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青石村却没等来应有的春雨,反而被一场持续的春旱缠上。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天上,烤得地面发烫,村东头育苗基地里的草木种苗,原本嫩绿的叶片渐渐打了卷,有的甚至开始发黄枯萎。青娘蹲在育苗床边,指尖轻轻碰了碰蓝草的叶片,干燥的触感让她心里一沉——要是再不下雨,这一季的种苗怕是要毁了。
“青娘掌柜,灌溉渠里的水也快见底了!”负责看管基地的王伯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空水桶,“山泉水流量越来越小,昨天还能勉强浇半亩地,今天连一桶水都接不满了。”
青娘站起身,望向灌溉渠的方向。只见原本潺潺流淌的水渠,如今只剩下浅浅一滩泥水,渠底的石头都裸露在外。她眉头紧锁,心里盘算着——育苗基地里种着三百多床种苗,每天至少需要两担水才能维持存活,要是水再跟不上,不仅种苗保不住,今年染坊的原料供应也会成问题,甚至连和周边村子签订的收购协议都无法兑现。
“陈砚呢?他去山上找水源了吗?”青娘问道。
“陈砚兄弟一早就去了,到现在还没回来。”王伯叹了口气,“这天气旱得邪门,山上的小溪大多都干了,怕是很难找到新的水源。”
青娘沉默片刻,对王伯说:“你先组织大家把水渠里的泥水攒起来,优先浇灌刚发芽的茜草苗,它们最不耐旱。我去村里看看,能不能想想其他办法。”
说完,她快步走向村里。一路上,看到不少村民也在为浇水发愁——田地里的小麦叶子发黄,菜园里的蔬菜蔫蔫的,有的村民正挑着水桶,从村里唯一的水井里打水,队伍排得老长。水井边的李大叔看到青娘,无奈地说:“青娘掌柜,你也来打水啊?这井里的水也越来越少了,再这样下去,别说浇地,连喝的水都要不够了。”
青娘心里更沉了,她知道,靠水井和山泉水,根本无法解决全村的用水问题。她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的山峦,突然想起小时候娘曾说过,村里的老井旁有一条废弃的老水渠,是几十年前村民们为了抗旱挖的,一直通到山脚下的大河,后来因为河水改道,水渠就渐渐被遗忘了。
“说不定这条老水渠能派上用场!”青娘眼前一亮,立刻去找村里的老支书。老支书今年七十多岁,是村里年纪最大的人,对村里的旧事最清楚。
“老支书,您还记得村东头老井旁的那条老水渠吗?它真的能通到山脚下的大河吗?”青娘急切地问道。
老支书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眯着眼睛想了想,点点头说:“记得,当然记得!那条水渠是我年轻时和村民们一起挖的,有两丈宽,一丈深,一直通到大河边。后来大河改道,水渠上游断了水,就慢慢被泥沙填了,现在怕是只剩下个土沟了。”
“只要能找到水渠的旧址,咱们就能把它疏通,从大河里引水过来!”青娘激动地说,“老支书,您能带我去看看水渠的旧址吗?”
老支书站起身,拿起拐杖:“走,我带你去。要是能把水渠疏通,不仅能救育苗基地的种苗,还能救全村的庄稼,这可是大好事啊!”
在老支书的带领下,青娘来到村东头的老井旁。老井早已干涸,井旁果然有一条隐隐约约的土沟,顺着土沟往山下走,沟里长满了杂草和灌木,有的地方甚至被泥沙填平,只能看到一点点凹陷的痕迹。
“这就是老水渠的旧址,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大河,大概有三里地。”老支书指着土沟说,“要疏通这条水渠,需要不少人手和工具,还得把沟里的杂草、灌木和泥沙清理干净,工程量不小啊。”
“只要能疏通,再大的工程量咱们也能完成!”青娘坚定地说,“我现在就去组织村民,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动工。”
当天下午,青娘就在村里的晒谷场上召开了村民大会,把疏通老水渠的想法告诉了大家。村民们一听能从大河引水,都兴奋起来,纷纷表示愿意出力。李大叔第一个说道:“青娘掌柜,只要能引水,我天天来干活,不要工钱!”
