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天空像被谁打翻了墨缸,浓黑的云团从山背后压了过来。风先到,带着潮湿的凉意,吹得茶树叶尖簌簌作响。青娘站在木屋前,抬眼看了一眼天色,眉心微蹙。
“要下大雨了。”周老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一张油纸,“我们得先把已经验收的鲜叶盖好。”
青娘点头,转身对茶农们说:“大家先别散,帮个忙。把今天验收合格的鲜叶先搬到遮雨棚下,离地架起,用油纸盖上,留通风口。没验收的先带回家,等雨停了再来。”
“青娘,我们的茶还在山上呢!”南坡的王婶急了,“这要是淋了雨,可就完了!”
青娘心里一沉。她知道,鲜叶淋雨,不仅会影响香气和滋味,还可能在后续加工中出现红梗、焦边等问题。她当机立断:“王婶,你带两个人,赶紧去把还没下山的鲜叶先集中到山腰的凉亭里,用湿布覆盖,避雨通风。我和行舟去北坡看看。”
二
风越来越大,雨点开始零星落下。青娘和沈行舟一前一后,沿着湿滑的山路向北坡奔去。他们的衣服很快被雨水打湿,泥水溅到裤腿上,凉得人发抖。
“青娘,小心脚下!”沈行舟回头,见她踩在一块松动的石头上,连忙伸手扶住。
“我没事。”青娘喘了口气,“快,先去赵家。”
北坡赵家的茶园里,赵老和两个年轻人正急得团团转。他们采下来的鲜叶还没来得及装篮,雨点已经密了。青娘二话不说,把自己的油纸铺在茶筐上,又把鲜叶一把把捧进筐里,盖上湿布。
“赵叔,先搬到凉亭!”青娘说,“路上注意别让雨水积在筐里。”
赵老连连点头:“哎,哎!”
三
凉亭里,已经有几户茶农把鲜叶搬了进来。青娘指挥大家把茶筐架在两块石头上,避免底部积水。她又把带来的竹竿横架在凉亭顶部,把油纸铺开,做成一个简易的雨棚。
“留个口子通风!”青娘提醒,“别闷着。”
沈行舟在一旁用锄头挖了一条小小的排水沟,把凉亭里的雨水引出去。雨点打在油纸和树叶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像是在催促。
四
雨势越来越大,山腰间的水顺着沟渠奔流而下。青娘忽然想到,南坡的低洼处有一片新垦的茶园,那里的排水沟还没来得及加固。她心里一紧:“行舟,我们去南坡看看!”
两人冒着大雨,沿着泥泞的小路向南坡跑去。路上,泥水没过了脚踝,他们几乎是半跑半滑。到了南坡,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雨水已经漫进茶园,几株茶树被冲得东倒西歪。
“快!先把排水沟挖深!”青娘大喊。
她和沈行舟、王婶,还有几个赶来的茶农,一起用锄头和铲子挖沟。雨水溅在脸上,辣得眼睛生疼,但没有人停下。青娘的手臂酸得发抖,手掌被粗糙的锄头柄磨出了水泡,但她咬牙坚持。
“再加一条支沟!”青娘指着另一边,“把水引到主沟去!”
五
一个多时辰后,雨势终于小了一些。排水沟里的水顺畅地流了出去,茶园的积水渐渐退去。青娘站在泥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浑身湿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青娘,你看,这几筐茶……”王婶指着被雨水浸过的鲜叶,眼圈红了,“这可怎么办啊?”
