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木屋前的空地上就搭起了一个简易的“验收台”。台上摆着三样东西:白瓷茶盘、分级筛和一本厚厚的“验收登记册”。台下,茶农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什么。
青娘把一个小木匣放在台上,打开,里面是码得整齐的银子。她没有多说废话,只把一张“预付与结算说明”贴在墙上:
- 预付范围:按“一芽两叶”标准验收合格的鲜叶
- 预付比例:三成
- 预付方式:现金
- 结算时间:按月结算,月底结清尾款
- 返利条件:月销量达标后统一核算
- 违约处理:混级、掺杂、延迟交付等,按比例扣减预付并追究责任
“规矩写在这儿了。”青娘环视众人,“今天我们就按这个来。谁合格,谁拿钱。”
二
“我先来!”西坡的阿禾第一个站出来。他把鲜叶倒在白瓷盘里,手法比昨天熟练了许多。青娘只看了一眼,就点头:“合格。”
沈行舟在登记册上写下:阿禾,二十斤,基准价每斤一百文,预付三成六百文。他把银子递过去,阿禾双手接过,激动得有些发抖。
有了第一个,队伍很快排了起来。青娘负责验收,沈行舟负责登记付款,周老在一旁监督。
“王婶,你这筐里有几片鱼叶,剔掉再过来。”
“李伯,你的鲜叶有点晒过了,下次注意。”
“赵老,你这把不错,干净、匀整。”
验收有条不紊地进行。青娘发现,大多数茶农都能按标准来,只是细节还需要纠正。她没有追求一蹴而就,而是耐心指导。
三
中午,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山风带着湿冷的气息吹过,远处的山顶被乌云吞没。
“要下雨了。”周老抬头望天,“大家抓紧时间。”
青娘当机立断:“今天先到这里。没交的下午再来。记住,宁可少采,不要让雨把叶子淋了。”
茶农们纷纷点头,收拾东西下山。青娘和沈行舟一起清点银子。
“比我预想的好。”沈行舟小声说,“大部分人都愿意按标准来。”
“钱是最好的试金石。”青娘微笑,“但也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四
下午,雨没有下,反而出了太阳。青娘正准备继续验收,北坡的几个茶农结伴而来,为首的是阿牛。
“青娘,我们商量了一下。”阿牛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北坡的茶树老了,芽头没那么齐,能不能稍微放宽一点?”
青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他们带到茶园。
“你们看,”她指着一棵老茶树,“老茶树的芽头不如新茶树齐,但叶质厚实,香气沉稳。你们要保证的是内在品质,不是外表齐整。我们的标准是为了保证品质,不是为难谁。”
她顿了顿:“这样吧,北坡老茶树设一个‘老丛标准’。芽头可稍欠整齐,但叶质必须厚实,无病虫叶,无老叶。价格比基准价略低,但仍高于茶市均价。愿意试试吗?”
阿牛和茶农们对视一眼,惊喜地点头:“愿意!”
五
傍晚,验收结束。青娘统计,今天共收到合格鲜叶一百八十斤,预付出去的银子不少。她脸上没有心疼,只有欣慰。
“今天的量超出预期。”青娘对沈行舟和周老说,“说明大家认可我们的模式。”
“认可归认可,后续问题还很多。”周老提醒,“烘干、储存、运输,还有城里试茶会的准备。”
“这些我都考虑过了。”青娘点头,“烘干储存按Sop来,运输联系了李大壮。试茶会陆砚来信说一切就绪,就等我们的好茶。”
“我们什么时候回城?”沈行舟问。
“后天。”青娘看向远方,“先把山里的事安顿好,再回去开试茶会。”
六
夜深了,山里安静得只剩虫鸣。青娘躺在床上,脑海里回放着今天的场景——茶农们从犹豫到信任,从怀疑到参与。她知道,今天的顺利只是暂时的。真正的挑战在后面——如何让标准长期执行,如何应对茶市波动,如何在不降低品质的前提下扩大规模。
“青娘,”她在心中默念,“记住你今天说过的话。标准不死,执行要严。让大家都能赚到钱,这才是你做这件事的意义。”
七
第二天一早,青娘组织了一次简短培训。她没有重复昨天的内容,而是针对发现的问题,重点讲解如何识别鱼叶、如何避免鲜叶日晒、如何正确分级。她知道,细节决定成败。
培训后,她把“老丛标准”写进Sop,贴在墙上。她希望每个人都看到,合作社不是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
中午,青娘收到李大壮的消息,说运输用的竹筐和油纸已准备好,随时可以出发。她回信,让他后天一早来山里接货。
“回城的事安排好了?”沈行舟问。
“安排好了。”青娘点头,“我们后天一早出发。”
“山里的事呢?”
“交给周老和各位组长。”青娘看向周老,“周老,这里就拜托您了。”
“放心去吧。”周老微笑,“有我在,标准就在。”
青娘笑了:“有您在,我更放心。”
八
傍晚,青娘独自来到茶园最高处。她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自己选择的路不易,但她有信心走下去。
“山雨欲来,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伞。”她在心中默念,“接下来,就看我们如何在风雨中稳步前行了。”
她转身下山,脚步坚定而有力。月光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一层银色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