“我也来!”“算我一个!”村民们纷纷响应,没一会儿就有五十多人报名参加。青娘看着大家热情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对大家说:“谢谢大家的支持!疏通水渠的工具由染坊负责,每天中午我让伙房给大家准备热饭热菜,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尽快把水渠疏通!”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带着锄头、铁锹、镰刀等工具,来到老水渠旁。青娘和陈砚也来了,陈砚昨天在山上找了一天水源,虽然没找到,但听说要疏通老水渠,立刻就赶了回来。他手里拿着一把大镰刀,一边砍着沟里的灌木,一边对青娘说:“我昨天在山上看到,大河的水位虽然比平时低,但还有足够的水,只要水渠能疏通,肯定能引到村里来。”
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有的用镰刀割杂草和灌木,有的用铁锹挖泥沙,有的则用推车把清理出来的泥沙运走。青娘和陈砚也加入了队伍,青娘负责用锄头挖沟,陈砚则负责用推车运泥沙,两人配合默契,干得热火朝天。
老水渠里的泥沙又厚又硬,有的地方还需要用镐头才能刨开,村民们的手上很快就磨出了水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中午的时候,染坊的伙房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有馒头、炒青菜、炖豆腐,还有一大锅小米粥。大家坐在沟边,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天,脸上满是干劲。
“青娘掌柜,你看咱们挖了这么多泥沙,水渠的雏形都出来了,再过几天肯定能挖通!”李大叔一边吃着馒头,一边高兴地说。
青娘点点头,笑着说:“大家再加把劲,争取早日把水引过来,让种苗和庄稼都喝上水。”
就这样,村民们连续干了五天,老水渠终于疏通了大半。这天下午,陈砚带着几个村民,去山脚下的大河边,用石块和泥土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水坝,把河水引向水渠。当第一股清水顺着水渠流淌过来时,村民们都欢呼起来,纷纷跑到水渠边,用手接着水,脸上满是喜悦。
“水来了!水来了!”大家兴奋地呼喊着,声音在山谷里回荡。
青娘看着流淌的清水,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这五天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于把水引来了。她立刻组织大家,把清水引入育苗基地的灌溉渠,再分流到各个育苗床。看着种苗喝到水后,渐渐舒展的叶片,青娘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又把水渠里的水引到田地里,浇灌干涸的小麦和蔬菜。没过几天,田地里的小麦就恢复了翠绿,菜园里的蔬菜也重新焕发生机,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老支书看着流淌的水渠,对青娘说:“青娘掌柜,你真是咱们村的大功臣啊!要是没有你,咱们今年的庄稼和种苗都保不住了。你不仅把让坊办得红火,还处处为村民们着想,咱们全村人都该感谢你。”
青娘笑着说:“老支书,您太客气了。我是青石村的人,为村里做事是应该的。咱们大家都是一家人,只有互相帮助,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水渠疏通后,育苗基地的种苗长得越来越壮实,蓝草、野艾、茜草的叶片翠绿鲜亮,充满了生机。陈砚每天都会去基地查看种苗的生长情况,还根据赵老园主的指导,给种苗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青娘也时常去基地,看着长势喜人的种苗,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些种苗不仅是染坊的希望,也是全村人的希望。
这天,青娘正在基地里查看种苗,老周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封信:“青娘掌柜,府城布庄的李伙计来信了,说布庄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最近又接到了不少订单,需要咱们尽快送一批草木染布和刺绣草木染布过去。另外,邻县的‘裕丰布庄’也派人来,想跟咱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后他们店里的草木染布都从咱们这里进货。”
青娘接过信,心里满是喜悦。她对老周说:“太好了!你立刻安排人,把最近染好的两百匹蓝布、一百匹红布和五十匹刺绣草木染布打包,明天就送往府城布庄。另外,你再准备一下,我明天去邻县和‘裕丰布庄’的掌柜谈谈长期合作的事,争取把合作细节敲定下来。”
老周点点头,高兴地说:“好,我这就去安排。咱们的草木染生意真是越来越好了,以后肯定能传遍整个州府!”
青娘笑着说:“会的,只要咱们坚持品质,诚信经营,再加上乡亲们的支持,咱们的草木染一定能走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青石村的草木染,喜欢上草木染。”
夕阳下,育苗基地里的种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青娘的话鼓掌。青娘站在基地里,望着远处的村庄和田野,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她知道,虽然未来的路还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她和村民们齐心协力,坚守初心,就一定能把青石村的草木染做得更大更强,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一段永远流传的佳话。