青娘蹲下,小心地拨开几片叶子。叶色已经有些暗沉,叶缘也失去了应有的弹性。她心里一沉,但脸上依旧保持平静:“王婶,先别慌。我们把还能用的挑出来,尽快萎凋;实在不行的,就做别的用途。”
“还能做什么?”王婶声音发颤。
“可以做花茶的底料,或者做袋泡茶。”青娘说,“虽然卖不上高价,但总比全毁了好。我会按成本价收,尽量帮你减少损失。”
王婶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青娘,你真是个好人。”
六
雨停在傍晚之前。天空被洗得透亮,夕阳从云缝里探出头来,给湿漉漉的茶园镀上了一层金色。青娘和沈行舟回到木屋,把今天抢救出来的鲜叶一一摊开,放在通风的地方。她又让几个人烧了炭火,准备烘干一部分水分过多的鲜叶。
“青娘,这样能行吗?”沈行舟有些担心。
“只能这样了。”青娘揉了揉酸痛的手臂,“我们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看茶的命了。”
她的语气很轻,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沈行舟看着她,心里忽然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敬佩。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在风雨面前,比谁都坚强。
七
夜深了,山里安静得只剩下虫鸣和滴水声。青娘坐在木屋的门槛上,望着远处漆黑的山峦,心里像翻了一遍五味瓶。她想起了刚进山时的决定,想起了茶农们信任的眼神,也想起了今天雨水中大家并肩作战的背影。
“值得吗?”她在心里问自己。
答案很快浮现:“值得。”
她知道,自己不是在救一次茶,而是在救一条路——一条从山里通向城里、从茶园通向茶杯的路。这条路,不只是她的,也是每一个用心做茶的人的。
八
第二天一早,天放晴了。阳光照在茶园上,水珠在叶片上滚动,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青娘和沈行舟一起去查看昨天抢救的鲜叶。大部分叶子虽然颜色略暗,但还能勉强使用。她松了一口气。
“我们今天先做一批小量的杀青,看看效果。”青娘说,“如果可以,就按计划进行;如果不行,就及时调整。”
“好。”沈行舟点头。
他们把鲜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按正常流程萎凋,一部分先进行短时烘干,减少水分。青娘亲自掌锅,控制温度和时间。她的动作比平时更谨慎,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
“火候到了。”周老在一旁提醒。
青娘应声出锅,茶叶的香气虽然不如晴天时高扬,但依旧清新。她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
九
中午,青娘把昨天的情况整理了一下,写进“茶路笔记”:
“暴雨突袭,南坡低洼处积水严重。已采取措施:加固排水沟、凉亭临时遮雨、鲜叶离地架起、通风防潮。损失情况:约15%鲜叶受浸,拟做花茶底料或袋泡茶。后续预防:1. 雨季前统一检查排水沟;2. 备足油纸、竹竿、沙袋;3. 鲜叶集中点预设通风架。”
她合上笔记,抬头看见沈行舟正望着她,眼神里有掩饰不住的关切。
“你昨天累坏了。”沈行舟说,“今天歇一会儿吧,我来盯着。”
青娘笑了笑:“我没事。我们一起。”
十
下午,青娘召集茶农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她把昨天的情况如实告诉大家,又把后续的预防措施说了一遍。她没有回避损失,也没有夸大困难,只是平静地把问题摆在桌面上。
“各位,”青娘说,“我们是合作社,是一条船上的人。遇到风雨,我们一起扛。昨天的损失,我们一起承担。我会按成本价收购受浸的鲜叶,尽量减少大家的损失。”
“青娘,你已经帮我们很多了。”赵老忍不住说,“你不欠我们的。”
“我不欠你们的,”青娘摇头,“但我欠这条路一个交代。我们要把它走稳。”
十一
傍晚,青娘一个人来到茶园的最高处。她站在那里,望着夕阳下的群山,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不是胜利的喜悦,也不是失败的沮丧,而是一种平静的确定。
她知道,这条路不会一直平坦。暴雨会来,市场会变,人心也会动摇。但她也知道,只要标准在、诚信在、人心在,这条路就不会断。
“茶,是树的叶子。”她在心里说,“我们护的,不只是叶子,还有树的根。”
她转身下山,脚步坚定而有力。月光从云后探出头来,给她的影子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
十二
回城的前一天,青娘把“暴雨护茶”的经验整理成一份“雨季应急预案”,贴在木屋和小铺的墙上。她又让人把排水沟统一检查了一遍,备了几袋沙子和几捆竹竿,放在容易取用的地方。
“这些东西,平时看着没用,”青娘对茶农们说,“但真到了关键时刻,它们就是我们的命。”
“记住了。”茶农们齐声应道。
十三
第二天一早,青娘和沈行舟背着简单的行装,踏上了回城的路。雨后的山路虽然还有些湿滑,但空气清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照得路面斑驳陆离。
“青娘,”沈行舟忽然开口,“等试茶会结束,我们回来,把排水沟再挖深一点吧。”
“好。”青娘点头,“我们还要在南坡的低洼处种几行树,固土挡水。”
“还有,”沈行舟想了想,“多多多备一些油纸和沙袋。”
“嗯。”青娘笑了,“我们把‘伞’准备得更结实一些。”
他们并肩而行,脚步声在山间回响。青娘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但她已经准备好了——用一把小小的茶勺,守住一杯干净的茶;用一份坚定的信念,护好一片茶园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