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寒风吹得染布庄的窗棂呜呜作响,西厢房内却暖意融融。温景然将十块相同的“琥珀黄”黄芩染布,分别挂在五个不同的木架上——两个木架摆在窗边,接受日晒与寒风;两个木架放在阴暗的角落,模拟库房储存;最后一个木架则罩上了细纱布,隔绝灰尘与潮气。“颜色稳定性不仅要看水洗和摩擦,还要看储存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他指着染布对围过来的伙计们说,“江南的梅雨季潮湿,塞北的冬季干燥,西域的夏季炎热,咱们的染布要在不同环境下都保持色泽稳定,才能真正打开全国市场。”
青娘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地域气候图谱》,那是沈行舟花了三个月时间,从各流动站点收集整理的——上面详细记录了大乾各地的温度、湿度、日照时长,甚至还有风沙、梅雨等特殊气候的持续时间。“你看,江南梅雨季能持续一个半月,湿度高达八成以上;塞北冬季最低温度能到零下二十度,干燥少雨;西域夏季日照时长超过十个时辰,紫外线极强。”她指着图谱上的数据,“咱们的颜色稳定性研究,就得针对这些极端气候来做,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有用。”
沈行舟这时搬来几个陶罐,里面分别装着江南的湿土、塞北的干沙和西域的盐碱土。“我特意从各地带回了这些土样,用来模拟不同地域的储存环境。”他将三块“豆蔻粉”蔷薇果染布分别埋入土样中,“有些客户会把染布埋在土里防潮,咱们得测试土中的水分、盐分对颜色的影响,不然埋了几个月,布掉色了,客户又要投诉。”
温景然点点头,开始制定详细的颜色稳定性研究方案,分为“气候适应性测试”“储存稳定性测试”和“特殊环境抗性测试”三类,每一类都对应不同的地域需求:
一、气候适应性测试:模拟各地气候,检验色牢度
窗边的两个木架上,温景然分别挂上了“琥珀黄”“豆蔻粉”“柑橘黄”三种颜色的染布,其中一个木架旁放着一个装满水的陶盆,模拟江南的高湿度环境;另一个木架旁则放着一个炭盆,模拟塞北的干燥环境。“每日记录染布的色泽变化、布面状态,连续记录一个月。”他指着陶盆旁的湿度计,“要是湿度超过八成,就得往陶盆里再加些水,确保模拟效果真实。”
伙计阿翠负责记录数据,她看着湿度计上的指针慢慢指向八十,小声问:“温大夫,要是湿度太高,染布会不会发霉啊?”
“会。”温景然笑着说,“这正是咱们要测试的——要是染布发霉了,说明咱们的染料里还少了‘防蛀防霉’的成分,得再加入艾草汁或樟木粉。之前发现黄芩本身有抑菌效果,但在极端高湿度下,效果可能不够,正好趁这次测试看看。”
二、储存稳定性测试:模拟不同储存方式,检验色持久度
除了埋入土样的染布,温景然还在库房里设置了不同的储存场景:有的染布用棉布包裹,放在木箱里;有的染布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有的染布则与樟脑丸、艾草包一起存放。“很多客户买了染布不会立刻使用,会储存半年甚至一年,咱们得保证储存期间颜色不变、布面不损。”他打开一个木箱,里面的染布用棉布层层包裹,“这种储存方式最常见,咱们要测试棉布的透气性、木箱的防潮性对染布颜色的影响。”
青娘想起早年的一桩往事:有个客户买了一匹“松烟墨青”染布,储存了半年后拿出来,发现布面泛白,还长了霉斑,最后只能退货。“要是当时做了储存稳定性测试,就不会出这种事了。”她感慨道,“现在咱们把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以后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三、特殊环境抗性测试:应对极端环境,检验色耐久性
针对西域的强紫外线、海边的盐碱风等特殊环境,温景然还设计了专门的测试:他将几块染布用绳子系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上,让它们直接接受风吹日晒雨淋,模拟海边的露天储存环境;又将几块染布放在一个铺着盐碱土的陶盆里,放在炭盆旁烘烤,模拟西域的高温高盐碱环境。“西域的客户买染布,多是用来做帐篷、马衣,要经得住风吹日晒;海边的客户则用来做船帆、渔网,要耐得住海水腐蚀。”他指着陶盆里的染布,“这些测试虽然严苛,但只有通过了,咱们的染布才能真正卖到这些地方。”
接下来的一个月,西厢房的伙计们每天都忙碌地记录数据:阿翠负责气候适应性测试,每天早晚各记录一次温度、湿度和染布色泽;另一个伙计负责储存稳定性测试,每周检查一次埋入土样的染布,看看有没有掉色、发霉;沈行舟则负责特殊环境抗性测试,每隔三天就去院子里查看染布的状态,还得给陶盆里的盐碱土浇水、给炭盆添炭。
一个月后,测试结果出来了:
- 气候适应性测试:江南高湿度环境下,染布没有发霉,色泽只轻微变淡(仍保持七级以上);塞北干燥环境下,染布色泽几乎没有变化,布面也依旧柔软,说明黄芩的抑菌效果和柘木皮的固色效果在极端气候下依然有效。
- 储存稳定性测试:用棉布包裹、与艾草包一起存放在木箱里的染布,色泽、布面状态最好;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染布,色泽轻微变淡,布面有些干燥,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埋在江南湿土里的染布,没有掉色,但布面沾了些泥土,清洗后恢复正常。
- 特殊环境抗性测试:露天风吹日晒的染布,色泽降到了六级,但仍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高温高盐碱环境下的染布,色泽保持在六级以上,没有出现腐蚀、变硬的情况。
温景然拿着测试报告,兴奋地对青娘和沈行舟说:“结果比预期的好!只有在西域极端高温高紫外线环境下,染布色泽降到了六级,咱们可以在染料里加入少量葵花籽汁——之前发现葵花籽汁有抗紫外线的效果,下次测试试试,应该能把色级提到七级以上。”
青娘看着报告上的数据,心里满是欣慰:“有了这些数据,咱们就能针对不同地域的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染布——给江南客户的染布,多加些艾草汁防蛀防霉;给西域客户的染布,多加些葵花籽汁抗紫外线;给塞北客户的染布,保持原有配方就行。这样一来,不管客户在哪个地方,都能用到颜色稳定的好布。”
沈行舟立刻说:“我明日就把这些测试结果和定制化方案,送到各流动站点,让他们按方案给当地客户推荐染布。另外,咱们还可以把测试结果印在产品说明书上,让客户一看就知道咱们的染布能适应什么环境,买得更放心。”
温景然则开始准备下一轮测试,他从木柜里取出一袋葵花籽,开始研磨:“这次要精确计算葵花籽汁的用量,加少了抗紫外线效果不够,加多了会让染布颜色变深,得慢慢试。”
冬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案上的测试报告、染布和原料上,像给这些“品质证明”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泽。青娘知道,颜色稳定性研究的成功,不仅让染坊的产品更适应全国市场,更让她明白了“匠心”的真正含义——匠心不是一成不变的坚守,而是根据客户需求、环境变化,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把每一个问题都解决掉,让客户无论在天涯海角,都能用上放心、好用的染布。
而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这份对客户的负责,正是“青娘染布”能在江湖中立足、能从城隍庙的小染坊走向全国的根本原因。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三人同心,只要坚守匠心,“青娘染布”的颜色,就会像这冬日的阳光一样,温暖而稳定,照亮每一个客户的生活,也照亮染坊的江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