊交流会上分享给同行。沈行舟递过一杯热茶:“有了这份报告,那些观望的染坊掌柜们肯定会动心,咱们的标准化推广之路会更顺。”温景然则翻着报告:“我还加了‘成本效益优化建议’,比如批量采购原料能再省一成成本,后续可以推动合作染坊联合采购。”
月光洒在账房的算盘上,泛着温润的光泽。青娘握着热茶,看着身边的两人,忽然觉得,这场关于标准化的征途,不仅是工艺的革新,更是经营理念的升级——用数据说话,用效益证明,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而这份成就,正因有沈行舟的精准核算,有温景然的细致数据,才得以清晰呈现。
子夜时分,青娘将《标准化成本效益分析报告》誊写完毕,封面上的“数据为证,效益为王”八个字格外有力。她刚要吹灯歇息,却见窗纸上映着两个熟悉的身影——沈行舟正帮着温景然核对报告中的数据,两人低声讨论着联合采购的细节,偶尔传来几声轻笑。青娘望着那两道身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知道,这场关于效益与成长的征途,她从未独行。
第二日清晨,扬州布庄的王掌柜来提货,看到桌上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仔细翻阅后,当即决定:“我家染坊也马上推行青记的标准化,原来标准化不仅能提升品质,还能多赚钱,这等好事,我可不能错过!”
几日后,青娘将报告寄给各代理染坊,苏州小李掌柜回信说:“这份报告太有说服力了,我已经拿给周边几家染坊掌柜看,他们都表示要报名下期培训,标准化推广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青娘看着回信,心中暖意涌动。她忽然起身,走到染缸旁,舀起一勺按标准调配的“雨过天青”染料,对沈行舟和温景然笑道:“走,咱们再染一匹布,就当是为‘标准化成本效益核算圆满完成’庆功!”沈行舟和温景然相视一笑,纷纷围了过来。晨光下,三人的身影被染缸里的澄澈蓝光笼罩,那些关于效益成长、梦想与情谊的故事,正随着染料的流转,在大乾的春日里,缓缓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