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江南,春雨淅淅沥沥,染布庄的伙计们却比往日更忙碌——西厢房的染缸前,阿翠正拿着《配方标准化初稿》,逐字核对黄芩的用量;库房里,王伯按“原料标准”分拣新到的蔷薇果,将软塌、虫蛀的果实挑出来单独堆放;院外的晾晒场上,两个年轻伙计正将染好的“琥珀黄”棉布挂在竹竿上,严格按照“工艺操作标准”避开直射的阳光。
“小规模试点应用,就是要在实际操作中检验标准化初稿的可行性,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青娘站在染缸旁,看着阿翠用秤精确称出五钱黄芩根,“咱们这次选了‘琥珀黄’和‘豆蔻粉’两个主力颜色,各染五十匹,分别供给城南的布庄和城西的绣坊,同时收集他们的反馈。”
温景然则拿着“质量检验标准”手册,逐匹检查刚染好的棉布。他先将棉布与标准色卡对比,确认色级达到九级;再用皂角水轻轻擦拭布面,观察是否掉色;最后用手触摸布面,感受柔软度。“这匹‘豆蔻粉’色级只有八级,比标准低了一级,得重新染。”他指着一匹棉布,对阿翠说,“你回忆一下,是不是熬煮时间不够?还是蔷薇果的品质有问题?”
阿翠仔细回想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刚才熬煮时,柴火灭了一次,耽误了一刻钟,可能是熬煮时间不够导致色素析出不足。”
“这就是试点的意义。”温景然没有责备,反而在手册上记下“熬煮时需确保柴火稳定,可提前准备备用柴火”,“咱们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后续就能完善标准。”
沈行舟则负责将试点染好的棉布送到客户手中,并附带一份“试点反馈表”,上面列出了“颜色满意度”“耐洗性评价”“布面柔软度”等问题,还留了空白栏让客户填写建议。“城南布庄的张老板,之前因为咱们染布颜色不稳定,流失到了福顺染坊,这次咱们用标准化染布,正好争取把他拉回来。”他将五十匹“琥珀黄”棉布装上马车,“我会跟他说清楚,这是按新标准染的布,让他放心用,有任何问题随时找咱们。”
接下来的十日,试点应用有条不紊地推进,期间也遇到了不少预料之外的问题:
- 有次染“琥珀黄”时,发现柘木皮的厚度不够,导致固色效果略差,温景然立刻在“原料标准”中补充“柘木皮厚度需不小于一分”;
- 年轻伙计晾晒时,不小心让棉布被雨水淋到,导致部分布面出现水渍,青娘随即在“工艺操作标准”中添加“晾晒前需查看天气预报,遇雨天需在室内烘干”;
- 城西绣坊的李绣娘反馈,“豆蔻粉”棉布虽然颜色好看,但用来刺绣时,线容易打滑,温景然测试后发现,是皂角刺用量略多导致布面偏滑,于是将“豆蔻粉”配方中皂角刺的用量从二钱调整为一钱五分。
“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根本发现不了,只有实际应用了才会暴露。”青娘看着收集到的反馈表,上面大部分客户都给了“满意”评价,还有几位客户提出了宝贵建议,“比如张老板建议咱们增加‘淡青色’的标准化配方,他说现在姑娘家很喜欢这种颜色,咱们后续可以研究一下。”
温景然则根据试点反馈,对标准化初稿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他在“核心配方标准”中补充了“熬煮柴火准备”“雨天晾晒方案”等细节,调整了“豆蔻粉”中皂角刺的用量,还在“质量检验标准”中增加了“刺绣适用性测试”(针对绣坊客户)。“修订后的标准更贴近实际操作了,下次大规模应用时,就能减少问题。”
沈行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城南布庄的张老板,用了试点的“琥珀黄”棉布后,客户反馈很好,不仅续订了一百匹“琥珀黄”,还订了五十匹“豆蔻粉”,并表示以后不再从福顺染坊进货。“张老板说,咱们的标准化染布颜色一致,耐洗性也好,客户买得放心,他卖得也省心。”沈行舟笑着说,“还有几家布庄听说咱们搞标准化试点,也来打听,想订咱们的布。”
试点应用结束的那天,三人坐在账房里,看着试点的成果:五十匹“琥珀黄”全部合格,客户满意度达九成;五十匹“豆蔻粉”经调整后,合格率也达到了八十七成,客户续订量比预期多了三成。“小规模试点很成功,不仅检验了标准,还赢回了客户,为后续大规模推广打下了基础。”青娘将修订后的标准化初稿装订成册,“接下来,咱们要对所有伙计进行标准化培训,然后在整个染坊推广应用。”
温景然则开始准备“淡青色”的标准化配方研究,他从库房里取出艾草和黄芩,计划用“艾草+黄芩”的复合配方染制淡青色。“有了这次试点的经验,后续研究新颜色的标准时,就能更有针对性,少走弯路。”
沈行舟则忙着联系更多客户,将试点成功的消息传递出去,不少之前流失的客户都表示愿意尝试标准化染布。“标准化不仅提升了品质,还树立了咱们的品牌形象,这才是长远之道。”
三月的春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账房里,照亮了修订后的标准化初稿,也照亮了三人脸上的笑容。他们知道,小规模试点应用的成功,不仅是标准化之路的重要一步,更是染坊“匠心守艺,智领江湖”的生动实践——真正的标准,不是纸上探兵,而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打磨、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客户信任、市场认可的“品质保障”。而这条标准化之路,也将带着染坊走出之前的困境,重新夺回市场,在江湖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